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其他村子里有没有“小鬼庙”,山雨出生的村子,旧村西南方向,曾有一座“小鬼庙”。山雨没有见过,只是过去听人们说起。至今也不知道里边供奉的是哪些鬼神。可以说,除了这个名字和大致位置,山雨什么也不知道。
“小鬼”还有庙?山雨一直疑惑。
然而,父辈一直指称那个地方原来是“小鬼庙”。村子里应是真的有过“小鬼庙”。
什么叫“小鬼”?从“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句话看,“小鬼”是“阎王”的对称,是地位低下,权力有限的鬼差。在明清小说中,地府中的判官、黑白无常、沙门和牛头马面等都被称为“小鬼”。山雨理解,“小鬼”也可能不该包括判官,判官怎么也算科级干部吧?“小鬼”应是跑腿儿的那帮子“人”。但,依书为准,较为可靠,就包括上判官吧——毕定,阎王,是“王”,高高在地下,与其他的地府“人”等拉开了距离。
这样,“小鬼庙”中,供奉的可能有判官和其他的鬼差,这个“小鬼”就成了集合概念,不是一个个体的实体,所以,就别问“小鬼”是谁了。
那“小鬼庙”的设立是为了什么,或说为什么要供奉“小鬼”?
这就涉及到民间丧葬习俗——压烧纸、做法事。村里有人去世,与亲人阴阳两隔,均心思不定,甚至魂飞魄散,游游荡荡,无所归依。这个时候,为了使人心安定,就需要招魂和安魂。
“招魂”和“安魄”,是指通过某种仪式或方法,招回逝去之人的灵魂,使其得以安息或回归到身体中,从而稳定其魂魄。招魂,是一种仪式,见雨也听过,见过。通常由死者的亲属手持死者的衣物,登上屋顶,面向北方高呼死者的名字,期望能够招回逝去之人的灵魂。山雨的村子里将这种仪式叫作“叫魂”,不光喊逝者的名字,还附带“回来㘎、回来啊”的叫声。安魄,与招魂相关,通过某种方式使灵魂得以安息。有意思的是,山雨时不时地见,幼子好动,从什么地方摔下来了,妻子跑过去,把幼子抱在怀里,急急地,迭不连声地安慰幼子“好了•好了•好了”,同时,从被摔的地方反复用手抓挠,好象要向幼子身上填补什么似的。神奇的是,幼子不一会儿,不哭了,安生了,安神了?
据说,鬼使神差就是“小鬼”们专干勾索人的灵魂的“坏事儿”的。如果寿终正寝还好,如果是意外亡故,逝者灵魂不甘心,生者也心不甘,就别说安了。并且,生者总是想将逝者灵魂叫回来,让死者复生,再不济,也得让逝者走得放心,于是就得做点儿功课,比方,做法事,比方,压烧纸。这就涉及转村儿和到小鬼庙“挂号”及“行贿”这些活动了。
小鬼庙供奉的是小鬼神,就是前边说的判官、无常、牛头马面什么的。过去,村里有人去世了,请和尚、道士来做法事,晚上可以看到巷陌的香纸点燃后升起的荧荧火光。深夜之后,道士、和尚们摇着手中的铃铛、经筒,成对地由那丧家走到村口,唱着安魂歌。之后,亲属和请来的道士、和尚们,到村口小鬼庙给亡灵安魂。他们先不进庙,而是走到庙后燃起一团熊熊火苗,亲属们围跪在火光四面,开始不断地烧纸钱就是压烧纸、点香烛,喊着去世亲人的名字,声音沙哑、泪流满面、哭声连天,这是给亡灵在小鬼庙前“挂号”。这些结束之后,亲属们才一个个地走进小鬼庙中,叩拜小鬼神,烧香,祈佑亡魂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安稳。
有个词儿叫“入土为安”,汉族地区,指的是将死者的棺木下葬到墓地,使死者得到安顿。也有人死后因来不及选择坟地,往往把棺材浮厝,以待埋葬。等到把死者埋到坟地,死者才算得其所,他的家属才能心安。山雨认为,逝者尸身骨殖入土为安,逝者灵魂与生者心神一起安定下来,才算了了一桩大事。过去,说“安厝”死者“打发”老人,都包含着一系列如前的程序和仪式,与“小鬼庙”都有关系。
有人说,去小鬼庙压烧纸,一是“挂号”,让鬼差神使接引亡灵,二是顺便“使点儿钱”,让小鬼们对自家的这个新鬼多加照应:“拜托了!”
“行贿与受贿”,跟普通送礼,也不好区分,在阴阳两界,都是这个架式儿,从来如此?
山雨 甲辰玄月下浣
于古沙阳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