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一种药物都会有副作用,精神科药物也是如此。精神科药物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环路等的功能,从而最终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然而,药物发挥疗效的同时,难免也会作用于身体的其他系统而产生副作用。药物研发科研人员尽最大努力,最小化药物的副作用,最大化药物的治疗作用,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由于人体结构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当前,药物的不良反应只能尽量做到最小化,很难让其完全消失。
因此,使用精神科药物期间,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在服药前以及服药后定期为患者开具相应的化验检查,以了解服药者的身体情况,尽量避免不良反应造成较大的伤害。在临床实践中,往往会让服药者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项目。
使用精神科药物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尤其是用药初期,主要目的是为监测用药前后各类血细胞数量的变化,以确保精神科药物未对造血系统功能产生较大影响。精神科药物的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罕见,但有致命危险性,应引起高度重视。精神科药物可能对骨髓具有直接毒性作用、影响造血前体细胞的抗体形成和参与破坏外周血液细胞等。粒细胞缺乏症可能是最严重的药源性造血系统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粒细胞缺乏症风险约为0.8%,主要在治疗的第一年)、吩噻嗪类药物(氯丙嗪粒细胞缺乏症风险约为0.13%)和抗癫痫药(尤其是卡马西平,中性粒细胞减少风险约为0.5%)是药物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的最常见原因。尽管风险较低,奥氮平和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也可能引起类似的问题[1]。抗抑郁药物造成血液系统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很低,估计每年100,000名服药者中仅1~2例[2]。已知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不应与其他已知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同时使用。
另外,使用精神科药物还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甚至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有关,若出现以下症状:牙龈出血、胸痛、感冒症状、干咳、呼吸困难、倦怠、乏力、发热、淋巴结病、周身不适、皮肤苍白、皮疹、紫癜、瘀斑、咽炎、口腔炎等应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测。
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器官,被称为人体“加工厂”,几乎所有药物进入人体后,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与转换,才能发挥作用。服用大部分药物可能对肝脏功能有影响。常见的肝功能监测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及胆红素。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具有肝毒性,目前临床中已经很少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时会诱发肝酶异常,风险较高的依次为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肝酶异常可能为一过性,是否继续使用药物可咨询医生权衡利弊,必要时联合保肝药物缓解对肝脏的负担。
临床上常用的心境稳定剂中,服用丙戊酸盐(包括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可能引起转氨酶(包括ALT、AST)异常,服用卡马西平的患者容易出现GGT升高,拉莫三嗪和锂盐引起肝酶异常的风险相对较低。
抗抑郁药造成的肝损伤,低风险的有: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较高风险的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如吗氯贝胺)、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如阿米替林、丙咪嗪、氯米帕明)、四环类抗抑郁药TeCAs(如米安色林)、奈法唑酮、安非他酮、度洛西汀、阿戈美拉汀,而在较高风险的药物中,MAOIs、TCAs和TeCAs当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少。从开始治疗到发生肝损伤的时间间隔一般在几天到6个月之间,故用药初期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变化。对于老年患者、联合用药的患者以及酒精滥用、药物滥用或慢性肝病的患者,使用肝损伤风险较高的抗抑郁药需更加谨慎。
精神科药物引起的肝酶异常多在用药初期出现,且大部分为无症状,是一过性的,如ALT、AST低于正常值上限(ULN)的3倍,ALP低于ULN的2倍,胆红素低于ULN的2倍,患者非必需减药、停药,可视具体情况联合保肝药物。[2]
另外,一些其他药物也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如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及某些中药,如土三七、关木通、雷公藤等,有潜在的肝毒性。因此,在服精神科药物期间若出现肝功能异常,也需考虑是否为其他药源性作用。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药物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也可能会给肾脏的代谢造成相应负担;同时,肾脏疾病也可能会引起精神科药物血药浓度的改变。因此,在服用药物期间,监测肾功能的变化也是必要的。反映肾功能的常见指标包括: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尿液指标包括尿比重、尿蛋白、尿红细胞、尿白细胞等,若出现异常,应进一步检查,对于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需监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
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对于肾脏是相对安全的。临床观察显示,抗抑郁药作为一个大类,相比于其他药物而言也较少伤肾。临床上应用较多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氟西汀分、帕罗西汀)及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都不太可能是急性肾损伤的直接原因。
抗精神病药造成肾脏损害的风险也相对较低,现有的证据表明,抗精神病药不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研究提示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可能增加慢性肾脏病发生的风险,因此,使用抗精神病药期间,也需要注意监测肾功能。
在精神科药物中,心境稳定剂中的锂盐可能是对肾脏造成负担较大的药物。锂盐可能影响肾小球滤过率(eGFR),可使健康肾脏的正常老化所致肾功能下降的基础上提速25%-100%,甚至发展为慢性肾脏病,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女性,锂盐治疗时间长,急性锂中毒,糖尿病或血糖升高,躯体共病,联用某些非精神科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及噻嗪类利尿剂)等。另外,肾功能异常也可能会影响锂盐的代谢,造成锂中毒。因此,对于肾脏基础条件不佳的患者,选择心境稳定剂时可考虑风险相对较低的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盐、拉莫三嗪等。[3]
读完上文,想必大家对服用精神科药物前后为何需要进行抽血检查有了一定理解。上文也介绍了一些药物可能对血液系统、肝肾功能带来的副作用,还请大家不必太过担心。
事实上,所有药品都经过III期临床试验后(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证实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适应证和禁忌证明确,才可以上市使用。新药上市后,往往也会进一步进行IV期临床试验(上市后监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的安全有效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观察新药广泛应用后的疗效及安全性。当前临床上使用的一线精神科药物,在正常使用时都是相对安全的。
最后,给大家总结几条服用精神科药物需注意的事项。
1
服药前和服药期间(尤其是治疗初期),请您遵医嘱完善各项检验检查,确保服药的安全性。
2
服药期间若出现身体不适,请您务必及时就医,与医生沟通具体情况。
3
若您患有血液系统、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在就医时请主动告知医生,以尽可量规避风险。
4
若您同时在服用其他药物,也请告知医生,避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北大六院抑郁症专病团队
作者:崇 杉
修改:苏允爱
审核:司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