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小课堂】父母成长课程(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文摘   健康   2024-12-06 17:31   北京  

【专家小课堂】

是心晴指引公众号的特色栏目。在这个栏目里,我们邀请了北大六院知名专家,解答患者常有的一些疑惑。



在青春期早期,情绪在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大脑负责情绪的系统在不断的激活,但是负责情绪调整的系统到青春期的中晚期才慢慢成熟起来,这种发展模式意味着青少年在面对较大压力时,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在思维发展方面,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的大脑,主要依赖“系统一”(即直觉、自动的思维方式)来应对问题,而很难动用“系统二”(即需要较多思考、分析和反思的理性思维方式)。因此,青春期是出现精神障碍的高风险期。


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全球范围内,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3.4%[1],而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至16岁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2]


学龄期到青春期,男性出现行为问题比例高,青春期时,男性患病率下降,女性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概率增加。这种性别差异可能跟激素水平分泌变化、前额叶和边缘系统的神经发育重构等相关。


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情绪问题往往与成人的表现不同,且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情绪的表达方式和行为也有所差异(见下表)。青少年期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

1

记忆和注意力减退,抱怨各种身体不适,影响学习等重要生活领域;

2

以过度担心成绩欠佳、害怕遭遇同伴排挤等而畏惧或逃避上学;

3

认为没人理解或关爱,与家人疏离;

4

叛逆违抗、与权威对立等行为;

5

沉溺于网络、游戏;

6

诉说抑郁感受时,外表未表露出丝毫抑郁情绪。


不同发育阶段表达情绪的行为或方式


学龄前期

无法解释的头痛,腹痛,厌食,尿床以及违拗行为、攻击行为或退缩行为,与其他儿童交往困难。分离焦虑,不安;幼稚退化,变得黏人,易怒或暴怒、妄想思维等。

小学期

不愿上学、学习成绩差,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或与伙伴和成人关系不良,做白日梦,躯体攻击行为。

青少年期

进食问题(尤其见于女孩),躯体攻击行为(尤其见于男孩),自杀观念,酒精/药物使用,反社会行为(偷窃、撒谎等),一些类似成人的抑郁症状群。


孩子处于青春期时,家长也面临着自身的生活压力和挑战,主要包括教育问题以及如何在孩子的学业与自身职业之间进行精力分配。此时,家长和孩子都在经历生理和心理的调整,因此,常常会产生一些让人头疼的冲突。




参考文献

1.Polanczyk GV, Salum GA, Sugaya LS, Caye A, Rohde LA. Annual research review: A meta-analysis of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15;56(3):345-365.

2.Li F, Cui Y, Li Y,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diagnostic data from detailed clinical assessments of 17,524 individual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22;63(1):34-46.





注:本视频为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直播活动内容,现做了分段剪辑,以飨读者。



北大六院抑郁症专病团队

原创:潘美蓉
配文与剪辑:侯芳萌
审核:司天梅

心晴指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抑郁症专病门诊团队线上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