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敏丨疾痛的意义

学术   2025-01-26 07:00   湖北  

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疾痛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备受关注。然而,人们对疾痛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身体病痛的层面,忽视了其背后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当我用疾痛这个词时,我意在表现人的难以避免的病患经验:可怕的症状、苦楚和困扰。疾痛指的是病人及其家人、乃至更广的社会关系,是如何接受病患的事实、带病生活的,又是如何对付和处理病患的症状以及由之引起的各种困苦烦恼的。(凯博文,2010;01)

在医生眼里,“有病”意味着他发现你体内的病灶、炎症、肿块或是血管堵塞,但对患者来说,“有病”意味着各种异常的表现,意味着疼痛、憔悴和各种负面感受,也就是凯博文所谓的“疾痛”。对于这些问题,医生除了开止疼药,提供一些健康生活的建议,似乎并无它法,因而凯博文试图强调,注重疾病带来的各种感受,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对于让个体从“病人”这个身份重新回归到社会具有长期被忽视但又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疾痛的个人体验和社会意义

疾痛不仅仅是身体的不适,更是一种个人的体验,它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和社会角色。例如,腰酸背痛会影响工作效率,头痛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某些疾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婚姻破裂等。由此可知,疾痛的不同程度会对人们的生理及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会扰乱一个人原本规律的生活。

我们习惯性的将有关生死的话题隐在心底,可是,并非闭口不谈它就会安然无虞地随着预期的走向沉匿下去,我们终究得面临衰老、病痛,当病倒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健康的可贵。那种无助的感觉,让病人觉得自己仿佛被世界抛弃。每当夜深人静时,病痛便开始肆虐。它像一只狡猾的恶魔,时而折磨身体,时而侵蚀心灵。让人无法逃避,只能默默承受。病痛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曾经,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但如今,却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体。这种无力感,会让病人感到深深的恐惧,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然而,病痛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在病痛中,我感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的陪伴和鼓励,给予了战胜病痛的勇气。让我们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每一个平凡的日常,都值得我们去珍惜。

病痛还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在面对病痛时,人们总是抱怨太多,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正因为疾痛让我们开始感激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日出,每一次与亲人的团聚。病痛让我们明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疾痛也具有社会意义,它反映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权力关系。不同的文化对疾痛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各不相同,疾痛对于患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也会产生影响。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而失去工作,从而失去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他们也可能会因为疾病而无法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如父母、配偶、员工等,从而感到自责和内疚。书中提到的一位患者,她将慢性胃痛归因为“气滞”,认为这是由于情绪不畅和家庭矛盾引起的。这种解释在西方医学看来可能缺乏科学依据,但它却真实的反映了患者的生活背景和文化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气” 被视为维系生命的重要元素,情绪和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 “气” 的顺畅。因此,这位患者的解释并非无稽之谈,而是她基于自身文化背景对疾痛的一种深刻解读。凯博文认为,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尊重患者的文化背景,理解疾痛的多重含义,这样才能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疾痛对于每个身患疾病的人来说,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他们表面的疼痛是对背后代表着生理、社会、心理(个人成长、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层面问题的有效表达。而这种表达往往是隐蔽的、无奈的,更是需要被医护人员或心理医生看到的。

二、医患关系的复杂性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医学不仅仅要关注疾病的生理机制,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情感和社会需求。凯博文深刻地指出,医生在面对疾痛时,往往更加聚焦于疾病的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案,仿佛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分裂,却忽视了患者作为一个个鲜活个体的整体体验。这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使得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犹如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看似透明却难以真正触及对方的内心世界。患者希望医生能够理解他们的痛苦,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但医生往往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这种医患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和不满。

例如,对于一位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医生不仅要关注她的生理症状,还要倾听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了解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需求,从而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疾病,它还与患者的人生经历、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医生需要通过倾听患者的故事,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才能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凯博文倡导的“叙事医学”强调通过倾听和理解患者的疾痛故事,来实现医学的人文关怀。当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关心和理解时,他们会更加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叙事医学也能促进医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让医生在倾听患者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

因此,建立一个真正有效、充满温情的沟通机制,让医生能够耐心倾听、深入理解患者的疾痛故事,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让治疗更加精准有效,还能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为医患关系注入一股暖流。医生可以通过倾听患者的疾痛故事,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情感需求和主观感受,从而制定出更加个体化和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医生也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

三、慢性疾病的应对与治疗

慢性疾痛是无法完全治愈的,患者需要与疾痛长期共存。因此,治疗慢性疾痛不仅仅是控制症状,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应对疾痛带来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书中提到的慢性疼痛患者,他们在忍受身体无休止折磨的同时,还背负着来自家庭、工作和社会的重重压力。家庭中,他们或许要面对亲人的担忧与不解,甚至可能因疾病而影响到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转;在工作中,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下降,面临职场竞争的残酷挑战;而在社会交往中,他们也可能因身体状况而受到他人的异样眼光,内心充满孤独与无助。

心理层面来看,疾痛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长期的疼痛和疾病会引发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使他们的心理负担加重。患者可能会担心疾病的进展、治疗效果以及未来的生活,这种担忧和恐惧会让他们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同时,疾病带来的生活改变也会让患者感到失落和无奈,他们可能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抑郁情绪。例如,一位患有癌症的患者,在经历了手术、化疗等一系列治疗后,虽然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她的心理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她担心癌症会复发,害怕自己无法像以前一样生活,这种恐惧和担忧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抑郁之中。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患者及其家人共同成为疾病治疗与护理的积极主体,参与到治疗决策中,而不是完全依赖医生。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而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家人可能会因为患者的疾病而感到担忧和焦虑,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到家庭的氛围和关系。患者也可能会因为疾病而失去与朋友之间的联系,因为他们无法像以前一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从而感到孤独和失落。同时,医生也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和信任关系,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在未来的日子里,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疾痛,以更加温暖的方式去关爱患者,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疾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疾痛,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光明。

“我总是觉得,在漫长的疾痛历程中,病人和他们的家人拥有大多数人没有的勇气,泰然面对这些日复一日的琐碎困难,以意志甚至幽默从容处理这些困难以及它们引起的低落情绪。这是一种默默无闻的英雄行为。”

阅读书目:凯博文《疾痛的故事》

•本期作者:陈晓敏,汕尾职业技术学院2023届学生

•本期编辑:豆芽

•推荐阅读:

胡可欣丨漫长的告别:一场艰难的照护

夹竹桃丨疾痛与照护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投稿邮箱:hangyeyanxi@163.com

注意: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行业研习
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