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我拿到理赔款了~

财富   财经   2024-03-18 14:00   德国  
旅行租车,我把车钥匙锁后备箱里了……而且租车点也没有备用钥匙,我含泪掏了 120 欧找开锁师傅(30 欧路费 + 90 欧开锁费)。结果回家后意外发现,我的租车附加险里居然钥匙都管。

德国这边租车默认的保险都有一定免赔额,像我的租车合同是自负 1150 欧,而且轮胎、玻璃、底盘,事故后的拖车,这些也不在租车保险范围内。我自己租车频率不高,所以每次都会额外掏点钱买上附加险。

通过租车网站附带会比自己直接买便宜,我们租车一周附加险保费是 20 欧,车型是帕萨特旅行车

理赔过程挺波折的,交申请材料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几个德国办事儿的大忌。当时实在太急了:

  1. 付款用了现金,然后现金不够,又一半现金、一半 Paypal……保险公司要信用卡记录,我没有;

  2. 找租车公司沟通,也都是口头沟通,没留下书面记录。所以也不好证明是租车公司授权。

总而言之,理赔页面上要 7 份材料「至少 4~5 份」,我一共就有 3 份,租车合同、驾照和开锁账单。但纠结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传上去了。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保险领域,其实这里有个反直觉的常识——很多人觉得保险公司会各种刁难人、找理由不赔,但实际上理赔审核的原则是应赔尽赔。只要责任在保险合同范围内,大多数保险公司反而会尽量赔给你

不同国家情况会有细微区别,像德国材料格式的要求会宽松一些,国内有防伪需求,材料格式可能会更严格。这个区别主要来自日常生活、风土人情,保险公司的理赔大原则是一致的。

之前我给大家分享过这篇观察,保险公司靠阳谋赚钱,刁难用户对他们来说并不划算——他们会用精算模型计算各种意外发生的概率,然后确保收到的保费(加用保费获得的投资收益)总会比赔出去的多一点。出险时积极理赔,然后通过出险用户的口碑扩大规模,再赚得更多的收入,才更符合保险公司的长期利益。

现在,检验这个观察的机会来了~

再一个吧,我和也太预期管理做得也不错——我们起初都没想到保险居然连钥匙都管,对我们来说本就是一笔意外的钱。就算没拿到理赔,也不会觉得是个损失(主打一个心态好 😂)

后来事情的进展是:

  • 晚上 21:36 提交材料。1 分钟后收到邮件回复,自动审核失败,正在转接人工审核;

  • 第二天早上 5:53 收到确认,审核通过,让我填写银行卡信息;

  • 第三天理赔款到账(德国银行转账需要一个工作日,说明确认理赔当前钱就已经汇出来了)

我遇到的问题明确写在保险条款中,虽然材料有所欠缺,但诉求合理,理赔还是通过了。

……

事后我好奇算了下,发现保险公司稳赚不赔。

在德国金融领域,一个新用户的获客成本至少 50~100 欧元。我是这么估算的:各大银行、保险、券商都有用户推荐计划,用户推荐朋友过来,自己和朋友一起能获得大致这么多的现金奖励。所以真实的获客成本一定大于等于这个数。

120 欧丝滑理赔,拿到理赔的用户大概率会成为忠实客户,光是用户流失的损失,就不止这个数了。如果体验好,这个用户多半还会我这样,奔走相告、并安利给其他经常租车的朋友。

我的这个经历,也算是「应赔尽赔」这个原则的微观体现吧。

……

说起来还有件特别巧的事儿,就在理赔前几天,遛狗路上遇到邻居。她说现在狗子都得牵绳了,因为狗子有一次横穿马路差点被撞到(森林里大家一般不牵绳,看到其他人或者狗再牵起来,确认双方合得来再放开)

末了她补了一句「我没买保险」。

我很惊讶,问为啥不买?她说,她绝不买保险,一份都不买。因为一到理赔,保险公司一定会找各种理由说这个不赔、那个也不赔。她此前买过一份保险就是这样,大概在 20、30 年前,从此一生黑。

不像我们现在互联网信息透明,不管是简单明了的保险解读、还是详细准确的条款、免赔责任,都很容易获取。几十年前大家获得保险信息的渠道很有限,加上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容易对保险范围有过高的预期,导致后面的各种问题。我说,这应该不是保险公司刁难,而是投保时条款没有解释清楚,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好很多了。

邻居一脸「你太天真了」,尽管她已经几十年没再买过保险了,却一口咬定现在也一样。还顺便咒骂同事卖保险的儿子,赚的全是黑心钱……

突然我想到 Morgan Housel 的一句话:

不要问「为什么?」

而是问「你有哪些我没有的经历,让我们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人的观念是经历塑造出来的。

突然我有点开心这次理赔是麻烦也太提交的材料,并许诺拿到理赔款都给她。申请理赔时的骂骂咧咧「什么嘛,这个材料也没有……那个信息也不知道……」,和拿到理赔款后的兴高采烈形成了鲜明对比。

也谈钱
一枚工程师的财务自由日志,工资理财也能财务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