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始还要讲到林老师询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读书会。去年三月份,因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林老师,他询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读书会,我带着既激动又紧张的心情加入了,开启这辈子都不敢想的百本经典阅读之旅。满心欢喜之外,我身上更多的是惶恐和焦虑。
作为普遍意义上的中等生,我对自己有着十分清晰的定位,从小到大我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再看看身边同学都是普遍意义的优等生。自卑和怯弱在我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完成百本经典训练在我这个“中等生”真的有可能吗?
一、找好方法,事半功倍
来不及认真思考最坏结果,老师和大家的鼓励直接让我进入阅读经典的状态。百本经典书籍贯通古今,涵盖东西方文明,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医学人类学、哲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林老师的书单已经罗列出必读经典,也建议我们通过“快意阅读”的方式去阅读,并通过开组会的形式来调整阅读状态,也以提交读书报告的方式来训练写作能力。
完善的体制机制似乎能够保障百本经典训练的完成,但究竟什么是“快意阅读”?如何调整并保持良好的阅读状态?怎样写出高质量的读书报告?等等一系列实践难题围绕着我。
我所理解的“快意阅读”是一种区别传统式一字一句的缓慢阅读方法,可以通过浏览、扫视、略读等方式迅速抓取关键信息,从而迅速理解作者想要表述的观点,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具体来说,首先,我在阅读一本经典之前通常会扫视引言和目录,大致了解所读书籍的内容和分析框架。其次,集中精力阅读具体内容,由于我采用的是电子化阅读的方式,会用黑色水笔誊写关键信息的方式加深记忆点,同时会用蓝色水笔勾画重点内容。最后,阅读完书籍以后我会关闭电脑,一边翻阅笔记资料,尝试回忆书籍内容,缕清作者的逻辑和观点,一边用红色水笔记录自己思考的火花。
读书最怕读完就忘,尤其是在写读书报告时想不起所读经典内容的细节之处,所以我也会在写读书报告前抽出一些时间,反复翻阅笔记资料。概言之,“快意阅读”是通过各种技巧和方法把厚书读薄,它训练的是信息获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反复思考能力。
读硬书需要坐得住冷板凳,最考验一个人的心力、耐力、体力。我的阅读状态算是经历了浮躁到沉稳的过程,每一次进入阅读状态所花费的时间都比前一次快一点,无数次切换良好阅读状态的瞬间,使得我对事物发展的耐心程度逐渐增强。于我而言,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需要有条理的安排、舒适的环境和足够的时间。
我会做好各批次阅读书单的衔接工作,提前将下一批电子书单搜集好,并按照阅读的顺序下载到电脑里,避免陷入不断找书的无序混乱之中。我曾尝试过在通勤的地铁上、实习的办公室、安静的图书馆、学校的宿舍等公共或私人场合进行阅读,最终还是发现学校的图书馆最能帮助我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因为图书馆既有基础设施又有学习氛围。
任何技能的习得都需要时间成本和体力消耗,阅读经典也是一种技能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读硬书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健康的身体。
提交读书报告是大幅度提升思维完整性与缜密性的低成本方式,也是为后续毕业论文写作打坚实基础的有效办法。刚开始写作时我真的是毫无头绪,写的多了发现越写越有感觉,越写越兴奋。
写作不是结束一批书单后的抓耳挠腮,而是阅读过程中思考火花的延续。上面讲到,阅读时我习惯用红色水笔记录下思考的火花并反复回看,写作时便能立马想到最感兴趣的点,将其作为写作主题并展开论述。
写作最重要的是拥有问题意识,如此才能操作变量,罗列出较为严谨的分析框架,清楚地讲清内容所在;写作还要拥有健康的写作习惯,不要害怕写的不好、也不要拖着时间写、也不能不接受修改,培养“敢写”“快写”“修改提升”的写作习惯;写作形式也不能局限为一种,尝试多种写作形式,体验用不同形式表述中心思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读书让我成长为更加完美的个体。阅读是一种集思维训练、技能提升、知识拓展于一体的低成本方式。经典具有思想密度高的特点,是人类思想进步的引擎。
读经典是一个认知重塑的过程,我一直清楚自己不是一个悟性特别高的人。经过一年半的经典阅读训练,我成功跳出旧有思考方式,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并进行认知重塑。
硬书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之作,但难读难懂。读硬书是一个技能提升的过程,考验人的心性与耐力。啃硬书要能够沉住气、舍得花时间、足够下功夫。经典阅读训练让我改变以往的浮躁,可以在图书馆花上一天的时间与文字共舞。此外,百本经典阅读不仅让我的知识储备广度更广,还加深了我知识储备深度,学会用更加全面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读书让我转变观念并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前的我不理解世界上为什么有爱读书的人,并为其直接贴上了“书呆子”的标签,也不愿意和“书呆子”交朋友。进入读书会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无知。常读书之人头脑灵活、想法新颖、开放包容,他们不仅藏着有趣的灵魂,还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既纯粹简单又热爱生活。
我开始主动融入读书人群之中,一起读经典写报告、一起谈人生聊理想、一起诉衷肠解苦闷,在成长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相互帮扶。读书把我们聚在一起,我们因共同理想更加团结,并坚持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读书让我养成良好作息与健康运动习惯。之前我是一个比较懒散的人,总是被惰性左右。加入读书会后被打卡制度驱使,开始坚持每天六点半起床,并进行一个小时的有氧运动。一年半的读书生活使我逐渐意识到,健康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现在,运动是我每天必备项目,就跟人不能不吃饭不睡觉一样,每天不运动就浑身不舒服。良好作息与健康运动让我收获了充满能量的身体,并充分调动身体的积极性,去主动创造美好生活。
读书让我找到了人生理想与未来方向。之前我的想法特别简单,混个研究生文凭找个好工作。读书让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我发现人这一辈子不能总为自己而活,得为这个社会贡献点什么。
读书使我明白理想主义的花最终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里,书籍也让我见到一群为了理想主义而努力的奋斗者,他们真诚而热烈的活着。我也想为这个美好的时代做些什么,那便是努力回应这个时代的宏大命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我决定走学术之路,以学术为志业,用持续的努力去浇灌理想之花。
三、不被定义,活出自我
现在,我想告诉自己,普遍意义上的“中等生”也能读完百本经典。从小到大,我的成绩在班里总是中不溜,算不上好的也算不上差的,给所有老师的印象是“这孩子努力”,给身边朋友的印象是“不算聪颖”。谁能想到我竟然真的做到了!高兴之余我也不禁反思,“中等生”这个标签为什么会在我身上?它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是一种自我设限吗?
实际上,“中等生”是“唯分数论”观念下的产物,它在义务教育阶段帮助我认识自己的能力,激励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数。而高等教育强调综合素质,尤其是个体能力的提高,“中等生”的分数激励作用逐渐消失。
但是,“中等生”这个标签让我在群体之中习惯性定位自己,且只专注于个体与群体的差距,忽视个体潜能。好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持续鼓励帮助我迈开第一步,并顺利完成百本经典训练。现在,我也不能说“中等生”这种标签是好是坏,但是我会用自己的能力去辨别它、认识它、解决它。
经过一年半的时间,读书之旅即将告一段落。回顾过去,这场旅行教会我要用自信乐观、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姿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追求梦想,帮助我实现由内而外的蜕变。展望未来,这场旅行告诉我,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要以马不停蹄的姿态,呼啸着奔赴下一段旅程。
楮墨有限,不尽欲言。我尽可能完整讲述故事的始终,由衷分享读书之旅的所见所闻,以交流阅读心得的方式同大家探讨,若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也欢迎各位读者分享自己与书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