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无聊透顶,我一逮着机会就想逃”
——迪克•赫伯迪格
一、青年文化的批判与坚守
作为一个喜欢摇滚与朋克等类型的歌迷,我虽然入坑已久,也了解过一些简单的摇滚背景的知识,但对于这类音乐背后代表的逻辑仍然一知半解,而读完这批书之后让我意识到这一批开创这类风格的音乐人想表达的态度,也让我更好的理解作为一种反叛精神以及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对于现代青年人的影响。
在权力与抵抗的社会讨论中,青年文化往往是被认为是一种反抗权威与传统的力量,其通过文化,艺术,音乐等等多种形式,表达出对现状社会的不满与改变的渴望。反之,以这种表达形式不仅能够为青年人提供一种表达自我的一种途径,也成为他们与外界互动沟通的一种工具。
在赫伯迪格的著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中,他认为文化在各种层面都有符号的价值,哪怕是最自然的现象也有其价值,并且文化符号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还反映着另类现实,可以是对现实的如实反映,也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反映,因此有符号的地方就有意识形态。
因此要解释现有的青年文化,必须对其组织意识形态进行破译。而关键的问题在于何种意识形态可以占据社会舆论的上风?而这种意识形态具体代表着哪一群体的利益?到底为谁在发声?因此在文化层面,我们要考虑的是不同群体在社会话语体系中分别占据多少发言权。
显而易见,借助马克思理论的论述,统治阶级的思想往往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掌握着社会绝大多数的物质资源的群体同时也是统治着社会的精神力量。但青年群体的亚文化往往并没有直接挑战着占据主导力量的统治“霸权”,而是以一种极其浅显的方式——文化符号的形式去隐晦的表达出来。
而约翰·费斯克在《隐在光亮之中: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与物》这一书中也讨论了流行文化与其所存在的符号意义。作者认为,主流文化中的形象不仅仅是消费的对象,并且这些形象还承载了某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意义。比如奢侈品不仅是穿着的选择,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社会地位和身份价值。
消费者通过消费这些带有文化符号的商品,来表达自己与特定群体的联系,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关系。同时作者还强调了在社会中主流文化都是通过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宣传其意识形态,但社会大众并不是被动接收的,而是有意识的进行第二次创作,他们可以通过诠释,模仿等多种形式对主流文化进行对抗。
例如发源于美国黑人群体中的说唱文化最开始是黑人群体对于种族问题与贫困现象的反抗表达,虽然说唱这种音乐形式最后被主流社会商业化,但其音乐表现出来的反叛性和批判性的音乐精神仍然在许多边缘群体中传播。这种形式既是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的再吸收,也是对边缘文化再创造和重构。
而亚文化的风格不仅仅是边缘群体的时尚选择,同时也是一种身份认同与社会表达。在赫伯迪格的书中,亚文化的少数群体通过独特的穿着、发型、音乐等形式形成对主流文化的符号性对抗,在书中列举了朋克乐队群体展示了如何撕破衣服,套用安全别针,染上飞机头,穿上紧身裤等等形象在视觉上再现了某种混搭杂糅的效果,造就了盛名在外且向相当上镜的朋克现象。这种唯我意识与扮装癖结合的特征都来源于摇滚乐。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朋克完全脱胎于摇滚音乐之后,陷入了一股虚无主义的美学,在朋克人群中这种美学有着共同的焦点,诸如极端个人意识,破碎的自我意识,多样且故意的反传统的性行为等等特点,由此引发了诸多争议。而这种异化也被朋克群体标榜为自身群体的标签,在相机面前,这种虚无主义表现为“空无”,他们面无表情,一言不发,甚至拒绝摆造型。我们可以看见,这种亚文化已经打破了我们的预期,是对现存文化符号的一种威胁,那对于亚文化我们能否将其收编?如果能,我们将以何种方式收编?
在大多数时候,主流媒体对于亚文化的态度一般都非常注重其内在的创造力,而后续衍生出来的,例如破坏公物,打架骂脏话,当众呕吐等类似于“动物般的行径”则是交给警察、法官等公共机构处理。一些主流媒体杂志瞄准了第一种收编手段,那就是将少数群体的衣着搭配等符号商品化,并逐渐成为主流社会流行的时尚元素,商业化之后的亚文化的反叛性被逐渐削弱,成为产品化的附属品。
第二种收编手段则是动用意识形态,媒体会动用一些手段呈现出亚文化少数群体的另一面,一些媒体热衷于介绍朋克家里中生活微小的细节,例如呈现朋克青年与母亲生活亲昵,和小狗开心玩耍,朋克青年婚育等等,让大众看到亚文化群体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让人体会到亚文化群体中的青年也是普通人,混迹于少数群体像是一桩家务一样,这样的叙事方式可以将亚文化群体的“他者性”降到最低,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二、青年人的梦想与迷失
当一个朋友打趣的问我:“听说过三和大神吗?像你这种在象牙塔里呆久了应该是闻所未闻吧?”我当时一脸茫然的看着他,当时便立即打开搜索引擎想一探究竟,在随后的查找中,我才深刻意识到我好像与社会脱离太久,这些三和青年是以我现目前生活状态完全无法想象的群体——饿了就一瓶水一个馒头,困了就在三和街道打地铺就足以过活,这种生存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恍惚感觉他们似乎生活在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社会维度之中。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群体,我还连带着在b站上看了关于三和大神的纪录片调查,从大量的个体中可以看出,这一群体最初是对社会,对工作,对生活都有期望,甚至对于三和青年群体而言,他们试图在用自己的行动去抵制去排斥中国的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背后不合理的制度逻辑。
而在《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一书中作者以参与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对三和青年他们的大量采访,他们不愿意做生产线上一个可替换的零部件,而想去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或者说他们想活出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但这样也陷入了一个困境:缺少技能,没有收入,抵制进工厂抵制工作的结果只能是在生存线上挣扎,经过时代的变化,深圳经济的结构转型,而新一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没有办法满足,一旦这一部分人陷入懈怠厌倦的情绪,就更容易陷入困境,造成大部分三和青年只能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从事体力劳动,而纯粹的体力劳动已经不能给三和青年带来理想的生活,因此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职业化落后之间的矛盾可能是这一代人或者是几代人之痛。
在这《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本书中指出,话语权是对当前事实的一种反应,是对底层文化以及底层地位的一种社会性生产,而三和青年在社会互动中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体系,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挂逼”这一词的扩展使用,这一次是很难从学术角度上去精确定义的口头词汇,有时还包含着三和青年对自我的嘲讽和自我保护。
但凡与这一群体相关的事物都会被冠以“挂逼”这一称号,如挂逼床位,挂逼面,挂逼水,挂逼衣服等等,这种语言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抵抗的体现。他们通过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构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群体边界。这种抵抗并非直接对抗主流社会,而是在边缘地带寻找生存的空间和表达的自由。
然而,这种抵抗并非没有代价,它也反映了青年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边缘化和无力感。他们通过这种带有自嘲意味的词汇,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也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三和大神这一群体的出现背后凝结出了经济的社会制度,城市管理模式,代际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当我以一个客观的读者去沉浸式感受他们的生活时,在他们身上似乎我更能感受到城市命运融入的一部分,而他们这一群体看似与城市发展背道而驰,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城市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残存在角落里的社会底层人生活状态,而这一群体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与保护。
因此需要理解这一亚文化群体,就需要理解这一群体的文化表达,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青年亚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改善社会政策的机会,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包容。
三、青年人的自主与困境
从这本《三十不立:无法开口求助的青年人》的书名都可以看出,从“三十而立”到“三十不立”,日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面临着巨大的失业窘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经济陷入低迷,随之而来的企业也在推进优化,公司员工不断被裁,学生就业雪上加霜,经济的冰河期仍然持续。
而在当时,日本处于三十这一年龄阶段成长在个人必须自力更生创造未来的风气中,当外在的雇佣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这一代首当其冲遭遇了大裁员,通过书中的大量采访,这一代人完全不打算自己去外界寻求帮助,“不能给家里面添麻烦”“自己工作尽量自己解决”。这一代人用所谓的“自我责任”苛责自己,与家人朋友断绝联系,把自己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一群体在日本逐渐呈现出一种无依无靠,自我内耗的状态。书中以大量的采访案例作为依据,展现出这一代青年人在家庭关系,职场规则,社会竞争等多方面的困苦与挣扎。尤其是在“求助”这一课题上,许多青年人无法开口的障碍,其实背后包含着多样化的社会原因。现代社会对个体的高期望和对失败的严苛审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日本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年轻人从小便被灌输着“自立”的观念,强调独立和坚强,然而当他们遇到困境时,却往往感到孤立无援。许多人即使明知自己处于困境,也因为害怕别人看自己不堪一击,宁愿默默承受,也不愿主动寻求帮助。
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日本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支持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年轻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能够将问题外化,但还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无法合理的找到一个情感支持的出口。
长期下来,情感表达的缺失以及社会支持的薄弱极易导致青年人心理问题的恶化,甚至影响到个人的未来发展,导致许多日本年轻人在三十岁时仍然无法成家立业,没有自己的家庭观念以及职业选择,也未能实现社会对这一代的期望,以至于社会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
而这种“未立”不仅仅是事业上的失败,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迷茫和困惑。在日本这样的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三十岁意味着要具备一定的事业基础、家庭责任和社会地位。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人却在这一年龄段仍然感到困惑和不安,这种心理落差和社会压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在书中例举了一位经历过多次求职失败的年轻男性,陷入了自我怀疑与焦虑的情绪之中,尽管在外界看来他的条件其实并不太差,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求助这一行为往往是个人性格软弱的表现,甚至可能被认为是“失败者”,这种偏见更加让年轻人倾向于自己独自承受压力,而不是寻求外界的支持和帮助。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中青年人往往处于一种信息量过载,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一方面,我们不希望被社会视为弱者,不敢于向他人求助;另一方面,如此环境下我们对工作和生活往往感到无力,如此一来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需要知道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时刻经历困境,但重要的是需要意识到求助是个人成长与进步的必要步骤,也是一种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需要我们去打破对于“坚强”的偏见,对于我们青年人的成长以及社会进步来说都至关重要。
四、后记
阅读完这最后一批书之后,作为青年人的一份子,我能够更加理解自身的处境,更加理解这个社会对于我们青年人的期待,更在于去反思现代社会文化以及教育体系中仍然存在的盲点,让我看到了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同时也提醒着我,外界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也是我们青年人走出困局,找寻自我价值的重要力量。
而我们青年人需要做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在过程中尽人事才最重要,我们需要学会做好自己的太阳,过好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在有限的人生长度中扩展自己的人生宽度,希望我们青年人共勉。
行业研习社
•本期作者:冉京鹭,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
•本期编辑:李星可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投稿邮箱:hangyeyanxi@163.com
•注意: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扫码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