【患教科普】从偏见到理解:精神科治疗药物的真实面貌

文摘   健康   2024-10-17 17:31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精神科药物作为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足、对药物存在误解和偏见,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在面对药物治疗时犹豫不决,甚至拒绝接受治疗。笔者作为精神科医生,在门诊中观察到抗拒服药的最多原因多来自于病耻感和对药物副反应和成瘾性等方面的顾虑。




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


罹患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不仅给患者带来精神与身体上的痛苦,也会让患者在心理上承受巨大的负担。因为社会上仍然存在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使得患者常常感到羞耻和孤立无援。这种病耻感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引发自杀等严重后果。



病耻感的来源

病耻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自我感知的病耻感和实际病耻感。自我感知的病耻感是指患者因担心被歧视而不敢谈论自身经历、寻求帮助的羞耻感。实际病耻感则是指患者遭受他人不公平对待的经历,如被排斥、歧视等。这种双重压力使得许多患者选择隐瞒病情,拒绝治疗,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病耻感的影响

病耻感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婚姻、家庭、治疗依从性、自尊和社会适应功能等多个方面均有消极影响。患者可能因为担心社交被拒绝而退缩、回避社会,导致社交功能受损。同时,病耻感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在治疗过程中不配合医生的指导,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对药物副反应和成瘾性的顾虑


在精神科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常常对药物的副反应和成瘾性产生顾虑。这些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



药物的副反应

精神科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确实可能产生一些副反应,但这些副反应并非普遍存在,且大多数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来减轻或消除。常见的副反应包括:

1

消化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这些反应通常在治疗初期出现,随着治疗的继续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2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如头晕、头痛、失眠或嗜睡等。这些反应可能与药物的镇静作用或兴奋作用有关,通过调整剂量或换药可以改善。


3

锥体外系反应

如静坐不能、肌张力增高、震颤等。这类反应多见于抗精神病药物,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如果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也可以通过合并相应的药物来缓解。


4

代谢副作用

如体重增加、血糖血脂异常等。这些副作用需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调理和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药物的成瘾性

关于精神科药物的成瘾性,公众往往存在误解。事实上,大多数精神科药物并不具有成瘾性。成瘾性主要见于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阿普唑仑等。然而,这些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并遵循逐渐减量的原则,也可以有效避免成瘾问题的发生。




促进观念转变,及时接受药物治疗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疾病并接受相应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乎康复进程,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恢复。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观和治疗态度。



正确认识疾病本质

首先,患者需要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包括其病因、症状、病程以及可能的治疗方式。通过医生的解释、科普文章、科普视频或在线资源等途径,患者可以逐渐认识到精神疾病并非“软弱”或“意志不坚定”的表现,而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医学问题。这种认识有助于减轻自我责备和羞耻感,增强他们接受治疗的意愿。



接受疾病现实

面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患者可能会经历否认、愤怒、沮丧等情绪反应。然而,这些情绪反应并不能改变疾病的现实。因此,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病情,认识到接受治疗是改善病情、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冥想等,可以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加平和、理性的态度面对疾病。



树立治疗信心

治疗信心是坚持治疗、战胜疾病的重要动力。现代医学体系下的药物,其疗效和副作用都经过了严格的数据验证。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患者可以通过了解精神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功案例的分享以及医生的专业建议等途径,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同时,患者还可以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与医生建立医患同盟,及时反馈治疗效果和药物反应,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种积极的参与和合作态度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加入同伴组织、参与康复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等方式,寻求来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些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缓解孤独感,增强他们面对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同时,社会支持还可以为患者提供实用的建议和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药物治疗外,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患者可以通过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良好的社交活动等方式,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为他们提供更强的心理韧性来应对疾病的挑战。



持续关注自我成长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持续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变化。通过参加心理教育课程、阅读相关书籍、学习新技能等方式,患者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这种持续的自我成长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还可以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了解治疗过程,接受全病程治疗


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多种方法。以下是对精神疾病治疗过程的详细阐述:





确诊阶段







病史询问

医生首先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来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诊疗经过及对药物的反应性和副作用,家族史,既往史,过敏史等关键信息。





精神检查

包括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情绪状态、认知功能等,以评估其精神状况。





心理测验

有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验,以辅助诊断。





辅助检查

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治疗方式




精神疾病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干预。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

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用药原则

具体药物和剂量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并需定期复诊以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用药安全。





心理治疗







主要方法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这些方法旨在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作用

通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行为模式,增强自信心,辅助改善病情。





社会支持







内容

包括家庭支持、社区支持等。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有助于患者缓解精神压力,促进康复。





建议

患者应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保持沟通。






治疗周期与复查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会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为首次发作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首次发作患者有望缓解后停药,多次复发或病情严重者则需要长期治疗以稳定病情。





定期复查

患者需定期回诊,以便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这有助于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注意事项







遵医嘱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精神疾病治疗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周期,更加强调足量足疗程治疗,病情缓解即自行减量或停药的患者在临床工作中屡见不鲜,这会为以后的复发及治疗难度的增加埋下伏笔。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压力和刺激。





积极参与治疗

患者应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与医生建立医患同盟,及时反馈治疗效果和药物反应。



总之,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努力。通过综合治疗和多方面的干预,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显著的疗效并改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功能的恢复。




相关阅读 

● 【患教科普】抗拒服药 源于认知偏差

● 【专家小课堂】抗抑郁药物会伤脑吗?



北大六院抑郁症专病团队

作者:王   婷

修改:苏允爱

审核:司天梅

心晴指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抑郁症专病门诊团队线上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