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2014年总书记在师生座谈会上回溯中国近代史,他痛心地说:“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这段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将中华民族抗击英国侵略的斗争评为:“保卫社稷和家园”和“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他态度明确的点明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战争的正义性和不断觉醒的民族意识。
一直以来,我们都牢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将近代史的苦难作为我们前进的激励。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警戒,时刻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那么侵略者发动侵略的目的是什么呢?藏在穷凶极恶拿着武器的侵略者背后似乎还有一位隐身的“经济杀手”,这个“经济杀手”像一个首脑一样不断推动侵略者颠倒是非黑白、步步紧逼、无恶不作。
生产的相对过剩导致的商业危机,促使资产阶级不断地夺取新的市场。商品生产者出于害怕“掉下去摔碎”,必将努力完成“商品的惊险跳跃”,将商品想尽办法销售出去从而完成从商品转换成货币这关键的一步。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明资产阶级是出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才“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与当时的封建所有制关系已经不再适合了,这种阻碍生产的桎梏便被“炸毁”了。生产力的发展的脚步没有停下,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被马克思比作是一个“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的“魔术师”。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者的分化,一方面是“不可计量的财富和购买者无法对付的产品过剩”,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口无产阶级变成雇佣工人,因而无力获得这些过剩的产品”。这就让商品完成“惊险跳跃”的难度加大了, 1825年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的瘟疫”到来了。为了解决这种危机,资产阶级在消灭大量生产力的同时,也在夺取新的市场和更加彻底的利用旧的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占领广大中国市场的愿望更加迫切,当时英国工业最主要部门纺织业的资本家们对中国市场已经是垂涎欲滴了。
当时中国是小农经济能自给自足,英国的对华贸易反而落得贸易逆差。马克思在《英中条约》一文中用数据充分的说明了贸易逆差,得出“中国出产的茶叶和丝向英国的出口一直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输人中国的数额,整个说来却停滞不变”的结论。英国出口商在向中国消费者出售商品的数量和种类都犯了错误,马克思指出他们“过高地估计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因为当时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够不上“大宗进口外国货”。在农忙之余,大家在家中织布纺纱,没有强烈的需要也没有能力去购买英国带来的纺织品,至于餐具和钢琴等就更不在当时大众的消费范围。
贸易市场扩大失败,商人们气急败坏要用大炮强行推进。就像马克思在《对华贸易》中所描述的那样:“每当亚洲各国的什么地方对输人商品的实际需求与设想的需求不相符时,急于扩大贸易地域的商人们就极易于把自己的失望归咎于野蛮政府所设置的人为障碍在作梗,因此可以用强力清除这些障碍。正是这种错觉,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使得英国商人拼命支持每一个许诺以海盗式的侵略强迫野蛮人缔结通商条约的大臣。这样一来,假想中对外贸易从中国当局方面遇到的人为障碍,事实上便构成了在商界人眼中能为对天朝帝国施加的一切暴行辩护的极好借口。”
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和亚罗号事件分别成为其蓄意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就已经揭示了这两件事情都只是他们“期待已久的示威良机”。战争爆发后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但是就算在“炮口下”与中国签订了似乎十分有利于贸易的于中国而言很不平等的条约,贸易交易却没有如他们想象中那么快速的发展。
鸦片成为英国殖民侵略中国的罪恶武器。非法的鸦片贸易摧残着中国人的生命,英国的国库却在不断的填充。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状态使得英国资产阶级为过剩商品寻求销售市场的预期没有得到满足并且还造成了贸易逆差,但与此同时他们发现鸦片贸易总体上一直保持增加。但是正如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所描述的那样,鸦片贸易的增长会损害合法贸易,“中国人不能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花钱买鸦片消耗了中国人的白银从而大大的妨碍了中国人的一般贸易。对华贸易的全部问题似乎集中到归结到一点:“停止哪一种贸易—鸦片贸易还是英美产品的出口贸易?”马克思在《英中条约》中指出只要取消鸦片贸易,中国还可以逐渐地再多吸收一些英美商品,数额可达800万英镑—粗略算来这也就是中国对英美贸易的总顺差的数目。
但是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英国人却选择隔一段时间便用“海盗式的借口”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来弥补自己的贸易逆差。英国政府公开宣传的是毒品的自由贸易,暗中却保持了对毒品生产的垄断,它的“自由”实际上是“垄断”。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中揭示的那样,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英国所宣称的“自由贸易”把世界范围的剥削美其名曰为“普遍的友爱”。鸦片贸易在方方面面都祸害无穷,在个人层面,鸦片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上瘾者散尽家财即使典卖妻子也要吸上一口“大烟”;在国家层面,致使白银大量外流、危害国家财政和造成政治腐败。
除了作为商品市场,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其他国家也充满诱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缺乏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关键工业资源,迫切需要获取外部资源来支撑其工业生产,因此对外扩张以掠夺资源成为其重要经济动因。辽宁的煤、铁、镁等资源丰富,日本侵略势力深入辽宁后,秉持“要矿不要人”的野蛮政策,过度劳累和糟糕的生产生活条件造成了大批工人的死亡,形成了一个个白骨堆起来的“万人坑”。最触目惊心的事件是关于抚顺煤矿,自1905年日本侵入并新占抚顺煤矿后,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共掠夺优质煤炭约22670多万吨,同时造成27万多人伤残,在茨沟、青草沟、南花园等地留下了30余处“万人坑”。
至此,这位“经济凶手”便被揭开面纱露出真面目,正是自私自利的利益。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迫切的需要为过剩的商品找到归处,当时人口众多但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国便成为它眼中理想的“目的地”。它在完成目的遇到阻碍时,便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商品的销售没有完全如他们所愿,却意外发现鸦片贸易能获利更多。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当时侵略者虎视眈眈的工业原材料,他们不加掩饰的抢夺我们的矿产去加速他们的资本积累。
揭露这位“经济凶手”绝不是为众多侵略者开脱,反而是作为“清醒剂”和“教科书”。始终谨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始终谨记发展军事实力的重要性,军事安全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支撑;始终学习抗战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和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今日之中国绝不再是当年侵略者眼中待宰的羔羊,正如杨洁篪在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回击美方“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不断发展的中国是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演讲所强调的“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我们国家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正在推进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走出一条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之路。
•本期作者:江秋,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
•本期编辑:陈忠杰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投稿邮箱:hangyeyanxi@163.com
•注意: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