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寄上锦书」即可关注,点「...」设为星标★
请为小萌置顶、并设为星标,避免失联。
犹记得这样一件旧事。
我那时读高二吧大概,我们的历史老师,有这样一个安排:在班上挂了一本笔记本,若有历史方面问题的,可以写在本子上,他看后便会在课上解答。虽有如此布置,却鲜有同学在上面发问,我看不过,乃故作几种笔迹——以示非同一人发问,书数问题于其上,前后累有数十。馀皆已忘,唯其中一个,记忆至今,其略曰:
唐朝从安史之乱后,就陷入到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我看有的书,却看到唐朝在地方设置的许多观察使,这是怎么回事?
师后一日课上,乃答曰:其实藩镇割据,只是北方,南方的大多数地方,还是在唐朝手上的。
余意少解。然仍不甚明白。
在中学阶段,乃至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也就和“好死不如赖活着”差不太多了。孰不知,唐朝在天宝十四载(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反于范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此时上距唐朝建立(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才137年,下距唐朝灭亡(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反而有152年,如果以安史之乱被平定的763来算的话,则刚刚好处在大唐290年国祚的中点上。这真是惊人的巧合。如果赖活,竟然可以赖活整个朝代的一半时长,那其中恐怕必有过人之处,我想我这么说,你能同意么?
但那时的我,恐怕也只是带着这么一个疑问罢了,再去探寻思索,却是不能。原因我也不止一次讲过,无他,没钱买书罢了。
但是到了今时今日,我们可以轻易获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比如说张国刚教授的《唐代藩镇研究》,他把唐代藩镇的类型分为四种:
1、“河朔割据型”,主要有魏、镇、幽三镇,还有易定、沧景、淮西、淄青四镇。
2、“中原防遏型”,主要是宣武、武宁、忠武、泽潞、河阳、义城六镇为代表。另有河东、河中、陕虢、山南东、金商五镇。为防御镇遏河朔藩镇而设,同时担负保护东南漕运之责。
3、“边疆御边型”,分西北疆(如朔方,泾原等)和西南疆(如剑南、西川,容管,桂管,邕管等)。
4、“东南财源型”,主要是浙东、浙西、淮南及荆南等九镇。
其中最不服朝廷管制的是河朔藩镇(最有名的就是魏博,卢龙,成德这三个,一般称作河朔三镇或河北三镇),然后就算是这三镇,在某几个时期,也纷纷自动归服朝廷,甚至节度使整家入朝的——这说的,当然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唐宪宗李纯当政期间。而其他三类藩镇,有时也有节度使或镇兵作乱的,总得来说并不是主流,其中尤其东南藩镇,承担了中唐以后的大部分财赋,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些藩镇的供给,唐朝不可能在安史之后还维持了一百五十年。有一个事例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唐德宗时,也是镇兵作乱(忘了是不是泾原之变了),起因就是给他们的饷馈不周,后值东南漕运而来的漕粮,德宗抱着太子(李诵,即后来的顺宗)痛哭道:“我父子首领获全矣!”
当然,比起唐初以及盛唐时天子说一不二,天下六百余州府、千四百余县,皆由朝廷委派官吏,安史之后,确实已无法做到。这个无法改变的现实,很快就为唐朝君臣所公认了,他们很快就调整了统治方法,实际上变初唐的州县两级行政区划为道(即藩镇,贞观中设天下十道,开元增为十五道,但那时的道只是监察区,并不管理政务)州县三级制,道的数量也很多,唐宪宗元和之时,就有四十六镇(如下图所示)。
我们其实已经可以发现,不少道已经和今天的省区差不多了。比如广东、福建、江西。
当然,这说的都是“元和中兴”之后的形势了,实际上在李纯继位的元和初,状况是非常之差的,不光是祖传桀骜不驯的河朔三镇不服王化,就是西川、浙西、淮西等藩镇,也是或蠢蠢欲动,或割据已久,李商隐《韩碑》诗曰: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说的就是淮西割据的事实。
然而我们的李纯陛下,这位被李义山同学称为神武天子的皇帝,二十八岁即位,十四年,平服了天下藩镇(见下图),获得了“元和中兴”的美誉,以至于胡三省注《通鉴》时说,“唐十七宗,令人所称者,三宗而已。”径直把除了太宗、玄宗、宪宗以外的唐朝诸帝,评了个一文不值。若喜欢本篇文章,请为萌萌打份赏,点击下方喜欢作者即可。大家的鼓励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