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研究(孟宪实◎著)︱深入了解武则天最好最严谨的著作

文化   历史   2023-08-10 21:12   江西  

↑点上方「寄上锦书」即可关注,点「...设为星标

请为小萌置顶、并设为星标,避免失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有人主张把北魏元姑娘、唐高宗时起义军领袖自号文佳皇帝的陈硕真和西辽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也算上,但这些人都未能建立起稳固的统治,更没有建立朝代),关于她的正史野史乃至于秽史(比如著名的《如意君传》,我建议你们不要发生好奇心去看,没什么好看的)可谓多如牛毛,垛积在她身上的许多争议,也是聚讼千年,如九连环般难解。
正因如此,要想获得一个比较接近于她本来面目的“写真”,不能不说不是一件易事。这主要难在这些地方:
·弌·
神龙革命(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约同禁军,携太子李显逼宫,武则天无奈升格为“太上皇”,这也是大唐的优良传统了,粗粗数来,便有高祖李渊、则天大圣皇帝武曌、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顺宗李诵等,都被做过太上皇)之后,出于拨乱反正的需要,武周被视为伪朝,但中宗李显毕竟被母亲吓破了胆,又兼他还要借重武氏宗亲的力量来制衡张柬之等复唐派(这是无可厚非的,从李显的角度看,张柬之等轻易便能夺了阿武的位子,自然也有力量夺他的),此一段时期,尚处于“为尊者讳”的阶段,武则天的形象尚比较正面。
此后,大唐之主更易再三,终于落到了太平天子李三郎隆基(阿武之孙)的手上。虽然我们在两唐书中还能看到少年李隆基(大概八岁,不及细查)因在御道上怒斥河内王武懿宗(阿武堂侄),“此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懿宗不服,跑去告状,阿武却“特加宠异之”。似乎有意塑造一位“好圣孙”的模样,但结合编年,转年他就和几个兄弟一起被幽禁宫中,过了好几年高级囚徒的生活。可见这“特加宠异”的保质期也不长。不过这段记载,也正生动地体现出李三郎对他那位又爱又恨的祖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无法回避她,甚至还需要借重她;另一方面,他们两个人可以说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除开被幽禁的伤身之仇,更有杀母之仇——隆基之母窦氏即被她赐死,而且连一块尸骨都找不到。
当然,李三郎是天子,“王者无私”(汉文帝郎中令宋昌语),不会因区区私仇而“诋毁”自己的奶奶。可是打从武则天以女身入主天下以来,就似乎把礼教的堤坝冲开了一道大口子,什么“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什么“妇人不得预闻政事”,都统统见鬼去吧!于是一小小户婢(即家生奴婢)韦团儿,不过得则天宠信,便敢构陷皇嗣(即隆基之父李旦),几乎使皇嗣冤死(窦氏正是因韦团儿之谗而被杀的);而上官婉儿等交通内外,联结大臣,诏书也任其掌控;至于中宗皇后韦后,更是径以则天为法,“心慕手追”,踏着则天的旧辙,一步一个脚印,差点就成了第二个女皇帝;韦氏的女儿安乐公主(乳名裹儿),也是“当仁,不让其母”,三番五次求请中宗立她为皇太女,并大言曰:“阿武子尚为天子,天子女有不可乎?”直白地宣告,“谁说女子不如男!”后虽失败,太平公主又依靠再造唐室的大功,凭借天子之妹的亲贵,“宰相七人,五出其门”,逢迎交结之士,简直要踩秃了镇国太平公主府的门槛。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李三郎亲身经历,怎不教他惕然心惊!所以待他彻底解决了姑母太平公主后,就开始全方位地清算并严防女人政治。首先是把上官婉儿、韦氏、安乐、太平公主等彻底打造成恶贯满盈的反面人物。这当然就需要大量的“事实依据”——假如从政事上不好找的话,那就从生活作风上寻,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几个人,简直全是毫无廉耻的淫娃荡妇,婉儿则通于崔湜,韦氏则通于武三思,安乐则通于武延秀、太平则通于高戬、崔湜等(大概太平对三郎的凌逼伤害尤大,故私通之人也最多)。两相比较之下,三郎废发妻王皇后、日杀三子(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夺子妇寿王妃、赐死贵妃杨氏,皆为大义而废私情,皆圣人之行也!
但这些都只是枝末,想要真正断绝女主政治,还得循其根本。根本者系谁?自然是女主政治的肇基者,则天大圣皇帝。天宝八载(天宝三载,改“年”为“载”。按《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李隆基此举意谓自己的功业已经上超三代,直可以与尧舜媲美矣),把他之前的所有皇后(韦氏已被废为庶人)都加谥为某某顺圣皇后(高祖太穆顺圣窦氏、太宗文德顺圣长孙氏、高宗则天顺圣武氏、睿宗昭成顺圣窦氏),这其中释放出的信息是明确的:自今而后,皇后的最高美德就是“顺圣”,也即顺从圣人(皇帝)。其他的,却是想也不要想,都给我老老实实的。其他皇后若说顺圣,倒也说得过去,但武则天也混在其中,极具讽刺意味,这无疑是向全天下的人宣告,当年你是多么风光啊,如今不也得乖乖“顺圣”?
·弍·
但天下大势,岂是那么容易被扭转的?就在李三郎之后,肃宗李亨的皇后张良娣,也起了不臣之心,勾结中官李辅国,先陷害死了建宁王倓(肃宗子),又欲倾覆东宫(太子俶,即后来的代宗李豫),效则天之故事。肃宗的发小,神童出身的李泌,利用辞别的机会,给肃宗讲了这么几个故事:一是天后害怕长子李弘聪明难制,鸩杀之;二是次子李贤,也为天后所不喜,乃作《黄瓜词》以冀母亲能有所感寤,岂料天后见词之后,大怒,令人缢杀之。讲这俩故事是意有所指的,所指之人正是张良娣。天后倒是没甚感寤,肃宗似乎有所感悟,代宗终获保全。李泌说这番话,以史为鉴的意图是明显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重在鉴,对史实的考证可以松一点),而肃宗作为皇帝,反不如一个臣下知道这些,恐怕只有一种解释,这些往事并不是写在国史实录里的,而更多是流传于坊间闾阎的。可是这些秘辛,一经李泌倡扬,后竟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被写进了《新唐书》里。
·弎·
晚唐之世,唐朝的问题主要是藩镇割据(严重时杀上西京,夺了鸟位)和宦官擅权(严重时杀数千朝臣,废天子如废一鸭),后宫鲜有出头的。然而到了宋朝仁宗朝,又出了一位“武后第二”,即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她受真宗遗诏,垂帘听政十余年。期间数次暗示大臣,“唐武后何等人?”大臣对曰:“唐之罪人!”又有善于聆察天意的小臣,绘《武后临朝图》献给她,甚至弄出“衮服风波”,几次身着皇帝的衮服进行庙祭。刘娥的用心,不言而明。与唐朝不同的是,宋朝大臣的权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尤其是宰执和台谏),皇帝的权力,自然就受到了不少限制。而太后的权力,是皇权的派生或者说代理,皇权受削,太后之权自然变小。所以她最终也还是没有踏出那实质的一步——称帝。
但刘娥的“司马昭之心”,还是让很多大臣如临大敌,除了不断上言和进谏,还得用一个更强大的武器来预防下一个刘娥。是什么呢?史书。先儒有云,“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俱”,要利用史书,把女主政治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世世受人唾弃。于是《新唐书》《资治通鉴》等纷纷出笼。在这些书里,武则天的形象再次得到了“黑化”。像鸩杀李弘,扼杀安定思公主(阿武长女,夭殇),写得绘声绘色,仿佛现场重现。
结语
所以今天的我们,必须拨开重重迷雾,才有可能一窥武则天的真容。可是现行的许多武则天有关的书籍,要么就是因袭陈说,无甚发明;要么是恣肆唐言,猎奇取胜;要么干脆就是小说者流,敷演史事,加以戏说;要么还有一种,视武则天为女权先锋,赋予她许多过高的价值和不相衬的美名,倒是过犹不及了。凡此种种,都是我今天推荐这本书的用处。其中《李君羡案件》《小公主之死》《并称“二圣”之说》《从〈上官婉儿墓志〉看上官仪之死》四章,尤见功力,从各种早晚的史料之中,抽丝剥茧,逐渐分析得出比较靠谱的结论,特别是利用出土文献和碑碣文书,更是揭橥了不少真知灼见。

下面说说此书的制书
孟宪实的书我看了好几部,有《唐高宗真相》和《从玄武门到贞观之治》,这两本大概都是百家讲坛的稿子改的,通俗有余,但稍嫌不够严肃,而且像《贞观之治》这本,滤镜开的挺明显,几乎全是无脑吹李二的。从微信读书的评分来看,也正好是《武则天研究》最高,《贞观之治》最低,和我心里的看法一致。不过我先看的却是《唐》和《贞》。后面不知怎么突然看到了《武》,几乎是一气呵成,只不过我并不是按章节正序看的,而是先挑我最感兴趣的比如《小公主之死》《上官婉儿》这几篇看起,然后次及第二感兴趣的,最后看不大感兴趣的。我的这种看书习惯,并不一定值得推荐(因为我对唐朝历史基本已经有较多的了解,而对武则天这几段更是可以蚂蚁贯珠一样,如数家珍,所以尽可以随意捡起一篇就看),但窃以为,除非是小说有剧情先后的要求以外,其他一些书籍完全可以不必按顺序来,我的这种读书习惯,倒也可以试试看。
我自己读完之后,就向好几个人大力推荐,其中第一人当然就是桓桓。我想排这个书,主要也是为了给她看。但是如今中亚已经远去,做了古人。只好从博博(现在他已经不用柴犬头像了,但还是那么喜欢发柴犬表情包)那里要来了pdf,而后照例OCR成文字,简单排版后,便扔给了乃哥。他是大家的老熟人了,我的第一版极品梅(JIN PING MEI),就是他全文读校的,前几天的《王安石传》,也是他主动揽去的,如今这个大活儿,也毫无意外的落到了他的头上。乃哥倒也爽快,满口答应,我吓恐他,“这本书可有600多页呢!”他嘿嘿一笑,云淡风轻的笑声中,我知道,这个难不倒他,当下大喜,立便一股脑儿都给他。没想到他看书真的是快,没几天竟然就看完了。花了一天的时间仔细排了排版,还是叫阿獴帮忙做了张长封面,傍晚正式出货。

若喜欢本篇文章,请为萌萌打份赏,点击下方喜欢作者即可。大家的鼓励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


记得赞、在看哦

寄上锦书
读书·校书·做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