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养成攻略

文摘   2024-10-17 17:31   上海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如何理解父亲这个角色以及如何做好这个角色,是我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名专攻青少年精神障碍诊疗的精神科医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易经正解》上有一句话:“父母本身就秉承了天地造化之善与爱,然后才能不计辛苦养育小孩”。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身为父亲很伟大——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包括养育、陪伴、在教育上花费,但我并不期待他能给我带来什么回报。我想大部分父亲都是这样的吧。


作为父亲,我们要基于自己的能力养育孩子;我们要保持谦卑,不盲目规划孩子的生活;我们在孩子需要支持和帮助时要成为有力的支持者;某一天我们把彻底交付给社会,让TA在群体中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继续在社会中成长、履行责任。


我们在遵循天道完成人类社会赋予的责任。我猜想大部分的父亲也像我一样,希望能更好地扮演好这个角色。但人非圣贤,做到上述这些谈何容易。这里,我有几点关于如何做个好爸爸的思考,供大家批评指正。

01


理解孩子所处的发育阶段

无惧变化,灵活应对



3岁之前重在养育



关注孩子的躯体健康,在照看过程中摸索宝宝的生活规律。这个阶段的幼儿还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哭闹,往往是躯体不适,比如饥饿、太热或身体不舒服。好爸爸要积极寻找原因,不能无端指责或打骂。


除了生理的照料,心理的关照也必不可少。孩子的社交技能从这个阶段就要有意培养,尽可能带宝宝融入社会生活,比如每天带出去跟同龄的孩子互动。


幼小阶段初建社会规则意识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可以理解语言,并能很好地读懂大人的表情,这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想给孩子立规矩,这个阶段特别重要,我们要试着灌输社会规则意识。注意立规矩的过程不是靠威胁或恐吓,而是充分运用行为矫正的原理去引导


有句俗话: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句看似朴素的话却包含了认可和行为矫正的原则。


好爸爸会敏锐地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指出来,对于你想孩子增加的行为,比如把需求说出来、礼貌地跟人打招呼、规律作息、控制自己的欲望,就要强化。可以是言语上的夸奖,也可以是实物的奖励,具体要根据孩子想要什么、在意什么,也就是给到他想要的。


对于想减少的行为,策略依然如此。如果一个我们不想看到的某种行为发生,比如得不到想要的就哭闹、沉迷网络等,我们要让孩子看到TA不想要的结果,比如表达失望、责备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职、减少带TA外出的次数、削减零花钱的额度、取消周末的旅游计划等。这个结果是什么,也要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



青春期要平等与尊重的沟通



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学业压力明显增加,社交的难度也逐渐增大。好爸爸会试着理解他们的痛苦和这个阶段的需求,以更加平等和尊重的态度面对孩子。同时,行为矫正的原理依然适用。


经常听到有的家长提到“我们孩子原来可乖了,但升入中学后完全变了一个人,无法理解,时常顶嘴,让我无法接受”。在此提醒两点:第一,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如果之前的教育方式不再有效,那是因为孩子在变,作为父亲我们也要跟着改变。第二,我们培养的目标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只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此外,如果你觉得沟通有困难,不要只看到孩子的问题,也要努力反思自己有哪些问题。非暴力沟通技巧值得我们都好好学习。



02


接纳和尊重,并以有效性为总原则


作为父亲,我们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一帆风顺,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出现各种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某一天突然跟你说:“爸爸,我不想去上学了。”当你询问原因他却闭口不答。这时你可能会困惑、愤怒。当你一遍遍询问也得不到答案时,你可能觉得孩子脆弱,无法经受挫折,你觉得TA只是在逃避,你失望,甚至恼羞成怒。


跟随这些负面情绪去表达,无益于问题解决,反而会成为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在学校受了委屈,父母都不理解我。他们只想着我的学习,对于其他的他们一概不关心。”这是很多拒绝上学的孩子所说的话。


希望孩子完成学业,储备知识适应社会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升学考试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更多的选择,这是我们作为父亲的期待。不想上学意味着我们的期待落空,为此出现各种负面情绪非常正常,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和感受。


同时,我们指责、表达失望无益于问题解决,我们需要做的是接受当下的现状,询问TA我们能提供的帮助有哪些。成为TA在艰难时期最强大的依靠。我们也要考虑到疾病的可能,如果发现精神心理方面问题的迹象,需要及时带孩子寻找专业人士来干预。



03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父亲与子女的年龄相差很大,也许性别也不同,往往难以做到兴趣相投和思想接近。


我们出于父亲的责任提供陪伴,但有时并不情愿。比如TA站得不稳还喜欢到处乱跑,随便抓起地上的脏东西塞到嘴里。我们一刻也不敢放松。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过程太无聊了,我们会想让TA看会儿视频安静待会儿岂不是更好?


但陪伴不只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陪伴,更主要的是心理上的陪伴。正念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过程。所谓正念的陪伴,就是一心一意,充分感受当下这个过程,发现其中的美。比如陪伴小宝宝时,我们可以试着从TA的视角看花园、树木和天空;陪伴大宝宝写作业时,我们试着觉察自己愤怒的冲动,并体验冲动逐渐下降的过程。


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将注意力关注于当下,这就是正念的态度。父亲的陪伴是一种奉献,同时也是弥足珍贵的亲子历程,以正念的态度去经历这个过程,而不是身在此而心在别处,边玩手机边陪娃。


养育孩子没有标准,做个好爸爸也没有捷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也没有所谓的教养规范。培养自己无惧变化、灵活应对的勇气,提高自己接纳与尊重孩子的能力,在时间、空间、心理上陪伴孩子长大,希望每个父亲都能在借鉴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父亲与孩子的互动模式。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陈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编辑||何萤萤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表情包正式上线啦,大家用起来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相应表情哦~


百态人生

心情万花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关注“畅聊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心晴指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抑郁症专病门诊团队线上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