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旅游的寒江见到了涉县“涉县战国长城——西达城址”碑。山雨就又兴奋起来。这样的“关堡”式古长城遗址,邯郸这一块儿,4处,涉县就占了3处。涉县另两处是“辽城城址”、“匡门口城址”。
“关堡”,边关的营寨。指古代用来预防敌人入侵的建筑物。《六部成语注解·兵部》中说:“关堡:依山
险为边门曰关,据山险设寨屯兵曰堡”。包括“西达城址”,涉县的“辽城城址”、“匡门口城址”,都是战国长城中的“关堡”。
涉县上河郊,山西边儿上,辽城,还分东、西两个。原统称“燎城”。东汉末,袁绍为拒曹操曾在毛城(茅岭底、辽城一带)屯粮,后被曹军烧掉,故得名“廣城”,“廣”,通旷,一是旷达,开朗,开泰貌,一是空,废。该村元至元十六年(1279)《峰泉寺碑记》称“真定府涉县燎城村”。因该村原有一洪门寺,又称“燎城寺
上村”。明嘉靖四年《创建顺阳桥记》载有:“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去北四十余里许,其地名曰燎城寺上
村。”该村清道光十年《重修七佛脑碑记》:“辽城者,僻邑也。地接上党极豫州之西偏,村东南隅有“荒城”,墓趾略存。相传,为建安末审配所置屯粮处也。后为火毁,因名曰“燎城”。后人以'燎’非吉字,改名曰'辽’,取'辽远’之意也”。实际上,因荒废,遂日“廣”(通旷),即“辽”而“远”也。说由“燎”而“辽”,同音借字,不确,应为同义换字。
说“战国长城”,不错。只说“西”达城址,山雨以为不确。说成“达城城址”可能好一些。山雨没有见到这块儿文保标志碑在具体什么地方,要说仅仅是“西”达村,怕就偏了;要说以“西达”代指,也未尝不可,但终究没有“达城”好。这里的“关堡”,应该不只在西村。山雨的岳母家在东村,叫“东达村”,与“西达村”,相距5里地呢!东西两村,与东西辽城有区别。辽城两村,在涉县域内清漳河上游河之南,达城两村,在涉县域内清漳河下游河之北。说到“达城”,旧说,“历代人们希冀在此建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遂称达城”。山雨认为,此说并不可靠。考古证实,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己是赵国南长城——漳滏长城的“关堡”,还希冀什么?目的早在2000多年前己经达到!因此,“达城”,当有他解新说。参考老四川的“达城”即达州,北宋乾德二年(964)置。以地联金房,翼代汉沔,西出渠阆,东下夔巫,地居四“达”之路,故名。清改“达”县。看涉县的“达城”,上达黎辽,下抵林安。北联武磁,南引平林。上有匡门口,下有交漳口。东边关防、皮岭(那边是岔口),西边河口、小丰口(大峰、小峰两沟翻山古道)。现今西达村丁字券额刻“固吾圄”,就是巩固和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这个“圄”字很有意思,一个圪廊儿围字框,一块儿疆域,是我们(吾)的,我们(吾)生活在里边。当然,生活,就得有“万物”,“万
物”由“元气”化生,所以,这块儿范围内必须有“元气”才能叫家“园”。如前,没了水和土,就不行,特别是水流容易土失,必须巩固疆域,使自己的边界儿疆域得到不断巩固。对,这里的确没有建成大的城池,只是边地关堡。就这样的地方,四面为“关”为“口”,为险隘重地,如前,涉县城不用说了,黎城,左权,林州,安阳,武安,磁县,峰峰,平顺,四通而八达。注意,从“达城”,就能到达州城磁县、府城安阳、省城大梁(开封),真个是“达”城,四达之城,尤其通往磁县、林县,为要道,来往行人较多,渐成集镇。东村始建于宋代之前。原村址在现村之南一里多地,称“大城街”,后,扩展至今址,与西达城统称“达城”。殊不知,这里,早在战国时期,就己成边关城堡了,真的是古村!!!
山雨 甲辰荷月中浣
于古沙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