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没有那么多,心理健康困扰没有那么少

文摘   2024-07-29 17:30   上海  
最近参加学校的一个活动,和各个院系的年轻教师有不少交流。很多老师在得知我是精神科医生之后,就会问起:“现在有这方面问题的学生是不是还挺多的?”每逢遇到这个问题,我总想准确地表达我的想法,所以啰啰嗦嗦解释半天,也不见得能表达清楚,这是促成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什么是心理健康?
按照许又新教授的说法,心理健康有三个要素:
  1. 体验标准: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评价适当,不会过分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2. 操作标准:工作和学习可以正常进行,与他人相处融洽。
  3. 发展标准:有理想和目标,并且可以实现这些理想和目标,让自身得以发展。
由此推论,日常不满足心理健康标准的人非常多。有人担心考核不过,总是压力很大;有人担心成绩不理想,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有人常年失眠,各种养生方法都无效;有人备受公司压榨,恨不得天天爆粗口等等。我在门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患者,不符合典型精神疾病诊断,却又过得不开心:有从小和父母关系不好,现在上了大学常感苦恼的;有上了研究生发现科研工作不知从何开展,整天焦虑的;有中学生开始追寻人生意义,却不得结果,整天觉得无聊甚至自伤。
我经常询问一些就诊者:“如果你有花不完的钱,而且没有任何家庭压力、社会期待、人际困扰,你会好一些吗?”有的人回复“那我就没事儿了”;有的人回复“可能好一点”;而有的人则斩钉截铁地回复“不会”。对那些“没事儿”的个体,通常会随着现实压力的缓解,或者某件事“想通了好转,更多关注现实困难可能比单纯给药更有帮助。对那些斩钉截铁说“不会”的个体,更需要梳理背后原因,判断当前状态是否达到疾病标准,以及用药是否会有帮助。
我写这么多,不是想说心理健康困扰不重要,而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心理健康困扰并不少见,值得关注,但不能等同于精神疾病,特别是严重精神疾病。大学生或研究生处于成长阶段,有一些心理健康困扰是正常的。若没有经历一些心理健康困扰,反而需要警惕。把心理健康困扰等同于精神疾病,就会让很多人如临大敌,不敢让对方表达,不知该怎么做出帮助。
在闲聊时,有的老师说:“有同学告诉我说最近状态不好,我都说‘你快休息休息’,这样的同学还挺多的”;有的老师会说:“我们的同学都不咋说,生怕老师们知道”;有的老师说:“同学怎么都不去就诊,是不是怕看出没病”。这些老师非常关心学生,有的老师受到同学信任,有的老师仍处于想帮学生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做的状态。一个经验是,尽量鼓励学生表达,不因表达而戴上有色眼镜,同时积极提供帮助。经历心理健康困扰不可怕,通过及时干预和积极提供资源,通常会逐渐恢复。

什么是精神疾病?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经常在门诊遇到患者问我:“我到底是什么病?”我通常回答:“您目前处于XX状态,这是一个状态的诊断,什么病还需要再看看,我通常需要多次门诊才能得出一个倾向性的结论”。哪个量表评分高了,哪个指标异常了,这都不能直接诊断精神疾病,只能作为筛查参考。比如中科院心理所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提到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这只是量表筛查的结果,不是诊断,当然报告也没有说这是诊断。我发现很多非精神心理专业人员搞不清这些概念,动辄说“青少年1/4有抑郁,孕产妇1/3有抑郁”。这不能怪非专业人员,他们没有接受这方面的训练。所以我建议以后若有类似发布,在检出率后面加上明确备注:这是根据某某量表提示,并非疾病诊断,以此避免新闻媒体误读。
临床诊断需要如履薄冰。我非常讨厌的一个行为是有人在微信里给我发一大堆的量表,问我病人是不是很重,医生给的方案是不是合适;我通常会给对方讲,我的门诊时间是XXX,如果可能的话,来我的门诊面诊,我才能提建议。一个个量表只是数据,我不能通过数据来给人做出诊断,我临床面对的是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苦恼。没有经历一些人的际遇,就永远无法理解这个人,有的人经历了非常可怕的事情,量表得分高一些,不是很正常吗?有人每天很痛苦,却在压抑这些痛苦完成责任;有人并不痛苦,却给周围人带来无尽的痛苦。痛苦是疾病吗?不上学是疾病吗?我想,有充分原因的痛苦不是吧,退学后自立自强的人也不是吧。
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师弟,在自己公众号“Mind Symptoms”里写到:“我相信大家在大量临床实践后也发现,精神分裂症是有很典型的,抑郁症也是有很典型的,躁郁症也是有很典型的,它们有着典型的经典的确凿的症状,有着典型的经典的病程转归,有着典型的精神疾病家族史,这些像教科书似的典型案例,是很大可能有着典型的精神科药物疗效反应的。”有人读起来可能觉得是正确的废话,但在我看来,这一定是泡在临床一线的精神科医生才会有的体会。
那么,典型的精神疾病到底有多少呢?
  1. 费立鹏教授2009年在《The Lancet》上发表的针对中国4省的研究显示:
  • 调整后的任何精神障碍的1个月患病率为17.5%(95%置信区间16.6–18.5)。情感障碍的患病率为6.1%(5.7–6.6),焦虑障碍为5.6%(5.0–6.3),物质滥用障碍为5.9%(5.3–6.5),精神病性障碍为1.0%(0.8–1.1)。
  • 黄悦勤教授2019年在《The Lancet Psychiatry》上发表的研究显示:
    • 在访谈前的12个月内,任何疾病(不包括痴呆)的加权患病率为9.3%(95%置信区间5.4–13.3),而在参与者整个生命期间(访谈前),加权患病率为16.6%(13.0–20.2)。
  • 郑毅教授2021年在《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上发表的研究显示:
    • 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根据DSM-IV疾病分类,注意缺陷和破坏性行为障碍的患病率为10.2%;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4.7%;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3.0%;抽动障碍的患病率为2.5%;物质相关障碍的患病率为1.0%;其他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3%。
    以上数据提示,实际的精神疾病已经不少了。这些数据中,包括一些受到现实因素影响而达到诊断标准的群体,如果仅纳入典型患者,数量会少一些;但换句话说,也没有人能生活在理想环境中,活着就在面对各种应激。

    写在结尾
    作为专业人员,我们在假定认可现行诊断标准的前提下,不应把心理健康困扰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人民群众或不够了解的大同行可以这样谈,但专业人士不应如此。我们需要精进认识,做好相关知识科普。我们越清楚地谈论,公众越能真正了解,疾病越能去污名化。一方面,心理健康困扰可以被认识和解决;另一方面,真正的精神疾病才能持续被关注、理解和治疗。

    心晴指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抑郁症专病门诊团队线上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