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评、注|风行300年的古文选本,与《唐诗三百首》堪称“诗文双壁”,无数作家从中汲取营养……

文化   历史   2023-10-19 18:13   江西  

↑点上方「寄上锦书」即可关注,点「...设为星标

请为小萌置顶、并设为星标,避免失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选目注重文学性,不收《尚书》和先秦诸子散文,却从《春秋左氏传》开端,选出34篇,在全部222篇中所占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左传》往往被后代古文家奉为作文的楷模。由于同样的原因,《国语》、《战国策》和《左传》一起,被作为《古文观止》所收先秦散文的重点。汉代散文重点收司马迁的《史记》,而不收《汉书》。《古文观止》收“唐宋八大家”作品达78篇,构成全书的另一个重点。由于重点突出,兼顾其他风格的作家和作品,构成上自先秦下迄明代末期散文发展的长廊,使读者领略古代散文的精粹。……
古文观止,我前些年就做过阴法鲁的《古文观止译注》了。不过这个本子是用译注者自己的注代替了原注,并且还说,

原书的评注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但因用的是文言,而且有许多地方着重于所谓“义法”,即宣扬儒家思想和从作八股文的观点来分析篇章结构的,注重于“转折”、“唱叹”、回环变幻的说明。这些都是准备八股策论的举子所要研摩的东西,今天看来用处不大。所以不便保留。

我因受这一观点的影响,也就再没有着意过原编者的评注了。

直到前不久,当然也是从我对极品梅批语的热爱开始,对古人的评注也有了新的审美感受,譬如我之前做的《史记菁华录》,也是看重他的批注,现在,因为我那群里(阿獴给我那群取名为“败家群”)某天热火朝天讨论起古文观止来,我就重新注意到了吴楚材、吴调侯的评注。看来他们的评注,也不是阴法鲁说的那样不便保留,阴的看法,大概也是受了时代的局限左右。那时这种旧式文人用来进行八股举业的教材,自然是一种糟粕,是该当扬弃的。

我们这一代新长成的人,从小充盈耳目的是非主流(一小段时间)、港台文化、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真正传统的东西,倒接收的少。这几年,慢慢过了几年宽裕的日子,对复兴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渐渐有了一些起色,各种国学班、汉服热,乃至于琴棋书画,都有人开办和加入。当然这里面自然充斥着不伦不类的半吊子甚至是滥竽充数的,或打着弘扬传统文化而实际上是宣扬封建糟粕的渣滓。同时,也有一些原教旨主义者,比如某些汉服爱好者,过分追求服制的完美复原——这简直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历史。大而言之,一代有一代的服制,小而言之,就是一个朝代的各个阶段,其形制也大不一样,乃至于同一皇帝的不同时期,譬如开元初年和天宝末,那社会景象大不一样,社会财富的积累,人心的侈荡,也是天差地别的,体现在服装形制上,也是有区别的,开元初崇尚的朴拙,到了天宝末,只好说一声“老古董”罢了。就好像同一个李隆基,天宝二年还把宫里的珠玉金宝搜罗出来给烧了,以示天下东西够用就行,这种饥不能餐、渴不能饮、寒不可衣的东西,有何用哉?可是到了开元二十四年(这还都不用到天宝末),李隆基过千秋节(他生日),群臣都十分晓事地献上了各种奇珍异宝,唯有宰相中书令张九龄不信邪,给他献上了一本书《千秋金镜录》,还说了一番以史为鉴才是最珍贵的金宝的话。李隆基怎么样呢?明面上当然不能发作,毕竟张九龄说的在情在理。可转过头,就终于难以宁耐,把这位张右相给罢免了。这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的转变,而是整个社会的转变。

所以我们不妨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吧。总归来说,复兴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的。转到我们对古籍的态度来说,有一段时间,大概是一概驳斥(所谓全盘西化者),后来慢慢回过味来,都驳斥了,还剩下些什么呢?现在呢,更加开通了,都可以让他流通(咄咄可怪的是,某些书要做一些“必要”的删减),所以我们也不妨来欣赏下这本原汁原味的《古文观止》吧。


原书是上古的本子,又把同社另一个本子的解题和汇评搬了过来,然后处理了166个生僻字(“罃”这个字出现了好多次),鉴于标题这个字体,少了碏', '斶', '詟', '鉧'这四个字,有用字体编辑软件拼合了这四个字。基本做到了看不出来违和。另外,鉴于有人可能还是更读得进去现在的译注本,而弹注密密麻麻又不方便,我顺便把阴法鲁的本子改了个夹注本,一并可以下载。
我说完了。ps.帖子标题模仿读客。
(回复“古文观止)。
——还请兄弟们打赏我一下,谢谢!

若喜欢本篇文章,请为萌萌打份赏,点击下方喜欢作者即可。大家的鼓励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

记得赞、在看哦

寄上锦书
读书·校书·做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