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敏丨六边形贵族

学术   2024-11-25 07:01   广东  

你是否想过,如果我们所处的世界都是一个平面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人所处在的空间是一个三维空间,也就是立体的空间,空间维度分为零维,一维,二维和三维,零维度空间是一个点,无限小的点,不占任何空间;当无数点集合排列之后,形成了线,直线就是一维空间;无数的线构成了一个平面,平面就是二维空间。


我们做一个实验,在我们的三维空间里找一张桌子,然后把一枚硬币放在桌面上,这时,你弯腰俯视桌面,你就会看到桌子上的硬币呈现一个圆形。接着往后再后退一步,并逐渐降低视线,直到目光和桌面边缘齐平,随着视线的降低,你会发现,你看到的图形从一开始的圆形逐渐变为椭圆形,并且越来越扁。当你的视线和桌子的边缘完全齐平时,你看到的硬币将不再是圆形,而是一条直线。恭喜你,你现在已经在用平面国的视角观察事物了。


硬币视角变化


《平面国》中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生活在平面国的正方形。而所谓的平面国,便是传统意思上的二维空间。有一天,他做梦梦到了一维空间的直线国,因直线国国王的固步自封而感到愤怒,而在梦醒时刻他又遇见了来自更高空间维度——三维空间的“球”(即我们所生活的维度),球向他介绍三维世界的存在。面对这些颠覆世界观的说辞,正方形重建立了他的精神世界,在那一刻,他也终于理解到了宇宙的无限和自己的狭隘,却在试图向其它国民解释这一真理时被当成了疯子。


01

跳出舒适区:维度和视角的碰撞

每个人眼中世界的姿态,取决于他观察世界的角度维度与视角的碰撞。在平面国中,每一种形状都承载着独特的视角与局限,它们不仅是几何学的简单展示,更是社会角色的具象化。圆形居民,作为智慧与贵族的象征,他们追求完美的曲线,却也因无法体验直线与棱角的存在而感到困惑。这种设定不仅让我对维度的多样性有了直观的感受,更促使我反思:在三维乃至更高维度的世界里,我们是否也在被某种无形的框架所束缚,无法窥见事物的全貌?


书中,最引人入胜的情节莫过于居民们对三维空间的认知突破。当一位来自三维世界的访客出现时,他所带来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震撼,更是对平面国居民思维方式的彻底颠覆。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认知的边界往往源自于我们的经验与视角。


求知是人类的本能,或者说,是所有智慧生物的本能。


无论是身处什么维度的生物,自始至终都只是在用自己的视角去一勘天地万物。我们狂妄地去嘲讽低等维度,将自己安置于一个“上帝视角”,却殊不知宇宙之大,各有乾坤,就像被质问四维空间的存在而恼羞成怒的“球”一样,我们永远无法触及到最深层的云雾,而保有谦卑,才可以无往而不利。只有勇于跳出舒适区,接受并探索未知,我们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发现更加广阔的世界。


真正厉害的人,都拥有破圈的能力。人很难打破固有的自己固有的观念来接受新知,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在某个环境中如鱼得水,悠闲自在太久,就不太愿意再去改变突破,也不太愿意设想困难将会如何来临。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就像画地为牢,白白错失了更多的可能性。《梨子小姐与自己相处》中有这么一段话恰好能解释:当你抛弃了观念的束缚,你会发现世界变大很多,原本需要鼓起勇气才敢做的事情突然变得举重若轻,你会有更多的选择,也许是一份工作,也许是一种生活,也许是一份永不倦怠的爱好,它们会帮你发现自己,点燃自己。就好比火,火并不是被发明的,而是被发现的。当人类发现了火,一切都改变了。


02

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镜像 

艾勃特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社会结构复杂、阶层分明、性别角色固化的时期。书中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历史背景,通过形状的不同来映射当时的社会阶层。平面国的所有女性都是线段。平面国的士兵和最底层的体力劳动者是两条边等长的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这类人的头是一个非常尖锐、叫人害怕的角。事实上,如果士兵和体力劳动者的底边特别短的话,他们看起来和线段形状的女性一样,他们的顶角也会极端尖锐。(埃德温·艾勃特,2009:13)中产阶级为等边三角形,专业人士和绅士是正方形和五边形,在此之上,还有贵族阶级,最低等级的贵族是六边形,从六边形开始,边数越多,身份就越高贵;当边数多到一定程度,每条边都变得非常短,几乎接近于一个圆形,这就属于最高级的圆形阶级或僧侣阶级(统治阶级,地位最高)。


平面国中房屋布局


在平面国中,上层的圆形阶级“充满智慧”地允许下层的等腰三角形以极小的概率生出等边三角形的孩子,因为“可怜的农奴阶级盼望这样的荣耀”,这让他们“单调邋遢的生命中有了希望之光”,而对贵族阶级而言“这种罕见的现象不仅几乎不影响他们的特权,还能有效防止下层阶级革命。”圆形与椭圆形的尊贵,不仅是对贵族与知识分子地位的象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对知识与智慧的崇尚。等腰三角形的卑微,则是对底层人民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不仅生活在物质匮乏之中,更在精神层面受到压制与忽视。


尤为引人深思的是,书中对女性角色的处理。在那个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时代,艾勃特以二维几何形状的形式,巧妙地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与不公,批判了当时维多利亚社会的阶级固化和性别歧视,并揭示了人们对未知和变化的抗拒。


女性作为最低等级且两端尖锐的直线,在一些不那么文明的洲里,法律要求妇女身处公共场合时必须不断地自右向左晃动尾部。事实上,在文明程度较高的洲里,根本用不着法律的约束,任何一位稍有教养的女士都会这样做——而且有史以来一直如此。每一位受尊重的女性都天生具有这样的本能,若是哪个洲需要靠立法的方式来强迫女性践行她们的自然天性,那么这对整个社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耻辱。(埃德温·艾勃特,2009:24)


在与妇女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谈论“爱”“责任”“正确”“错误”“怜悯”“希望”以及其他一些非理性的情感概念;其实我们深知,这些概念根本就不存在,发明这些虚构的词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控制女性过剩的感情。其实,在男人与男人打交道时,以及在男人阅读的书籍中,我们有一套截然不同的词汇表—一或者说有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术语”。在男人的词汇表中,“爱她们”意味着“希望从她们那里得到好处”;“责任”意味着“必须这么做”或者“只有这么做才合适”;其他词语也各有相应的变形。在与女人打交道时,我们用语言暗示我们对她们的敬爱;女人们全心全意地相信,男人对她们的钟爱程度超过对圆形首领的热爱程度。其实,除了毛头小子以外,所有男人都将女性视作和“无脑生物”差不多的玩意儿。(埃德温·艾勃特,2009:24)


而在书中所展现的女性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她们虽然是一条线段,地位低下,却有着最锋利的武器,社会因此却给她们制订了种种规则,阻止她们去学知识,遏制她们的成长,是可悲的现实。在家庭关系中,女性也处于劣势地位,她们根本无法随心选择。


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依然还面临的同样的问题,既要会赚钱养家,又要会家务带娃,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家庭中的人情世故,社会期望与个人追求的冲突,年龄焦虑,等等无处不在的性别偏见,大多数女孩们都在一个全世界,甚至包括父母共同编织的谎言里成长,“成绩好不如嫁得好”“女孩子不需要太强”等等糖衣炮弹,让无数女孩迷失方向,在青春逝去后才幡然醒悟却感叹为时已晚。那些试图维护旧有观念的声音,其实并不希望你真正觉醒。这才是女性面临的最大挑战——突破认知的边界!所以,现实的真相是:女性只有努力、上进,才能在感情和生活中都过得幸福。而男性也同样被要求“要上进,要养家糊口”。这并不是苛责,而是说明权力和资源是向那些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倾斜的。


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背景的深入剖析,我更加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平等、自由与真理的追求始终是人类不变的主题。梁永安说:“真正有价值的是寻找、珍惜自我,懂得这个世界的自由,珍惜个人生命的自由。”

期作者陈晓敏,汕尾职业技术学院2023届学生

•本期编辑:Allyson

•推荐阅读:

李欣茹丨高价彩礼下的女性:是地位高了,还是更物化了?

王珊珊丨自由,始于超越幻想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投稿邮箱:hangyeyanxi@163.com

注意: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扫码.关注


行业研习
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