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两岸,浅沟深壑,无论是现实的自然障碍还是引申的含义都代表着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而架桥,无论是从现实层面或是心理层面都代表着将两岸联系起来,改变原本难以沟通的状态。因此在民间,造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即使岁月流逝让原先所造之桥功用减弱,关于造桥的那些事依然值得铭记。
在涉县马布与西戍之间,关于土桥沟的“寡妇桥”与井家峪的“井家峪桥”其正规的名字与俗名,同样扑朔迷离,让后人探源和解迷的热情不减。
起初,山雨是从旧志书上看到“宁远桥,马布村西八里”。山雨走了一趟马布到西戍的路,见到一座大的古桥,就以为是古志书上的“宁远桥”了。当地人叫“井家峪桥”,这是俗名。当地人说,附近“土桥沟”有“寡妇桥”,与这座桥“是一回事”。山雨也听先父讲过,一寡妇,娘家婆家在沟两边,为了走娘家回婆家方便,用攒多年花椒的钱修了一座桥。山雨认为,就是这座“归宁嫌远”的桥,叫“宁远桥”。
别爱旅游的寒江按图索骥,找到了传说中“附近土桥沟”的“寡妇桥”,清康熙年间重修的,碑额赫然写有“宁远桥”三个字。同时,他听人说,井家峪的桥,也叫“永宁桥”。这样,还是能够分得开。土桥沟的,是“土桥”、“寡妇桥”、“宁远桥”;井家峪的,是“井家峪桥”、“永宁桥”。
没想到的是,有朋友(“松山湖”)反映,井家峪桥,“万历三十九年(1611)建,名普渡桥,崇祯二年(1629)年翻新,改名永宁桥”。言之凿凿,似有确据,想必桥头古碑碑文有载?山雨是没顾上看碑文的。
“普渡”,应源于其建造的初衷和功能,旨在普渡众生、连接两岸。想想,这里,是滏口陉的重要通道。当地人以地名叫桥,叫“井家峪桥”,直呼,没什么花巧和特别的意蕴。要叫“普渡桥”,反映的是造桥的初衷,也说明了该桥的重要功能。可能考虑到桥不好修,修成又易毁,就侧重于期许和愿景了。费了好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希望大家都方便自不必说,最主要还是不要豆腐渣工程,修就修好,“永宁”这个好听的名字就产生了。
感谢关注古桥的热心人士,真的,“国家应该好好保护一下”每一座古桥。象这么一座“普渡众生,连接两岸”,意旨为“两岸一家亲”的古桥,更应加强保护。
山雨 甲辰阳月之中
于古沙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