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小课堂】
是心晴指引公众号的特色栏目。在这个栏目里,我们邀请了北大六院知名专家,解答患者常有的一些疑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青少年包括12-18岁的群体。这一年龄段可能包含了小学的高年级阶段,整个初中、高中阶段,以及大学低年级的阶段。
根据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期面临着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之间的冲突。接下来将展开描述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思维发展特征
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是在一个不断整合的过程。生理结构方面,青少年期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正处在一个不断成熟的时期。具体表现为从一个比较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思维,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对周围事物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也会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
在他们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同时,青少年对自己的各方面会越来越关注,更加渴望被理解、尊重和接纳,极力想表现出成人的气魄,可能会表现出固执已见,“标新立异”,喜欢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行为。
情绪发展特征
青少年情绪体验更为深刻、强烈,其特点是情绪波动性大,面对小的刺激,就会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他人的评论或批评非常敏感。面对压力时的生理反应大。青春期早期出现的剧烈情绪变动主要源于这一时期生理发育的变化。
面对的压力
青少年面对的压力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人际关系的压力。在青春期前的家庭模式通常是家长包办代替,而青少年期孩子更渴望独立自主。同时从小学高年级到大学的过渡,这其中环境的变化,跟同学之间的关系,跟老师之间的关系都是青少年要面对的人际关系压力。
另一部分的压力来自于学业的压力,包括小升初、初中升高中、高考等考试的压力,以及同辈之间竞争的压力,父母老师给予的期望。
情绪能力的发展
面对以上的思维情绪的发展以及外界的压力,青少年识别并处理情绪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情绪能力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
情绪认知能力:指准确识别自我及他人的情感,识别情绪出现的原因;
2
情绪表达能力:指对情绪进行准确的表达;
3
情绪调节能力:将自己的情绪体验、表达调整到能达成个人目标的适当水平。青少年情绪能力有所发展但还不够成熟。
注:本视频为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直播活动内容,现做了分段剪辑,以飨读者。
北大六院抑郁症专病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