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版内科学暂时还没kanguo,所以本文仅仅参考第九版内外科教材,作一讲述,但还是会参阅更多国内外知名著作。
休克Shock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循环衰竭疾病,导致氧气输送不足,无法满足细胞代谢需求和耗氧需求,从而产生细胞和组织缺氧。休克的影响最初是可逆的,但很快就会变得不可逆,导致多器官衰竭 (MOF) 和死亡。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休克时,临床医生必须立即开始治疗,同时迅速确定病因,以便进行确定性治疗以逆转休克并预防 MOF 和死亡。
休克是一种器官灌注不足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和死亡的状态。其机制可能包括循环容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血管扩张以及血流绕过毛细血管交换床导致的分流。症状包括精神状态改变、心动过速、低血压和少尿。诊断主要是临床性的,基于症状和体征的特征性组合(包括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少尿和意识模糊),有时也通过测量组织低灌注的标志物(例如血乳酸、碱缺失)来支持。治疗主要是实施液体复苏(必要时包括输血)、纠正病因以及使用升压药。
引起休克的原因非常多,在此不赘述。仅作分类!
休克分类:
按病因分类:
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大量出血引起休克。 失液性休克:剧烈呕吐或腹泻等大量体液丢失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休克。 烧伤性休克(burn shock):严重的大面积烧伤引起休克,其早期与低血容量(血浆的大量渗出)和疼痛有关,晚期常与继发感染有关。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严重的创伤(多发伤!)可因剧烈的疼痛、大量失血和失液、组织坏死而引起休克。 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infectious shock, septic shock):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等病原微生物的严重感染可引起休克。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占70%~80%,又称内毒素性休克(endotoxic shock)。 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过敏源后发生Ⅰ型超敏反应而引起休克。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各种心脏病变和心外阻塞性病变导致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严重不足而引起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 shock):剧烈疼痛、脊髓损伤等抑制交感缩血管功能,使阻力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引起休克。预后较好,有时不经治疗即可自愈,有的则在应用缩血管药物后迅速好转。
按始动环节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机体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常见病因为失血、失液、烧伤、创伤等。 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1000ml起步)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组织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又称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ibutive shock)。常见于感染、过敏、神经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由于心泵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血压急剧降低。微循环变化的发展过程基本与低血容量性休克相同,但常在早期因缺血缺氧死亡。多数病人由于应激反应和动脉充盈不足,使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小动脉、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心脏后负荷加重。交感神经兴奋,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然而心脏无力射血,导致中心静脉压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压力升高。常比较早地出现较为严重的肺淤血和肺水肿,这些变化又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和缺氧。
按血液动力学分类:
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休克)(warm shock暖休克, hyperdynamic shock):高代谢和高动力循环状态,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降低、脉压可增大。 常见于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部分感染性休克。 临床表现为皮肤呈粉红色,温暖而干燥,脉搏有力。 虽然心排出量增加,但由于动-静脉短路开放,真毛细血管网血液灌流量仍然减少,组织仍然缺血缺氧。 可继续发展为低动力型休克。 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休克)(cold shock冷休克, hypodynamic shock):心排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增高、脉压明显缩小。 常见于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多数感染性休克。 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血压明显降低,尿量明显减少。 低排低阻型。
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学:
Hypoxia at the cellular level causes a series of physiologic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resulting in acidosis and a decrease in regional blood flow, which further worsens the tissue hypoxia.In hypovolemic, obstructive, and cardiogenic shock, there is a decrease in cardiac output and decreased oxygen transport. In distributive shock, there is decreased 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 and abnormal oxygen extraction. Excitement is a spectrum of physiologic changes, ranging from early stages, which are reversible to the final stages, which are irreversible with multiorgan failure and death. Generally, shock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stages:
Pre-shock or compensated shock - As the name suggests, this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to counter the decrease in tissue perfusion, including tachycardia, peripheral vasoconstriction, and changes in systemic blood pressure
Shock - During this stage, most of the classic signs and symptoms of shock appear due to early organ dysfunction, resulting from the progression of the pre-shock stage as the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become insufficient.
End-organ dysfunction - This is the final stage, leading to irreversible organ dysfunction, multiorgan failure, and death
休克发生时候的症状和体征:
意识状态改变(如嗜睡,混乱,嗜睡)是休克的常见迹象。手脚苍白湿冷,常见紫绀,耳垂、鼻子和甲床的表现类似。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皮肤出现湿冷花斑(分布异常性休克除外)。可能会出现明显出汗。外周脉搏通常细速,只有股动脉或颈动脉脉搏搏动明显。可能存在呼吸急促和过度通气。血压往往很低(收缩压<90mmHg)或测不出。如果经动脉内导管直接测量,通常能够获得更高更准确的数值。尿量减少。
分布异常性休克也会有类似症状(除了皮肤温暖和潮红与之不同),特别是脓毒症时。脉搏洪大而非细弱。脓毒性休克可能会伴有寒战之后的发热。部分过敏性休克患者伴有荨麻疹和哮鸣音。
依原发病和继发器官衰竭可有其他不同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和腹痛。
休克的诊断:主要依赖于:
病史和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
检查结果趋势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征象:组织灌注不良(意识障碍加深、少尿和外周紫绀)和机体代偿性体征(心动过速、呼吸加快、出汗)。
特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包括:
迟钝
心率>100次/分
呼吸频率>22次/分钟(正常12~20次/分钟)
低血压(收缩压 < 90mmHg)或M AP < 70mmHg(也有的书是65mmHg)或基线血压下降30mmHg(也有的书是40mmHg或者30~40%)
尿量 < 0.5 mL/kg/h
实验室检查支持诊断项目包括
乳酸盐 > 3 mmol/L(27 mg/dL)(也有的书是2mmol/L)
碱剩余 <−4 mEq/L
PaCO2 < 32毫米汞柱(< 4.26 千帕)
然而单独某一项检查结果并无诊断意义,需结合临床整体情况及生命体征综合评价。
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可以测量休克程度的非侵入性快速技术;然而,该技术尚未在更大规模上得到验证。
不过临床上目前识别休克可以参照2013年Vincent的文章,大体如下:
可以概括为:
「两低一高」:低血压、低灌注与高乳酸,低灌注表现在三个窗口:皮肤、肾脏与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