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们回顾了俄乌战争中,俄军第31空突旅闪击安东诺夫机场的战例。
点击可看-从俄乌安东诺夫机场之战浅谈现代空突作战。
后台也有不少兄弟私信帝林,询问空突旅究竟是个什么单位?它与空降兵有什么区别?
再者,美军历史上那些所谓空骑兵,不也是乘直升机投入战场的。那后者又算不算是空中突击部队呢?
其实宏观上看,空中突击部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HALO、伞降、机降在内的各种轻型空降作战部队的作战方式。而伞降作战只能算是空中突击部队的作战类型之一,且还不算是最主要的。
换而言之,也就是如果任务需要。
那空中突击部队其实也是可以进行伞降作战的。
这一点,其实我们从美国101师的称谓变化也能看出来。
最早,美国101和82师均作为空降兵存在,自二战以来它们更是屡立战功。这里面最出名的案例,要数1944年美国诺曼底登陆前的大空降。而失败的案例则为市场花园行动。
可以说,在直升机出现以前,人类想在敌后进行大规模空中机动,就只能依靠伞降作战。但伞降这种方式,投下去的伞兵们基本只能靠手中轻武器进行战斗,其火力过于薄弱。
为此,直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直升机的出现,才使得脑袋们“从空中直击敌后纵深”的设想有了新的运作可能。此时比较典型的是美军的第1空骑师。
对,其前身就是朝鲜战争云山战役里,那支差点被就志愿军一锅端的美军第1骑兵师。
该师在1965年前后进行空中机动化的试点与改组,此时正值越南战争期间。由于该地区山林密布的特殊地理,再加上南北越独特的政治环境,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前线与后方,区别不再那么明显。
就此,以美国陆军上将汉密尔顿豪泽为首的一批军方高层,开始实验运用大量运输直升机,从空中跨越敌方战线,并做大纵深机动的机动作战。
那为什么要叫空中机动师和空骑师呢?
因为在早期,美军还希望空骑师能扮演一定的侦察和监视角色。毕竟,虽然改组后的空中机动师,从体量上来说要比传统的重组陆军师最少轻一半(即ROAD师,Reorganization Objectives Army Divisions)。但实际上,这也一定程度削弱了其相当的装甲防护力、火力支援和可持续作战能力。
就像你玩全面战争
总不能指望说,用弓骑兵去与重甲骑兵肉搏不是?
好在由于同期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尤其是早期装备70mm火箭弹的UH-1B直升机的出现,才使得整个空中机动师的火力看上去还凑合过得去。
不过,有必要一提的是,空中机动师的理念虽然好。
但却刚好出现在越战,这个20世纪美国最大的战略昏招里。
为此,虽然说空中机动师在越战中表现不俗。
但却未能使其在越南的灾难里,获得多少决定性战果。
而留下的倒是人们所熟悉的各种惨状。
比如著名电影《我们曾经是战士》的背景,德浪河谷之战。
在这里,有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
人们一般认为,伞降作战通常要比空中突击作战距离短。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印象。实际上,尽管乘坐直升机的空突单位相比运输机更稳定、更持久,但其实它的打击距离还是相对较短的(毕竟直升机的航程和飞行高度也在那了)。
而伞降作战虽然机动距离更远,却有一个致命问题。
那即是,空降兵往往需要在较为广阔的区域进行着陆场,以便于有时间进行重组。但与之相反的悖论是,这样的区域如果地形较复杂,那就会给落地后的伞兵们集中带来困扰。而如果地形较为疏阔,则落地后的伞兵们不仅无险可依,更容易被聚而歼之。
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伞降作战一直是抱有怀疑。
甚至我印象《海陆空天杂志》在很多年前,曾登载过一个美军的研究。该研究从数据统计上出发,意在证明伞降作战败多胜少,属实鸡肋。
当然了,上述观点有些偏激了。
但确实如果从历史统计学来看,人类战史上的大规模伞降行动,失败的例子确实更多一些。不过这一点主要也还需要考虑,大规模的伞降作战多发生于二战期间,而这个阶段军队的伞降尚出于婴孩时期。
相比而言,结合今天新技术条件下的伞降作战,包括采用诱饵和小股精锐高跳低开的HALO等等方法,其实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
除此而外,越战中美军的空中机动师,尽管也是乘坐直升机进入战场。但严格来说,它与后来的空中突击单位还是有相当区别。
毕竟在越战时期,用直升机进入战场这种理念固然时髦。
但对于美国,也包括其他当时的各国军方来说,尚只能算一种给步兵师插上翅膀的脑洞。在关于整个空中机动师的编制、装备以及作战理念方面,并非是一个由理论建设到装备研发,同期完成的,而是一步步试点和各种混合交织后的产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对届时的空中机动师来讲,在其完成步兵卸载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缺乏装甲车辆和火力支援。在这方面,前苏联倒是老早就悄咪咪的搞伞兵战车了,最出名的就是后来的BMD系列伞兵战车。
而美国佬虽然这方面也不傻,但一直摸不到门道。
唯一勉强算是能伞降部署的谢里登坦克,也因为生不逢时,而最终落马。
毕竟说穿了,那时候像步战车和坦克这类重型装备,最多也就用用伞降。全世界里还没有哪家的直升机,能在20世纪60年代就可以搭载坦克或者步兵战车了。
与此同时,由于美军步兵师传统的155毫米火炮过重,早期的美军直升机无法灵活进行调运。这就再给空中机动师的投入蒙上了一尘阴影。
而此时颇为无奈的是
我们亲爱的山姆大叔,正在会说越南话的森林里寻宝来着。
所以话说到这。
空中突击部队一定能乘直升机进入战场,但却并非所有乘直升机进入战场的部队都叫空中突击部队。或者我们说,所谓的空中机动师和后来的空中突击师,其实完全是两个概念。
现代普遍意义上的空突单位。
首先一般会包括侦察单元、火力单元和机降单元三个部分组成。
以美军为例,其早期的侦察单元主要是由OH-58D等系列直升机担任。其任务是在战前对目标进行观察与监视,并在火力单元和机降单元进入后充当外围的情报控制。
很多人所熟悉的电影《黑鹰坠落》里,就有这个片段。
至于火力单元,美军最为出名的当然要属阿帕奇和科曼奇武装直升机了。有必要一说的是,诸如像阿帕奇是否就必须就一定只能是火力单元,这个也还需要根据任务来定。
实际上
如果缺乏OH直升机,那阿帕奇也能担负一定的侦察任务。
最后则是机降单元,名气最大的是黑鹰运输直升机,或者俄军的米8运输直升机。但美军这方面的运力,我们上篇文章里说过,其真正的优势之一,是它在重型运输直升机方面独步全球。
除此而外,所谓空中突击也并非就一定完全像安东诺夫机场一样,仅针对于重点目标。先是武直洗地,然后再是运直上去放人。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空突部队其实也是能进行一定的陆航旅任务的。比如说从侧翼袭击敌行军队列,又或是追击溃散敌军等等。
但当然,这种情况并非空突部队的第一核心任务。
最后,我插句题外话。
在Arma圈中,空中突击作战也属于各大战队模拟的常见任务之一,但大多数时候人们对于空突作战的理解并不完善。
首先,空中突击作战通常被指向敌方战线纵深的薄弱处。
除特种作战外,其行动规模一般最小为营连级,而打击距离最小也是一百公里起步。毕竟按平均值算,抛开地形等特殊因素,一个装甲旅按编队行军,在公路机动一百公里大约用时需要2-2.5小时。
而Arma里面,即使目前最大地图,东西一个来回也就不到30分钟。这样短的距离,使得空突任务在制作时非常不易控制,由此也会直接影响任务的执行时间缩短。
另外,毕竟空中突击作战强调的是在敌纵深薄弱处进行。
打的就是出其不起,夺控的是敌后方的枢纽要点。
而Arma中,如果不能体现敌方完备的防御体系、指挥链和兵力调动,那就完整很难体现空中突击作战的计划与执行。
也故而,如果无法体现进攻的突然性。
则不论是任务制作还是战术模拟,就多少显得有些鸡肋了。
为此,对于想在Arma中模拟空中突击作战的玩家们。
帝林个人有两种不同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是,对于硬核拟真派,这类兄弟可以在Arma中加入兵棋作为任务外的更大背景,由此空突部队乃至装甲部队的纵深穿插才会有更大的扩展。
与此同时,正如安东诺夫机场之战所昭示给人们的,空突作战对于时间把握非常重要。在进行任务模拟时,导演组有必要事先确定好时间线,这样才能考验队伍日常的训练水平和就不足处进行强化。
第二种,是依托于Arma环境下的一种脑洞。
在Arma中我们知道,即便开启了高级飞行和打上各种补丁。
现实操作直升机和Arma里飞直升机还是有许多区别。且正如上面所说,空突部队的核心在于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实就虚,击敌之要害。
故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比如著名小说《光环》里星盟地面部队的概念。让空突部队使用重型榴弹发射器与小鸟直升机编为一个作战小组,专门在主力分队行进的要害地段进行机降,以达成空投炮台、夺控要点的作用。
当然了,这个属于比较游戏化的脑洞了。
追求严肃拟真的团队可以无视。
而至于说,空突作战的行动规模。
根据帝林的经验,适合Arma环境的大约为一个空突连。
其编制最低应包括;
火力单元:2-4架武装直升机(1个中队)
机降单元:3-4架运输直升机(1个加强步兵排)。
至于是否应该成立空中指挥部。
以及是否编入侦察和后勤单元,可视任务强度来定。
最最后,很大程度上在现实中的空突作战,一般不会要求空突部队进行直接的强行机降作战(尤其是直接靠上敌方阵地那种)。在多数情况下,空突部队更多是在距离目标的几公里外机降,然后乘坐伞兵战车,或者其他轻型装甲车辆进行突击。
但在Arma里,由于AI缺乏中远程防空系统和体系思维。
唯一能造成威胁的就主要是敌方的单兵防空导弹。故而从体验乐趣来说,进行强行机降作战又成了不得不进行的一步。然而这往往就要求武直最好是能直接突入,不然要真像现实里那样几公里外就盘旋着火力招呼,那等他们开心完,留给空中突击步兵的就没剩几个菜了。
无论如何吧,综上算是帝林的一点个人看法。
如何选择那还得看各位兄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