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后匡门,民居挂两边沟岸上。沟狭沟深,原村口有一大券洞。20年前,山雨步行进过匡门沟,对“九曲十八拐”有深切体验。可以说,在匡门口,任你怎么想,也不会想到,十多里地的沟后还会有600多户2000多人的一个中等村——“后匡门”。
对后匡门,那是20年前,山雨去,是奔着父辈所说的刘罗锅祖坟——匡门寺去的。在那里,见到了两个石门墩儿,好象有简单雕纹,寺院轮廓看不甚清。到是原村口的大券给山雨以震撼人感。也记得,券上是学校。学校应在券上。当时,沟底还没硬化,村中,大约也只有券上这一块儿“人造小平原”了。
券外口,额刻五角星。山雨直觉,大券,七十年代的宏大工程。此后二十年间,没有机会再去匡门沟,只有刘罗锅的传说和“七十二个王羲之”的说法一直是山雨的牵挂。二十年前那次去,是上了匡门寺那个方向,向对面看,众多石头民居,多为窑洞,窑脸上,多有书法作品,毛体,毛泽东诗词。这让山雨至今确信后匡门真有“七十二个王羲之”。
今天,为办案,进了匡门沟,到了后匡门。上了右边沟帮。发现,与沟道平行,是几道石板儿街,石头老院还不少。个别成功人士翻盖老宅院,小别墅化了,在众多坍塌半坍塌的老宅群中,十分显眼,简在扎眼。
十多里,进出三十多里,匡门口、前匡门、后匡门,都带个“匡”字,带个“门”字。山雨琢磨,后匡门的“门”在哪里?是那个大券吗?“匡”,即方形食器、方形饲筐,村形,前后封闭,到是象个牛草筐子,但方形(匡)的门,却不象。大券是拱券形。这一次,山雨特别注意了,靠里的一段儿较长,石头茬子较新,与中间一长段石头包浆看,明显有差异,中间有界隔,应是原内脸拱圈儿石,弧形的。据说,拱圈上方有一石匾,有石刻字,老一辈儿人有知道,类似“挡风聚脉”这样的词句,被内段石券遮挡了。出外口,不长的一段,也是新石头茬子,两段之间没有拱圈弧形石。估计,原有那些拱圈儿石前移新的券外脸上了。拱上方,不仅有石刻五角形,更有“万壑通津”石匾。“万壑通津”,十五里地,专门还设有“老人辿水文站”,这沟壑也太受唐视了,“九曲十八拐”,旺月,洪水也是吧?
“匡门”,“后匡门”,山雨偏执于这个超大的券洞门。据八十岁的本村人老申讲,中间那一段原来就有。随地形弯转,前后接续,券洞就成拐弯儿的了。
在其他村儿,有直筒子券、丁字券、十字券、拐尺形券、立交券,但这么个随沟道自然斜转二、三十度,方向略变,有所偏斜,而且,上边建学校的,山雨知道的,涉县,仅此一例。
山雨 甲辰阳月之中
于古沙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