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是山雨的祖上张岸登。后者是张岸登的二徒弟涉县固新崔进修。
话说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张岸登去考举人的路上遇上一高人,夸口说,他带的三个徒弟,三鼎甲!张岸登求那高人出题一试自已的前程。那高人说,“弄好了弄个举人!”说得那么肯定。后来,张岸登果真中了举。当然,成功之后,啥都好说;没成功时,你说啥都不好使。即便报子己经进了村儿,一拔儿一拔儿的,张岸登还在涉县招岗村西南小屯庄搂柴,俨然一樵夫或说农夫。家里人去地里喊他回家接喜报时,他没有表现岀有什么激动,而是一本正经地问“中了几个”。家里人说“中了两个”,他才回家。山雨的父亲讲故事说,“中一个还是两个,是隐语;中一个是没中,中两个是中了举”。山雨看民国时期涉县教育局局长张晓屏采送的县志稿,“选举”部门只有“张岸登”一人。山雨查了,河南乡试同年录清嘉庆已卯科,涉县就张岸登一人,正榜第十名;真没有什么“第二个”。
当师傅的,中了举了,还在搂柴。张岸登得到消息,回村,先到上圪台上王家(老亲?),洗了把脸,换了衣服,才下到碾上家里赏报子们。传说,当时,一拔儿又一拔儿的报子把三角形的报旗都插在了高阶(厕所)墙头儿上——举人老爷没在家嘛!也许,厕所的大粪也会因这些小旗帜而香起来!
到了张岸登的徒弟,河南店“卧龙院”的杨三珠、连泉“解元”刘世勋也各有故事。杨三珠是大街弟,是咸丰、同治帝的老师。连泉刘世勋是三徒弟,是“解元”,就是当年河南省乡试“高考状元”。前边说的本县固新村崔进修,是张岸登的二徒弟,民间叫“崔老倌儿”,与连泉的刘世勋“刘解元”是亲家。当年,他中进士,不是搂柴,而真是在挑大粪!
那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皇帝恩科,天下大考,崔进修也在乡邻的资助下赴京赶考。等科考一结束,思念父母的他没等放榜就急忙回到了家乡帮助父母从事农耕,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有一天,他正挑着一担粪往地里送,迎面碰上两个官差打扮的人向他问路,打听崔进修家怎么走。他一听,心中暗喜,莫非是我高中了?进修表面不动声色,问官差找他有什么事。官差告诉他,崔老爷高中进士,特来给他送喜报。听了官差的话,进修心下欢喜的不得了,又一看自己,挑着粪桶,终觉不雅,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让官差一直往北走,看到一颗雄伟挺拔的大槐树就到了。等官差走后,进修扔下扁担,操近路跑回家中,赶紧把一身臭味的衣服换下,略事梳洗。门外就响起了报喜的喧哗声,乡邻纷纷道喜,一番寒暄之后,忙把官差迎进了家里。看到儿子考取了功名,进修的父母既激动又为难,激动的是儿子高中,为难的是家里的粮食只剩一点小米和糠窟嘞,没有像样的饭菜招待客人。只好焖了些小米饭,炒了白萝卜丝端了上来。金黄的小米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配上白萝卜丝,黄白相间,既好看又好吃,两个官差边吃边赞,一个劲的说好吃并追问这是什么饭,这么好吃。进修想了想,对他们说:这是俺故县(今固新)的特色饭,名曰“金米银丝饭”,是专门用来招待贵客的。从此,故县(固新)的小米闷饭就出了名,美其名曰“金米银丝饭”(此故事系冯军良整理)。
山雨的祖上,张岸登,在熊耳寺、清泉寺教过书,被当地人称为“招岗大笔先生”。如故事所说,平民出身,搂柴(材、才)的,他本人中举的时候,在山里搂柴。自家的高阶(厕所)因插过报喜的旗帜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他的二徒弟崔进修中进士的时候,在往地里送大粪,他招待报子(官爷)的“金米银丝饭”(小米焖饭),没有因为他挑大粪就不香。
涉县人也多不知道,张岸登楼柴(材、才)出生,二徒弟崔进修挑大粪岀身,更不知道,在张岸登中举16年后,他的三个徒弟,杨三珠、崔进修、刘世勋同科中进士;一个老师,同班同学同年中进士,三个,三个,三个,在涉县教育史上,甚至中国科举史上怕也是罕见的。
搂柴,此木为柴,为大材,为大才!挑粪,奋发图强,发愤忘食,但“米”共“粪”而香!
到涉县赏柿树红叶时,记着,张岸登搂的就是这红色喜报;到涉县吃特色饭小米焖饭——“金米银丝菜”时,记着,其食材作物是崔进修等涉县人挑大粪漤出来的!
山雨 甲辰阳月下浣
于进京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