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园园丨扶贫鸡,扶贫鸭,扶不起人

学术   2025-01-25 07:01   湖北  

最近因为工作牵涉到扶贫主题,于是有机会听一位深度参与扶贫的领导讲授广东扶贫故事。他跟我们分享了自己深度参与扶贫之后对扶贫的一些真知灼见。这位领导的讲话,我非常有启发。他给我印象最深一句话是:“扶贫没有那么高大上,农村其实就是种、养以及农产品的初加工。在农村,初加工村最早的形态就是小作坊”。这句话的力量之处在于,它退去了各种扶贫外衣,犹如洋葱,一层一层被拨开后,道出了扶贫的真相。

他的这句话,一方面是让我的记忆回到了小时候的乡下场景,同时也立刻与我从新闻媒体以及各路扶贫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各式各样、轰轰烈烈的扶贫场面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愿意相信这句话,不单是因为这句话还原了扶贫这件事的本真,也是觉得各路神仙不该借扶贫贯彻自己的各种意图。

扶贫是件好事,因为确实国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还有些地区和人民非常贫困。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一直存在一些人有肉吃,而有些人连饭都吃不上;有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而有的孩子连学都上不了;有的人可以在宽大开阔的马路上开车驰骋,而有的地区连路都没有,等等情况。一开始也很疑惑,贫困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为什么扶贫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大众视线。其实后来了解到,扶贫其实很早就有了,政府也一直都有扶贫,而大规模集政府和社会之力扶贫则是精准扶贫后。精准扶贫也与后来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如果农村没有脱贫,乡村也就无所谓全面振兴。

一、真贫困

贫困是真问题。以前在扶贫主题的学术会议上听到过一些学者或旁听者之间的相互研讨。对于贫困,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时候,很多扶贫者和研究者对贫困产生了怀疑。尤其是当人类学者用他者的视角在解读的时候,从文化层面上很难界定贫困。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有的贫困同时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他们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一贯如此,你去扶他,相反还改变了人家的传统生活方式,让他们产生了不适感,于是就引发了扶贫者和扶贫研究者对扶贫的反思。

其实我认为贫困是真问题,尤其当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时候,就更加明显。例如关于引水安全问题。引水安全曾经确实是农村的一个大问题。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开始部署解决农村引水安全问题,当年,广东被列入全国引水安全工程人数就高达1600万人。农村由于没有通自来水,依靠井水生活,但是由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很多地下水氟、砷超标严重,导致井水不能喝。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广东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投入73.4亿元解决农村引水安全问题。在一些自然生存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扶贫有生存环境等结构性原因,个人确实很难通过努力去实现脱贫和奔康。

但也不能否认,扶贫也遭遇了地方文化问题。尤其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文化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其实在少数民族地区可能是一直流传下来的习惯,以至有人会怀疑把汉族文化认为合理的东西硬塞给少数民族地区,去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合理的?其实我觉得之所有有这种过于矫情的想法,是跟扶贫的具体实践操作有关,并不关涉扶贫本身。如果扶贫方式和举措不当,与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习惯等出现冲突,一些不当的扶贫举措自然很难见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讲,扶贫实践要结合贫困地区的各方面实际开展。

例如在扶贫中,有一项属于劳务扶贫,其中一个典型做法就是把对口帮扶地区的一些劳动力弄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进厂打工。据扶贫人士反应,少数民族地区的劳动者,由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本身过得非常松散,根本不适应长时间在工厂流水线上作业,到了工厂后很快又跑回了家。所以,劳务扶贫中类似这种转移就业,基本很难成功。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产业扶贫都不成功。例如东莞在对口支援云南昭通过程中,通过产业转型,将东莞本地的鞋厂搬到了云南,解决了云南当地几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就业问题。

二、如何扶?

扶贫是真实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怎么扶。由于精准扶贫期间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各类人才等多主体参与扶贫,扶贫的实践类型就特别多。各类扶贫主体都会根据自己的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扶贫。这无可厚非,因为用自己掌握的资源、技术去帮扶,从成本来说也最为合适,无可厚非,但各扶贫主体否是结合了帮扶对象实际情况而开展扶贫工作,可能需要打一个问号。

关于如何扶的问题,其实中央是非常明确的。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勾画了全国扶贫开发愿景,提出“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是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全国扶贫标准,即为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是指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不愁吃、不愁穿”其实在生活中很难量化和具象化,所以国家就以年人均收入达到当年国家年人均收入的60%作为脱贫标准。于是扶贫主体的首要任务变成想方设法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最终衍生到五发八门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法,例如扶贫鸡、扶贫鸭、扶贫羊等。产业扶贫也被大肆渲染。

广东扶贫历程比较长,在国家号召大规模精准扶贫之前,已经首创了扶贫开发“双到”(规划到户、责任责任)模式。那个时候的扶贫方式主要还是集中于农业综合开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结构、农产品加工以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多数扶贫举措是围绕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展开,例如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指导,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以解决农民生活便利等。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扶贫内容,是比较接农村地气的。

其实在农村,农民增加收入的方法是比较纯朴的,无非就是在种、养和农产品的初加工上下点功夫,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发力,没有其他任何高大上的。很多企业打着产业扶贫,去贫困地区搞高大上的新型产业,扶贫经营主体培育、产业园区、旅游扶贫等等,最后落得一地鸡毛,很难持续。目前很多人对当下扶贫资产还能剩下多少持很大疑惑。反思之下,扶贫成效要长久,其实最靠谱的方法还是落实三保障。如果能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基本能控制大规模返贫。

三、扶贫与乡村振兴

20212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脱贫脱贫贡献取得全面胜利,标志着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只有绝对贫困问题全部解决,乡村全面振兴才有了基础和说服力。乡村全面振兴,涵盖经济、生态、文化、人才、组织等多方面的全方位振兴外,但是国家肯定不允许一些乡村全面振兴了,而一些乡村还在贫困中,所以从乡村振兴战略和扶贫的关系分析,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前半篇文章。所以在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过程中,很多潮流概念已经被用进来了,例如三产融合。

扶贫已经成为过去,而乡村振兴正在继续。从精准扶贫中,乡村振兴要吸取的经验很多,首先要理清的是乡村振兴到底是为了什么,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哪里。毕竟扶贫的主题较之振兴,相对明确,对象也明朗,而振兴涵盖面广,是否某一个乡村需要做到全面振兴,也是需要地方政府积极思考。埋头苦干是好事,但如果方向不准,其危害也比较大。


•本期作者:杜园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期编辑:豆芽

•推荐阅读:

尹辉煌丨警惕目中无人的三农政策陶丽娟丨乡村振兴,一地鸡毛?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投稿邮箱:hangyeyanxi@163.com

注意: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行业研习
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