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丨为什么年轻人开始读毛泽东?

学术   2024-12-06 07:02   广东  

读完《毛泽东传》(金冲及、绛先知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这本书,我对毛泽东同志的印象又加深了,上个月看是《毛泽东选集》,看完后对毛泽东同志和中国革命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印象既不深,又比较乱。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将《毛泽东传》和《毛选》结合起来阅读,就对毛泽东同志和伴随其革命的大半生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这本书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非常客观公正,它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中国革命所做的各个方面的巨大贡献,毛泽东的军事能力堪称天才,他的战略眼光独特并且极其富有预见性,同时在其他方面的贡献也非凡。然而对事物的认识的深化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这本书也客观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也有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这也是非常合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接下来我简单分析一下毛泽东同志的人格魅力并分析其性格形成原因。

一、毛泽东同志的人格魅力

(一)富有远见卓识,战略眼光长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毛泽东同志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其强大的预见性和高瞻远瞩的能力,他往往在事物发展前期,就能分析预知事物发展的全貌;能在其他人只有一些简单的看法时,就能预见到事情发展的第二步甚至是第三步了。比如土地革命时期他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创思想。这与当时党中央和共产国际主张的“中心城市论”大相径庭。在军事指挥方面,毛泽东同志也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与才能。比如带领红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渡赤水”;抗日战争时期进军山西开辟敌后战场、撰写《论持久战》来解决当时普遍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解放战争时期首先把东北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指挥三大战役等。这些都能体现毛泽东同志过人的远见卓识。

(二)外表平易近人,内心细腻认真

本书在对毛泽东同志性格的描述时,很多都采用了侧面描写,这样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毛泽东同志的性格特点。曾经与毛泽东同志有过接触的外国记者、民主人士、美国调查团、贴身警卫员和其他领导人都对毛泽东同志有着极高的评价。他们有的形容毛泽东同志外表比较简朴,衣服上面经常有很多补丁,但毛泽东同志并不十分在意。他可以与当地农民、工人、战士等基层人民畅聊很长时间,亲和力强,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句话:“有时国民党重金悬赏要他的人头,但是在根据地,他却毫不紧张,仍然与当地农民有说有笑,他在大街上随意走着,宛如一个农民,甚至看不出来这是国民党追缉的重犯。”他不贪图富贵,不在乎名利,他是农民的儿子,也是时时刻刻为了农民百姓。

同时毛泽东同志做事也非常严谨,细致。在撰写文章时往往斟字酌句,并且经过大量的思考、删减与修改,才形成一篇篇文章。写完后他也要与其他领导人进行分享、交流,请他人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再进行完善,形成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优秀文章。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后,面对这种突发事变,毛泽东等其他领导人都非常紧张认真地对待,毛泽东同志每晚都投入工作中,在他手里的每一份电报都是他经过仔细思考与琢磨之后才发出去的。最终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周密思考,妥善处理下,西安事变终于得到了和平解决为建立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遇事沉着冷静,舍己顾全大局

毛泽东同志每次遇见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总是处变不惊,沉稳应对,甚至有时还能谈笑风生。皖南事变之后,他临危不乱,妥善处置,发布公告让全国民众都知晓国民党的暴力恶行,将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置于政治上的劣势与被动地位。在延安窑洞工作时,面对敌机落下来的炮弹,他也波澜不惊,继续办公,不被周围环境影响。

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也有着共产党人那种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高尚品德。在与王明、博古和李德等左倾机会主义做斗争时,他处处受到排挤,被扣上“狭隘的经验主义者”和“富农路线”的帽子,甚至被迫取消对红军领导权,反而调到后方工作。这对毛泽东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政治打击。但是,毛泽东同志并没有因此对革命前途失望和气馁。在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期间,他组织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工作,发展经济、进行土地革命等,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和政治封锁做出巨大贡献。在国共谈判时期,毛泽东同志因为积劳成疾病倒了,但是他也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并且也叮嘱其他领导人注意身体健康。这种舍己为人,为党为民的精神就是共产党员应该始终不渝坚持的崇高信仰。

(四)理论实际结合,原则变通皆有

每次到一个新的地方,毛泽东就喜欢做调查研究。他会与当地的党员干部和老百姓进行沟通交流,成为自己做决策的实践基础。同时毛泽东也非常注重理论学习,为了写好《矛盾论》和《实践论》,在福建漳州,他让人搜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进行大量阅读与研究。他亲自讲述他的著作《论持久战》写作灵感就是一方面来自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来自革命战争实践,并将两者相结合,最后形成影响中外的战争巨作。可见毛泽东是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成为后来整风运动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同志注重原则性与纪律性。这表现为一旦中央做的决定与命令下达,下级就要坚定不移地去执行下去,反对朝令夕改、无纪律主义和山头主义。红军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是他亲自草拟。在皖南事变前夕他曾严肃批评过项英不按中央指示将新四军军部转移到苏南与陈毅会合,结果导致新四军被国民党包围。在解放战争时,他也曾发电报批评过林彪没有按照指示按时向中央作报告,致使中央不能及时了解东北军的各项情况。同时毛泽东也不乏原则性基础下的灵活性。相比蒋介石对下级安排任务后不仅指手画脚,而且喜欢越级指挥;毛泽东则是给予下级将领很大的灵活性和施展空间,并且愿意接受下级提出的意见建议,体现一种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五)仁慈爱民如子,革命心态乐观

这一方面可以在他对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上体现出来。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后,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积极性。抗日战争以后则是主张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缓解农民的负担。当时抗日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和国民党的积极反共,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经济十分苦难,农民负担过重,部分农民怀有不满和抱怨情绪。毛泽东同志知悉后积极开展军队、机关和学校等人员开展生产,争取自给自足,保障供给,以解决百姓的负担。

毛泽东对待革命过程中的挫折和苦难,始终秉持着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态度。当转战陕北前敌机轰炸延安,毛泽东还以幽默的语气安慰其他同志说“炮弹落下来的废铁还可以打几把锄头用咧!”毛泽东还是一名伟大的革命诗人,“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等。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那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能带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先后打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二、毛泽东同志独有的人格魅力的形成原因

毛泽东的性格特点的形成原因总的来说,一是萌芽于幼年时期父母亲的家庭影响;二是成长于学校及老师的言传身教;三是亲历于当时急剧变化的时代浪潮;四是锻造于中国革命的亲身实践。

(一)父严母慈,影响未来性格

毛泽东是农民出身,父亲毛贻昌是一个地道而又重利的农民,曾经毛泽东亲眼看见毛贻昌因为个人利益对其他贫民不管不顾。而毛贻昌对毛泽东非常严厉,因为一些小事就毛泽东大打出手。在毛泽东父亲的教育下毛泽东有着非常勤劳、能吃苦、反对重利轻义和反抗意识强烈的性格,这些性格也成为毛泽东不愿逆来顺受,不畏困难投身革命埋下了种子。而毛泽东母亲文七妹与其父亲相反,她是一个非常善良、淳朴、极富有同情心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的影响更为强烈。在他母亲的影响下,毛泽东铸就了非常关心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仁慈之心的人民情怀。在少年时期的经历下,毛泽东非常同情中国老百姓尤其是中国农民因为没有土地受到地主劣绅的打压而过着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生活,这也是后来他更加把目光放在中国农民身上的原因。

(二)师大求学,注重调研求实

毛泽东后来走出了生活多年的韶山冲,来到了湖南长沙,开赴求学之路。他考上第一师范,在那里他认识了他的恩师杨昌济和其他许多好友。在那里他一方面接触到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经世致用的湘士学风,另一方面学习了许多西方先进思想,比如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以及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救国理念。这些让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出路产生了许多新的启发,比如主张改造社会、并实地创立新民学会,他还曾设想建立“新村”。尽管这些启发还是不够成熟的,但这些也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树立了他实际主义的思想态度,他在学校也非常喜欢搞实地调查,他经常与好友结伴而行,奔赴湖南各地采风。这些也成为他后来在任何时期都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源泉之一。

(三)五四洗礼,转入中国革命

毛泽东本来应该随好友奔赴法国留学,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如愿,在当时能有机会出国留学,是一件非常令许多知识分子向往的事情,可毛泽东却认为他要留在祖国,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毛泽东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打下基础。在与陈独秀、李大钊的接触中,毛泽东把目光投入马克思主义和俄国。但起初毛泽东是支持温和的改良运动,他在《湘江评论》中主张民众的大联合,但不主张暴力革命。但是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使他更加看透了地主军阀的真实面目并对改良运动彻底失去信心,加上当时“五四运动”以及他在湖南领导的工人运动中,他看到了无产阶级爆发出来的巨大革命力量,这就让他转变态度,转而投入中国工农革命,开展工人农民运动。

(四)能谋善断,革命实践所迫

毛泽东同志在军事指挥上堪为奇才,但是他并没有上过军校或者讲武堂,没有系统学习过军事理论知识。这是为什么呢?毛泽东曾经说过:他们说我的军事指挥能力是从《孙子兵法》学来的,但是我当时并没有看过这本书,这反而让我不得不翻一翻。”“我一个知识分子,没学过军事,这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因此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当时革命形势所迫,毛泽东迫不得已进行军事指挥,在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后带领红军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等。此后,他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逐步被彻底地激发出来。

总之,毛泽东同志的个人魅力的形成不仅是先天的因素,而且更多的是后天经历尤其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锻造中形成的。这就好比将铁块锻造一把利刃,先天的因素只是让你的材质稍好,而不经历后天的不断反复的锤打、淬炼与打磨,这铁块还终究是一个铁块,绝不可能成为把刀锋相向的利刃。作为普通人,我们也是如此,不仅要亲躬实践,而且要善于从实践中多思考多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事物的现象表面,而要学会从中看到问题的本质。毛泽东同志的高尚品德与个人魅力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期作者杨浩,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

•本期编辑:陈忠杰

•推荐阅读:

周芊芊丨为什么要重读马克思?

江秋丨马克思的选择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投稿邮箱:hangyeyanxi@163.com

注意: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扫码.关注

行业研习
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