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之组织胚胎学介绍

文摘   2024-10-20 13:35   宁夏  

1 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trachea)壁由内向外依次分为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三层

  • 黏膜(mocosa)
    • 上皮(epithelium):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由纤毛细胞(数量最多,呈柱状,游离面有密集的纤毛)、杯状细胞(数量较多,散布于纤毛细胞间,其分泌的黏蛋白与气管腺的分泌物共同在上皮表面形成黏附性屏障)基细胞(basal cells)(位于上皮深部,矮小呈锥体形,是干细胞)、刷细胞(brush cells)(功能未定论)、小颗粒细胞(small granule cells)(神经内分泌细胞)组成。
    • 上皮和固有层之间有较厚的基膜
    • 固有层(lamina propria):富含纵行的弹性纤维,弥散的淋巴组织和浆细胞。
  • 黏膜下层(submucosa):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固有层和外膜无明显界限。有较多血管、淋巴管和混合性气管腺。
  • 外膜(adventitia):由C形软骨环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软骨环的缺口处为气管后壁,内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和平滑肌束,有利于食物通过时食管的扩张。

肺组织可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肺内支气管及其终末的大量肺泡称为肺实质(pulmonary parenchyma),其余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均属于肺间质(pulmonary interstitium)。

2 肺的导气部

叶支气管(lobar bronchus)至终末细支气管(terminal bronchiole)称为肺的导气部,功能是输送气体和清洁、湿润、加温气体。其移行性改变的趋势是:

  • 管径逐渐变小(细支气管直径约1mm),管壁变薄。
  • 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但杯状细胞逐渐减少。细支气管黏膜上皮逐渐变为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很少或消失。
  • 小支气管腺体很少,细支气管腺体消失。
  • 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软骨由完整的软骨环变为不规则软骨片,细支气管软骨消失。
  • 固有层外侧的环形平滑肌逐渐增加
  • 弹性纤维逐渐增加

终末细支气管直径约0.5mm,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全部消失,平滑肌为完整的一层。电镜下可见其上皮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纤毛细胞较少,分泌细胞较多。

  • 分泌细胞又称克拉拉细胞(Clara cell),游离面呈圆顶状突向管腔。
  • 顶部胞质内可见发达的滑面内质网和分泌颗粒。分泌物含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管腔内的黏液,降低粘稠度利于排出;胞内含较多氧化酶系,发挥解毒作用;上皮损伤时能增殖分化为纤毛细胞。

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其周围有薄层结缔组织相隔。肺小叶呈锥体形,尖端指向肺门。每叶肺有50~80个肺小叶,它们是肺的结构单位。

3 肺的呼吸部

  • 呼吸性细支气管(respiratory bronchiole):管径在0.5mm以下,有少量肺泡开口。上皮由单层柱状移行为单层立方,也有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上皮外有少量平滑肌和弹性纤维。
  • 肺泡管(alveolar duct):管壁有更多开口,自身管壁结构很少,仅在相邻肺泡开口之间保留少许,因肌纤维环绕呈结节状膨大
  • 肺泡囊(alveolar sac):为数个肺泡共同开口的管腔,已无平滑肌,仅有少量结缔组织,故无结节状膨大

肺巨噬细胞(pulmonary macrophage)广泛分布于间质尤其是肺间隔,有的游走进入肺泡腔。吞噬了较多尘粒的肺巨噬细胞称为尘细胞(dust cell),心力衰竭导致肺淤血时吞噬大量红细胞的巨噬细胞富含含铁血红素颗粒,称为含铁血红素细胞(hemosiderin cell)或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参考资料

[1]郑煜,陈霞主编:呼吸系统,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大医法学家
医生+律师,要做一位医术优良又懂法的好医生,欢迎同行一起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