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嵌入村庄的敬老院
笔者近期在晋江Z镇D村开展了一次有关村社养老模式及其运营的小调研。因为C镇整体的村社养老模式做的很好,以我了解到的D村为例,该村形成了村社主导的多元主体供给养老服务的局面。
在村级组织的统筹下,该村于2015年通过寻找集聚乡贤赞助、村民捐款、政府补助加上村集体资金,花费500万元修建了一栋5层楼的敬老院。一开始运营和管理均由村集体负责,后因村民需要,为了能够给不同村民提供相对专业的服务,2021年引入了一家第三方养老机构,专业运营该敬老院。
虽然敬老院当前由第三方市场机构运营,但其仍然具有强烈的村庄嵌入性。一是,村集体和敬老院之间不是单纯的市场关系,其中也承担了协助和监管的职能。因为这是村里的敬老院,村民和乡贤当初捐款,是希望其能解决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所以村集体不能辜负村民的嘱托和信任。对于市场机构的运营,村集体事实上也承担着重要监管职能。其 具体的监管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物理设备的监管,即每层楼都安装了监控,可以随时看到老人的情况。二是老人协会会长的日常驻扎,老人协会会长是一位本村退休干部,经过村干部动员,他也长期住在敬老院中,如果老人有什么需要村里协助的事情,便可由他传到村里,由此其扮演了村集体-敬老院二者间的桥梁作用。三是村干部不定期的走访,基本上每周村干部都会去敬老院走走看看,和老人聊聊天。四是创建微信群,微信群里有村干部和家属,养老院将每天的一日三餐拍照发到群里,以便家长和村干部了解饮食情况。
二是,敬老院不是一个纯盈利机构,其具有较强福利性。从收费情况来看,如果不需要专门护理,本村每个老人每月仅需花费200元,便可在养老院吃住。如果是需要专门护理的高龄老人,则根据身体状况的评估程度,每月费用在3000-5000元不等。由此可见,其对于本村的中低龄老人而言,具有较高的福利属性。该机构盈利部分主要是在护理费。
根据粗略计算,该市场机构接手这两年运营状况较为良好,目前该机构有一个院长负责日常运营,同时专门聘请了5个护工照料需要护理的老人,护工实行轮班制,保证老人24小时都有人看护。
在养老院居住的老人共有49人,仅需食宿而无需护理的有22人,护理区的老人有27人。目前机构的成本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房租每年4万元+院长工资+食堂厨师+保洁阿姨+后勤(目前5个护工,根据人数随时增减)+伙食(每月买菜等)+水电。除去开支,目前机构每月能盈利5-6万元,总体经营状况还比较良好。
在与养老院院长交流其为何能盈利时,他总结到有两个点比较重要:一是本村老人来养老院的意愿还是相对较高,来的人多,养老院的成本才能得到覆盖。二是他们养老院的口碑较好,因为他做养老事业的理念是真正要给老人提供服务,而不是单纯的销售产品。只有口碑好了,大家才会愿意来你这里。
其实成本控制很重要。一方面人数规模上去了,养老院才有收入维持运转。院长也谈到,他们当前能盈利的原因在于目前请的护工工资支出不是太高,聘请的护工主要是中年人,每月工资在4000-5000间。成本相对较低 有河南的、湖北的,他们大都比较吃苦耐劳。
二、规范化管理与村社养老院经营困境
院长在谈到他们当前运营的还可以时,也对未来表示了担忧。因为当前政府为了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提升养老服务,对各类形式的养老机构展开评估,如果评估不合格的话就将面临关停的局面。目前Z镇有的养老院即将关停,但关停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赚钱或者口碑不好等,而是因为在规范化的考核体系下因硬件不达标而被迫关停。
其实加强养老院的管理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对养老院的考核标准过于单一,“政府试图用一套评估标准考核每个养老院,对于我们这些机构而言,要求实在太高了。”比如说,对机构的消防安全的评估,当前主要看楼间距、灭火器、喷淋设施、消防水池等,每一项都需要按照它的要求来整改。同时对于养老院聘请护工,按照现在的要求需要每个人都有专业护理证才能上岗。但这对于一个普通机构而言,成本实在太大了,且很多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以下是现有考核标准和实际面临冲突的几种情形。
1.建筑间隔距离不符合消防安全标准。有一个养老院是在村里的活动中心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的,因为本地宅基地资源本身就很稀缺,所以以前修建的房屋间隔都比较窄。按照现在的消防安全标准,当前养老院和前后建筑间隔距离不符合标准,要么整改要么关停。哪怕整改,该养老院也没这样的条件,难道要把现有的房子拆了重建?那成本也实在太大了。所以,该养老院面临着关停困境。据悉,该养老院运营状况良好,为本地村民提供了较好的养老服务,关停之后,这些老人要么重新回归家庭,要么选择就其他村的养老院居住 。
2.按照消防要求需要配备消防水池。修建水池需要有两个基础条件,一是有空间修建,二是能够有资金投入。很多村庄内的养老院多数都缺乏修建消防水池的条件,所以也面临整改和关停困境。院长谈到,他还比较幸运,因为村书记很有魄力,为了能够让村里的养老院能够通过评估正常运转下去,村集体投入了近30万元在旁边修建了一个消防水池,这才通过了检查评估。而其他养老院则会因这一项检查难以满足要求而面临关停。
3.护工需要有护理证。谈及这一点,院长也感觉到深深的担忧。因为当前他的养老院当前还能持续运转是因为整体成本可控,还略有盈利。如果把护工招聘要求提高,那么给护工的工资待遇也要提升,这就会使得机构整体的运营成本上升。当然,更重要的是,院长认为招聘护工不能仅仅看证件,有证件并不一定代表她照料老人的就好。因为照料老人,主要需要看护工的耐心、爱心,这些是没法通过证件衡量的。目前他所聘请的护工,虽然都没有证件,但都是经过他把关和考核的,人品各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且都有护理经验。而且因为他们当前年龄也都在40多-50岁,去做其他的相对而言没有太强的优势,所以对当前这份工作都很珍惜,这一定程度上也保证护工队伍的稳定性。相反,如果对护工的考核仅仅只是看是否有证件的话,那一定程度上会与当前的相对低成本高福利的养老服务冲突。即真正有经验有耐心的护工因考核标准而无法继续聘用,而虽然有证但并没有实际护理经验且流动性大的护工则又无法与乡村的养老需求达到适配状态。
上述这些情况都是院长担忧的问题。在他看来,对养老院的考核标准应该是去养老院里老人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只是通过外在硬件考核评估一个养老院。而出现这些困境的原因在于:一是第三方评估的机械化执行。现在的政府将检测评估工作都交给第三方,第三方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只能无限的拔高标准,而不会去根据具体情况分类评估;二是政府虽然很重视养老工作,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基层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服务。正如该院长所说,“其实很多东西不需要政府介入,比如企业的消防问题,如果真的出了问题就由企业担责。那企业为了自身的安全也会尽可能做好消防工作。但现在政府担心出问题,就会无限拔高 标准,反而导致企业压力无限增大,没有了自主生长空间。企业不是管出来的,是服务出来的。”“我们就像风中的小草,非常脆弱。”由此可见,对于市场机构的监管有一定必要性,但也要遵循实际,从村民的实际需求、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基础因地制宜的开展评估考核,才有可能真正培育出为村民提供低成本高福利的养老服务的市场主体。
•本期作者:刘丽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期编辑:香菜西兰花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投稿邮箱:hangyeyanxi@163.com
•注意: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