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本放在床头,让阅读填补夜晚的烦,夜长了心也慢下来了。很难想象,像我这样一个曾经不爱读书的人,最后竟然也能完成了这个读完100本经典阅读书目的挑战。我真心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能督促这我培养出了一个良好的爱好,对此我也有很多个人的感悟。当然这些仅针对我在阅读中的一些看法,每个人都阅读习惯和偏好都不一样,我的一些读书方法可能也并非是合适所有人的,大家可以只当做别人的阶段性分享参考即可。
变化阶段:
从最开始读到现在期间,差不多每个月导师会给我们开一次读书会。而在会上大家主要是分享这段时间都阅读状态和阅读心得而不是具体的书的内容。起先我对于为什么分享的是“对书的感受”而不是书的内容是疑惑的,如果是进行书籍框架和内容的梳理那就会相对容易一些也会更加标准,尤其是我这样的新人更是难以把握作者的想法,就这样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启了阅读之旅。
第一阶段:一片茫然,对于这些大部分比较沉重、枯燥的经典书目,我甚至读两页就能睡着更不要说去感受了。于是我通过站着读出来的方法强制性进行阅读,在一段时间后沉重的文字不再那么令人 “昏昏沉沉”。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阶段最好的执行方式就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机器,每天固定时间就得看书,先养成机械的习惯再谈书中的奥义。
第二阶段:渐入佳境,强制性读了3-4本书后开始有了点热身的感觉,一个表现是会习惯性到晚上想看点什么,另一个表现是可以不用读出来也能看进去了。这个时候就会想要主动去盘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通过记笔记画思维导图辅助自己进行书籍的了解。
第三阶段:满汉全席,经典书目的阅读和小说散文一类不一样,很难通过如故事情节或者特殊节点去进行书本的概括归纳。很多时候,不记笔记可能没感觉一记笔记就会发现全篇都是重点。这个时候不需要死记硬背书里的每一个字句,要知道经典能成为经典一定是充满(经典字句)内容的。加上经典书籍的框架体系构建庞大,一味的想要抓住所有东西反复的做记录员,反而很难深刻体会读者的心血。
如果沉下去,每天花1-2小时认真阅读感受那个世界。就能用最快的方式对话各个大师。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跋山涉水去他们的故居瞻仰悼念,更应该要珍惜读进去的每个心流时刻。
第四阶段:用钩绘图,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到无力的时候,就喜欢用一个方法“找钩子“。简单来说就是在正式开读之前,先大概读一下目录和前言。然后列出你关于这本书在未深入阅读前的三个问题,然后顺着这三个钩子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答案,这样子再读下去就会有一个抓手。
另外这里需要说明,对于我来说这个钩子不是逻辑的钩子,而是兴趣的钩子。不是生硬的罗列出书本的框架然后一个个去原文对应填盒子。不是找内容去匹配各级目录的标题。而是试着顺着兴趣风向标,一边探路一边往前看形式的看完整本书。用一个通俗的比喻那就是像旅游一样,先找找去旅游地感兴趣的美食店、景点等。然后怀揣着激情先探路完,再去复盘整个地区的地图,再做这本书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阅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时,我就尝试着用兴趣的钩子去深入其中,起源是什么?谁和谁的不平等?那么人类平等的基础又是什么呢?顺着这种兴趣,深入思考人类天性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从人类最初的平等自由,到私有制出现后逐渐产生的贫富分化、权力悬殊。这一过程中,我不是机械地按照书本既定的框架去理解,而是像一个探险家,依据兴趣的指引在陌生的地区旅行,旅途中逐渐勾勒出这本书完整的思想轮廓。
第五阶段:书与现实,在深度阅读一段时间后书目逐渐走向靠近现在时代的作者们的书。但是需要注意大部分经典书籍的创作背景与现在大不相同,很多时候里面的概念或许于现如今已经不再适用。但我们依旧需报谨慎、敬仰之心 ,不加以现代眼光直接做完全批判,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探寻。我更偏向于以思考作者写书的逻辑为主去看,也就是不联系现实生活但可以联系逻辑。经典书籍的阅读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在于跟着作者走一遍思辨的过程,思考最是难能可贵。
第六阶段:交叉阅读,在读了一定量的书籍后,会开始发现其中很多书目都会有交叉点地方。例如在阅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时,韦伯提出的宗教信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独特视角,也我开始思考文化、宗教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联系。比如在读《儒教与道教》时,韦伯分析的中国传统宗教思想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塑造是更趋向于道德的约束。
而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提到的我国的文化是在伦理本位的概念下搭建的,也让我从多角度去看待别人是怎么看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体的。这种对比阅读,使我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性,理解思想文化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再比如在社会科学方面,《社会分工论》涂尔干阐述了社会分工如何促进社会团结,《国富论》中提到了不同的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率。
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里提到了公共资源管理困境以及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让我意识到社会分工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不同学科经典著作之间的这种相互关联与补充,越发令我感受到经典书籍之间思想的相互交织与碰撞。
第七阶段:轻轻回响,回首这一百本书的阅读之旅,实在令人感慨万千。这些经典之作,犹如一个个盲盒,在未有开启阅读的时候,他们静静地就这样躺在那里。一旦你认真的阅读,就仿佛开启了对世界、对自我、对人类社会的全新认知之门。
每一次阅读就像是与每一个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而更触动心弦的是一次次在阅读后的轻轻回响。例如初次在读《乡土中国》的时候,费孝通细腻笔触下描绘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结构与文化。书中的 “差序格局” 概念,当时这只让我对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而真正让我深刻理解认同这四个字的是在一场家乡的丧事上。葬礼上法师领着亲属们按照流程进行叩拜,长幼亲疏、家族关系、礼治秩序从书中的文字立了起来,那一刻,无声的文字却开始轻轻的回响在耳畔。
总结:
这些书籍,无论是探讨社会科学、哲学思想,还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都在不同维度上重新塑造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学会从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我深知,这仅仅是阅读之旅的一个开端,我相信这100本书的阅读仅仅是在我的心田种下一颗种子,它会生根发芽,会真的成为我未来生活习惯中的一部分。
经典阅读就像是在开盲盒---然而这个盲盒特别的魅力的不是在翻书的那一刻知道答案,而是在读过后某个不知名的下午,刹那间想通了些什么;让人满眼惊喜,意犹未尽。若把它比做交朋友:那么我想翻开书的那一刻是初次见面,盖上书的一秒并不知其全貌,往后的某一刹顿悟才算真的深交过。
•本期作者:陈雨纯,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
•本期编辑:李星可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投稿邮箱:hangyeyanxi@163.com
•注意: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