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教科普】从《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理解丧亲哀悼的四个任务

文摘   健康   2024-06-07 17:30   上海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朱迪斯(Judith)在《必要的丧失》里面提到,“理解人生的核心是理解我们如何对待丧失”。这些丧失可能是与所爱之人的别离、无法实现的期望和逝去的青春等等。在所有的丧失之中,对我们冲击最大的是丧亲,因为它拉近了我们与死亡的距离,它也彻底地将世界分为有他/她的世界和无他/她的世界。我们今天就借着宫崎骏的新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来谈谈有关丧亲哀伤的事情。


故事的主角真人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母亲,他变得阴郁而孤僻。在继母与父亲新组成的家庭居住处,他遇到了一只苍鹭。这只苍鹭对他说,“你的妈妈没有死”。这句话很关键,因为它引发了后面的故事。对于丧失的哀悼而言,这句话也很关键,因为哀悼的第一个任务是,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





当丧亲的打击出现,人一般会觉得不真实,即觉得亲人并没有死,因为这个打击很大,我们会很自然地启动“否认”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但有些死亡方式会加剧直面逝者已经去世的事实的困难,比如,意外事故,像夺去真人母亲的大火,最终是无法确切辨认遗体的。


所以,如果亲人生重病了,亲人的重要家人,包括未成年的孩子,应该提前知晓这个事实。在哈佛儿童丧亲研究中,与预料之中的死亡相比,突发性死亡会影响到孩子的适应程度。


哀悼的第二个任务是处理哀伤的痛苦。在影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真人得到了可以去哀伤的空间。所以,这个部分在梦里面呈现了——他深深自责与内疚自己没有能救下母亲。这是我们在失去亲人之后常常会有的想法——是不是我做了什么,Ta就不会死了?


影片中呈现了许多希望真人免于痛苦的做法——搬离故居、一个给予他诸多关注的继母、一个用酷炫汽车想让真人在伙伴面前表现得与众不同的父亲。当这些“好”给到真人之后,真人变得更难以表达内在的痛苦,因为这些“好”都在说,你还有什么可难过的,你看,现在的生活多好?


所以,这让真人陷入一个局面,他去谈论那些痛苦就是当下“好”的状态的破坏者。真人几乎没有怎么说过话,在他面对同学的孤立时,他选择用自伤的方式来逃避学校。


可是,这些持续让丧亲者避免或抑制痛苦的行为都会延长哀悼的过程。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影片情节是,真人的父亲再婚,且有了第二个孩子。实际上,真人内心会经历另一层的丧失——我不再是爸爸唯一的孩子。


于是,真人走向废弃的塔楼,在象征层面上,他在走入自己的潜意识或者被压抑的情感所吞没。这个时候,继母真切的找寻对于真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她在试图与真人建立联结,这实际上在帮助真人去适应一个没有逝者的世界。这是哀悼的第三个任务。但很显然,这个任务并没有很好地达成,真人还是失去了和继母的联结,这以继母走入塔中为象征。


真人再次入塔。这次的真人与之前有所不同,因为他喊了继母“妈妈”,这意味着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完成了哀悼的第一个任务——我的母亲已经过世。在这场最具冒险性的旅程中有许多有关死亡和负面情绪的表达,比如,真人推开“学我者死”之门后被鹈鹕包围乃至差点吃掉,也有直面关系中的冲突,比如,继母对真人喊出“我讨厌你”。这些心路历程都是自我成长非常重要的部分。



《春天来临时》剧照


任何的亲密关系都会存在某种程度的矛盾——你会体验到被爱,也会有一些消极的感受。现实中的亲密关系中不乏一些这样的矛盾,因此会出现更难以处理的哀伤反应,因为关系中一方的故去会让留下的一方产生巨大的内疚与愤怒。在矛盾的冲突中会有一些未完成事件,由于死亡,可能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当真人在象征层面上面对和体验这些哀伤的痛苦时,他“遇到”了儿时的妈妈,吃了妈妈做的面包。因为食物的味道,他知道这是妈妈。他开始找寻自己的方向——他要不要接受太舅公所赋予自己的任务。这在本质上也是真人在重新构建失去母亲后的自我和有关这个世界的意义。


当他准备好了,要推开回到现实世界的门的时候,他和火美要走向不同的门,他犹豫了。他告诉火美,那样的话,她就会在医院的大火中丧失。火美回答,“我不怕火,很好,不是吗?能有你这样的孩子。”


这是穿越哀伤的痛苦所炼化的疗愈——保持着与逝者的联结,同时依然继续自己的生活。这也是哀悼的第四个任务。在哈佛儿童丧亲研究中,大量儿童保持了与逝去的父母的联结,用交谈、思念父母、梦到他们以及感知到被父母注视等方式。



写在最后

哀悼的四个任务未必是依照顺序进行的,即使完成了第四个任务也不意味着以后体验不到丧失的痛苦了。在哀悼的过程中,尊重个体的独特性非常重要,因为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此外,哀悼时善待自己很重要,要保证自己的休息与饮食,拒绝借酒消愁。


哀伤的缓解仅凭一己之力往往很难完成,他人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当你发现自己的哀伤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有所缓解,或者意识到自己在过度逃避亲人的离世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个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J·威廉·沃登 《哀伤咨询与哀伤治疗》. 王建平、 唐苏勤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北大六院抑郁症专病团队

作者:冷   晓

修改:苏允爱

审核:司天梅

心晴指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抑郁症专病门诊团队线上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