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小确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微妙联系

文摘   2024-12-25 17:30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他是受了刺激,才得抑郁症的,是后天的。”


“她性格不好,孤僻,就是抑郁症的苗子。”


“他家里事情太多了,解决不了,他抑郁症好不了。”


众所周知,不良生活事件和环境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和长期的压力源。但上述误解,深深地刻印在大众的脑海里。抑郁症与不良生活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良事件是潜在诱因,是加重因素,是持续因素,但并非直接因果逻辑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精神障碍。它不仅仅是一时情绪的低落或暂时的悲伤,而是持续的情绪障碍,通常伴随着一系列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本文将介绍不良生活事件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并分析如何通过应对策略减少其影响。


1

不良生活事件

潜在诱因与触发机制


不良生活事件一般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有重大不良影响的变故或转折点。值得注意的是,不良生活事件并不一定都是常规理解的负性生活事件。有时一些被普遍认为是积极的事件,也可能带来压力并触发心理健康问题。


1.1 不良生活事件的类型与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影响有所不同。例如:

● 重大负性事件:通常指会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显著冲击和损害的事件,如亲密关系破裂、亲人去世、失业、离婚或患上重大疾病等。这些事件不仅在发生时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还可能产生长期的心理创伤,影响未来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可能会显著增加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

● 持续压力性事件:某些持续存在的压力,甚至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琐事,也会通过长期积累的方式逐渐侵蚀个体的心理健康,例如经济困难、职场压力、长期照顾生病的家人、长期存在的家庭矛盾或人际冲突等。

● 中性或积极事件:尽管不具有传统负性事件的消极性,但某些积极事件如升职、结婚、生育或搬迁新居等,也可能因为随之而来的责任增加、环境变化或适应新角色的压力而成为压力源


1.2 生活事件如何影响心理健康


生活事件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 生理机制:心理压力会导致身体内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水平升高,长期升高会扰乱神经递质平衡,影响大脑中的情绪调节系统,如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

● 认知机制:生活事件引发的负面情绪和自我认知的改变,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我贬低、无望感和持续的负面思维。

● 社会支持缺乏:在经历重大生活变故时,如果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个体更容易陷入孤立状态,增加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2

易感性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


在经历相同的生活事件后,有的人会罹患抑郁症,有的人却在创伤中“存活”,说明个体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可归因于个体的脆弱/易感性和心理韧性。研究指出,遗传因素、早年经历、人格特质、心理韧性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反应强度和持久性。


2.1

遗传易感性

遗传学研究表明,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个体更易受到生活事件的负面影响。这种遗传易感性与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回路有关,使得这类个体在面对压力时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性或调节困难,更容易产生抑郁症状。


2.2

早年经历

早期的生活经历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童年期经历的创伤,如虐待、忽视或失去重要抚养人,可能会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对生活事件的反应更加敏感。研究还发现,童年期的负性经历会削弱心理韧性和影响认知模式,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2.3

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影响个体应对生活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具有某些人格特质的人,如高度神经质、低自尊或过度自我批评,通常在面对生活变故时表现出更高的情绪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外向、乐观和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则更容易在压力中保持稳定,并利用有效的应对策略


2.4

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抗压能力。具有强心理韧性的人在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时,更倾向于采用建设性和积极的应对策略,如寻求支持、解决问题和调节情绪,且能够在压力下保持更高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从而减少抑郁症的发生概率。


2.5

认知模式

积极的认知应对,包括重新框定问题、保持积极思考和设定现实的期望值。相反,使用回避、责备自己和消极沉思等消极应对策略的人,则更容易在不良生活事件发生后产生抑郁症状。



3

应对策略与预防措施


尽管不良生活事件在抑郁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我们可以显著降低其影响。以下是几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3.1

强化社会支持网络

在经历重大生活变故时,家庭、朋友、同事和社区支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社会支持不仅可以提供情感慰藉,还能帮助个体调节情绪、获取实际帮助,缓解压力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多跟亲戚走动、多与朋友交往、关注社区支持的获取途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强化社会支持网络以备不时之需。


3.2

培养积极的认知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心理疗法能够帮助个体识别并挑战负性思维模式,培养更为积极的认知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轻因生活事件引发的抑郁症状,帮助个体学会理性分析和应对问题。


3.3

调整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抗压能力。例如:

● 律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神经系统的保养和情绪的调节。

● 运动锻炼:研究表明,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内啡肽的分泌,从而提升情绪状态。

 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对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大脑功能至关重要。


3.4

寻求专业帮助

在生活事件导致情绪难以自我调节时,及时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尤为关键。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严重的抑郁症状,防止情况恶化。


不良生活事件虽然不是抑郁症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在其发病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尽管生活中的挑战和变故不可避免,承受压力也是生活常态,但通过了解这些诱因的机制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这些困难,走出情绪低谷,重获心理平衡。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熊娜娜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编辑||何萤萤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表情包正式上线啦,大家用起来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相应表情哦~


百态人生

心情万花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关注“畅聊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心晴指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抑郁症专病门诊团队线上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