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诗婷丨当11个研究生读完100本经典

学术   2025-01-14 07:01   湖北  

从进入读书会,与各位同门伙伴、师姐师兄师弟师妹一起成长的这段时间,在研究生生涯的这段时光里,阅读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百本经典阅读带给我的影响是从外到内,细细渗透的。从最初的摸索与尝试,到后来的沉浸与享受,我在书海中遨游,逐渐积累起对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经典著作的深刻理解。如今,当我回望这段阅读之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收获。

一、感受权力的经纬与人文的关怀

政治学,这个看似冰冷而复杂的学科,在经典著作的引领下,逐渐展现出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深刻的现实关怀。阅读这些著作,让我深刻体会到权力背后的复杂逻辑与人性的光辉。从孟德斯鸠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剖析了法律、政体、地理、气候等因素对国家权力的影响。他告诉我,权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

这让我意识到,在研究政治学问题时,必须跳出单一视角,从更广阔的背景中去审视和理解。到托克维尔通过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民主与自由之间的微妙平衡。他让我看到,民主并非万能的解药,它同样存在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在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权力的滥用与自由的侵蚀。

除了权力的经纬,政治学经典著作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阿伦特通过对革命事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人类对自由、平等、正义的永恒追求。她让我明白,政治学不仅仅是权力的游戏,更是对人类价值的深刻探讨与守护。乔治·奥威尔以幽默而讽刺的笔触,揭示了政治权力对人性的扭曲与压迫。他让我看到,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人类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忘记初心。因此,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与自省,坚守人性的底线与尊严。

对政治学经典著作的阅读,让我深刻体会到权力的复杂性与人文的重要性。也给我在学术学习的生涯中一些提醒,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要更加注重跨学科视角的运用,努力在权力的经纬中寻找人文的关怀。同时,我也将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对权力的敬畏与对人性的尊重。

二、体验智慧的碰撞与实践的启迪

在经典著作的引领下,让我领略到了管理智慧的博大精深与实践经验的宝贵财富。阅读这些经典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管理实践的思考与探索。从古德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管理的本质与核心。

他告诉我,管理不仅仅是技巧与方法的运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体现。这让我意识到,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管理思维,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到奥斯特罗姆以其严谨的研究方法与丰富的实践案例,展现了卓越企业的共同特征与管理智慧。他让我明白,卓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与不懈的努力。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保持谦逊与坚韧,勇于面对挑战与困难。

而除了智慧的碰撞,管理学经典著作还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启迪。凯特就以其丰富的领导经验,总结了领导力的核心要素与提升路径。他让我看到,领导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的。这激发了我对领导力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

林德布洛姆则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与实用的方法论,指导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高效能的习惯与思维方式。它让我明白,高效能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努力与实践逐步实现的。

阅读这些著作,让我深刻体会到管理智慧的博大精深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学术与职业道路上,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将管理智慧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时刻保持对管理实践的关注与思考。

三、探索社会的镜像与个体的反思

在经典著作的引领下,让我领略到了社会的多样性与个体的复杂性。这些著作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社会现象与个体行为,更激发了我对社会与个体关系的深刻反思。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与特征。他告诉我,社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紧密相连。这让我意识到,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注重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而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则以其宏大的叙事与严谨的逻辑,展现了社会分工对个体行为与社会结构的影响。他让我明白,社会分工并非简单的劳动划分,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在追求个体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社会分工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除了社会的镜像,经典著作还蕴含着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反思。阿伦森以其丰富的实验研究与案例分析,揭示了群体行为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与塑造。他让我看到,个体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深受群体行为与心理的影响与制约。这激发了我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则米奇利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引导我如何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解释个体行为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它让我明白,社会学想象力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与思考逐步培养的。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阅读,让我深刻体会到社会的多样性与个体的复杂性。在未来的学术与人生道路上,我也会更加注重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努力在社会的镜像中寻找个体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我也将时刻保持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关注与思考。

四、自身感悟

回顾这段研究生生涯的阅读之旅,我深感收获颇丰。政治学经典著作让我领略到了权力的经纬与人文的关怀;管理学经典著作让我体会到了管理智慧的博大精深与实践经验的宝贵财富;社会学经典著作则让我看到了社会的多样性与个体的复杂性。这些著作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与思维,更激发了我对学术与人生的深刻反思与探索欲望。

在这段阅读之旅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书籍的力量与价值。每一本经典著作都仿佛是一位智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引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与方法,更领悟到了人生的智慧与价值。这些宝贵的收获将成为我未来学术与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支撑与指引。

此外,我还深刻认识到了跨学科阅读的重要性。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虽然各有侧重,但彼此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交织。通过跨学科阅读,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与思维,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解释问题。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对我未来的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在对我来说,阅读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在百本阅读过程中,我也逐渐培养起了一种批判性思维。面对书中的观点与论述,我不再盲目接受,而是学会了思考、反思与求证。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例如,在阅读政治学经典时,我学会了从多个视角去审视政治现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政治体制或政治理论。这种批判性思维不仅提升了我的学术素养,更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

而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跨学科阅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交叉点。不同领域的经典著作虽然各有侧重,但彼此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融合与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框架与知识体系。这种跨学科思维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多元化的思维工具去寻求解决方案。

经典著作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系统思想。在阅读过程中,我学会了将问题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框架中去审视和理解。这种系统性思维让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与根源,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在阅读管理学经典时,我学会了从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流程等多个层面去分析管理问题,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管理技巧或方法。同时,经典著作中的智慧与洞见往往能够激发我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审视和理解问题,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与见解。这些创新思维不仅让我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果,更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挑战与变化。例如,在阅读社会学经典时,我学会了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同时,在百本经典阅读的过程中,阅读经典和撰写读书报告不仅提升了我的思维能力,更让我在写作上实现了能力的提升。经典著作往往具有严谨而清晰的写作结构。在一次次阅读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构建一个合理而有效的写作框架,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条理化、层次化的阐述。这种优化后的写作结构不仅让我在撰写读书报告时更有灵感和逻辑,也让我能够更加高效地传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审视和理解问题,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与见解。

最后,我想说的是,完成百本阅读是一段体验的结束,亦是开始。这段经历教会了我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我学会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寻找规律,在纷繁复杂的人性纠葛中洞察本质。我开始思考,如何将经典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何以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在阅读的旅途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坚持的力量。面对“繁重”的阅读任务,我曾有过迷茫和疲惫,但正是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提升的执着,让我坚持了下来。

每一次克服困难,读完一本厚重的经典,都是对自己意志的一次磨砺,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肯定。我意识到,阅读经典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学海无涯,希望以后的我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一次次挑战属于自己的新山峰!


阅读书单
(一)社会学
1.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2. 涂尔干《自杀论》
3.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4.韦伯《学术与政治》
5.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6.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8.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二)政治学
9.霍布斯《利维坦》
10.洛克《政府论》
11.卢梭《社会契约论》
1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3.密尔《论自由》
1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5.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6.柏林《自由论》

(三)公共管理
17.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18.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
19.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
20.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
21.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
22.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23.马奇《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
24.凯特《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

(四)经济学
25.斯密《国富论》
2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7.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
28.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
29.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30.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31.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
32.布坎南《同意的计算》

(五)社会工作
33. 蒂特马斯《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
34. 米奇利《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
35. 查尔斯·H. 扎斯特罗《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
36. 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
37. BarbraTeater《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38. 纽曼、(美)克罗伊格《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质性和定量方法的应用》
39. Roberta G.Sands《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40. 艾伦-米尔斯《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41. 劳伦斯·舒尔曼《助人技巧:个人、家庭、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

(六)身心健康或医学人类学
42.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43.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
44.尼古拉斯·罗斯《生命本身的政治:21世纪的生物医学、权力和主体性》
45.凯博文《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病痛》
46.弗格森《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快乐?》
47.戴维斯 《精神病理学模型》
48.R.paul olson 《四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英国、挪威、加拿大和美国》
49.叶锦成、高万红《中国精神卫生服务》

(七)西方哲学
50.罗素《西方哲学史》
51.柏拉图《理想国》
52.休谟《人性论》
5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5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55.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5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57.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八)经验研究
58.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59.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
60.欧阳静《策略主义:桔镇运作的逻辑》
6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6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63.弗里曼、毕克伟、塞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64.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与台湾的土地改革》
65.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66.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67.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
68.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修订版)》
69.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70.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7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
7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73. 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74.费孝通《乡土中国》

(九)治理研究
75.戈丹《何谓治理》
76.福柯《规训与惩罚》
77.福柯《监狱的“替代方案”》
78.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
79.斯科特《支配与抵抗艺术》
80.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81.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82.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

(十)人文地理
83.皮特《现代地理学思想》
84.段义孚《我是谁?》
85.段义孚《浪漫地理学》
86.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
87.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
88.段义孚《无边的恐惧》
89.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
90.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
91.赫特纳《地理学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92.克朗《文化地理学》

(十一)家庭研究
93.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94.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95.阎云翔《礼物的流动》
96.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
97.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
98.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
99.陈锡文《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
100.林逸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 本期作者:李诗婷,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
• 本期编辑:木卫二
• 推荐阅读:
  陈志峰丨工作了,才深刻意识到读书的好
  胡可欣丨为什么研究生要阅读经典?
  梁晶晶丨当十个研究生读完100本经典
•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 投稿邮箱:hangyeyanxi@163.com
• 注意: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行业研习
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