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每十个军迷中,就有九个一定看过经典战争电影《黑鹰坠落》,这片子在军迷心中的地位,堪比爱马仕在女生心中的份量。然而电影虽然好看,但事实上的城镇居民地作战却并非如此。客观的说,《黑鹰坠落》既不算标准的城镇攻坚作战,也并非一些玩家们所认为的CQB行动。
必须申明的是,城镇居民地作战严格来说是一场多兵种联合作战,每一个兵种都可以独立成章。而下述的几篇主要针对于arma环境下的步兵,第一篇为阐述基本的攻防概念,第二篇立足于进攻中的步兵班排,第三篇则主要讲述防御中的步兵班排。
要理解城镇居民地作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该地域在战争中的作用。实际上,现实中之所以有夺占城镇的需要,很大原因乃在于城镇居民地往往是人类活动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而仅就夺占一座城市本身来说,则其电力、仓储、广播站都是其中的重要目标,因为战争从本质上来说并非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赢得统治。
也正因为此,也就使得我们要进一步对不同地域的城镇居民地进行分类,因为不同地域环境下,其结构、规模和重要性都是不同的。如是说二战的东线战场,莫斯科不仅是苏联中部的主要交通枢纽,更是其长期的历史文化首都,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意义不可估量。反过来如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明斯克,其意义虽然不如莫斯科,但却也扮演着攻防双方战役部署上的重要角色。
再比如我们拿18世纪的英法土伦战役为例。在当时,法国大革命刚刚成功,取代王室的临时政府不仅面临着外部的诸多压力,更要应对内部保皇党的一系列叛乱。1793年6月,趁着临时政府内部斗争之余,保皇党在土伦勾结英国干涉军举起叛旗。土伦作为法国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一旦被叛军站稳脚跟,那反对大革命的诸多外部干涉势力就能从这里不断向脆弱的新兴法国进攻。有鉴于此,临时政府迅速调兵意图一举收复土伦。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执掌兵权的卡尔托将军出身画家和骑兵,故而在早期的进攻中,法军总是因循旧例的从正面攻击土伦及其外围要塞,这种比角力的打法自然讨不了多少好处。几经败仗之余,总算临时政府还算明智,换将之余,法国未来的一代军事巨匠拿破仑也来到了土伦,虽然此时他还不过只是一名没有实权的炮兵小校。
然而官虽小,但天才总是有其特殊之处,没用多久拿破仑就看出了土伦战局的要点所在。
如图,英军不仅依托土伦构筑了坚固工事,并且还在港湾保有一支舰队,一方面可以借此用火力支援驻守土伦的陆军,另外假设陆地战局不利,也能迅速通过海上进行撤离。
拿破仑敏锐把握住了英军的这层小心思,为此在他提交的攻击方案中将重心由传统的正面进攻,改在了两翼突出的半岛。因为一旦法军拿下这个半岛,即能在此之上架设火炮轰击港口内的英军舰队,逼使其撤离,而只要英军一撤,则剩余的保皇党也就不足为虑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看到,尽管土伦战役是一场城镇攻防,但在实际的战役部署时其侧重点却放在了两翼的半岛,可见城镇攻防也并非就一定是逐城逐地的争夺。
当然了,或许有朋友会说这是个例,而且说来这对于我们arma这又有何意义呢?
毕竟很多时候在arma里,我们根本无需考虑什么民事、什么仓储等等。
首先,尽管说arma的现有环境并没有上述的考虑,但其实却未尝不能作为我们导演在设计任务时的参考元素。其次,上述内容中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了我们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即是对于城镇居民地作战本身并不一定是单纯的正面争夺,更多时候你需要仔细去对一个城镇居民地进行细分。
而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在arma环境里,城镇居民地应怎么划分。
1)村落或单一居民地(典型的塔吉斯坦就主要属于该类地域)
2)小型城镇(以A岛和车臣尼亚为典型)
3)中型城镇(A岛的卡瓦拉、费卢杰、扎加巴德等地图)
村落据点的进攻
无论现实还是Arma世界,小型村落据点大多都处在较偏远的地方,这类地方的特点往往是依山傍水、自然环境破坏相对较小。故而绝大部分村落的附近都有一些可用于控制该区域的高地。
从防御方的角度来说,无论己方是否有障阻的需要,通常都会在其周边制高点部署防御力量。这意味着要攻占村落,一般即应首先夺占其周边高地,然后再来攻击村落本身。
简言之,对于村落据点,由于其幅员不大、建筑稀少且往往地处自然环境破坏较少的地方。是故,一般拿下其周边的制高点后,则村落大局也就确定了。
而即使对于平原地带上的村落,玩家们只要牢牢把握住掩护+进攻的原则,那么村落的进攻实际上并不困难。
有必要说明的是,在对村落据点进攻时也常常会面对孤立性的建筑,于防御方来说经常会以此类建筑作为射击参照物亦或半掩蔽式阵地(即开始仅在建筑内留下观察哨,而将主要兵力放在外围,一旦预警则主力就进入该阵地进行防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攻方可以用火力摧毁此类地段,而如果缺乏支援火力,则可集中小群精锐在主力进攻开始前先行袭击占领此类地点。
中小型城镇的军事攻防(防御)
也在Arma系列中,真正意义上对城市居民地有技战术要求的,往往是中小型城镇,比如A岛中的G镇和P镇。与村落据点所不同的是,中小型城镇幅员更广、建筑更多,且部分城镇中甚至于还有4层以上高层建筑(仅对Arma而言)。这对进攻方也就意味着,很多时候无法凭外围的几个制高点就能控制全局,且因为地形复杂守军可以机动游击,如果进攻方没有充分兵力兵器优势和有效的计划,则通常将陷于不利地位。
在一般而言,城镇居民地作战中进攻方与防御方的兵力比应为3:1或5:1。
而当满足了上述兵力比后,又应如何来制定这种环境下的攻防策略呢??
首先,我们从防御方的角度来看。
绝大多数时候,因为Arma目前的环境所限,防守方往往比进攻方更有优势。因为在既往城镇进攻中,由于进攻方兵力稀少,战线经常无法有效拉开,守军可以利用城镇的复杂地形对进攻方的战线进行迂回和游击。甚至很多时候还常常能打出相当不错的战绩。但这一点的前提是建立在进攻方缺乏必要兵力优势的基础上,一旦进攻方严格按照攻防比例且严格规划己方的进攻策略,则势必将压缩可供防御方游击的空间。
故而这时对守军来说,要在中小型城镇进行防御,除了组织必要的游击小组外,更需要合理的支撑点来形成防线的核心。
如图示,蓝军三排(下辖1、2、3班)奉命防御Galati镇以阻挡来自东面的红军进攻。根据命令,蓝军必须坚守Galati遏制红军,故而除了在附近高地部署兵力外,蓝军亦需要在Galati部署一定的防御力量。那么,问题来了,蓝军应如何根据我们上面所说的内容来建立防御的支撑点呢??
无疑,指战员必须先就地图和现地地形来进行综合分析。
所谓防御支撑点,即是指对我方防线起主要支撑且敌方无法轻易绕开的位置。在通常,居于城镇中枢的建筑往往就构成了天然的核心据点,因为它是整个交通的枢纽地带。由此,我们即能很好的规划出一道防御的支撑点。
建立这个支撑点有什么意义呢?这即是为游击的分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屏障,游击分队不仅可以通过这里得到弹药和物资的补充,也可以凭借支撑点来阻拦进攻方主力,而自己去袭击它的后方。
特别说明的是,所谓支撑点并不意味着纯以人力构成。即比如一个班的支撑点可以是两三个射手构成的连环射击阵地,也可以用一个独立机枪组担任。又比如在相对开阔的小镇广场,数名精确射手配合地雷就能很好的构成一个较坚强的支撑点。总之,防御应注意建立以支撑点为主的核心防线,且注意动静结合,即不单纯的进行游击,同时亦不是呆板的死守在某条战线上。
另外,值得备注的是。防御的支撑点还应注意防御对象,如是针对于敌机械化分队,则无疑反坦克就更关键得多。
除此而外,城镇居民地的防御也可以不完全是静态性质的。我们以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为例,时国民党军为攻,我东北四野人民军为守。而因政治原因,中央决定四野务必坚守四平以期赢得谈判时的有利条件,这一举措决定了四野不能像既往一样,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战术。
而在具体的兵力对比上,尽管四野经过初入东北的疯狂扩充(改造伪军),作战序列扩编到了十四个师,但战斗骨干平摊下来其实每个师的战力均很勉强,且严重缺乏训练。反过来再看国军的参战序列,仅以新1、新6军为例,其不仅建制完整,且火力充沛,更者,此时国民党调入东北的部队均为抗战中久经沙场的功勋部队,可以说这时的国军哪怕1对2也不比四野逊色。
由此,若是一般指挥官打这种仗怕只能是设法填以人力了。但实际打这场仗的林彪元帅又是如何排兵布阵的呢?
时,林帅以少量的兵力依托四平进行扼守,而集中绝大部分的机动力量在四平侧后开展主动攻势作战,一度使得国民党军在进攻四平时不得不撤下当面兵力去防御两翼。最终,凭借多次主动出击,林帅得以在巨大劣势下保证着主要防线不被突破,最终得以撑到后来的撤退。
对此有人或许会说了,这看着不是什么困难事啊?
其实,要进行此类攻势防御是有很多前提的,比如以上面的战役为例,四平究竟放多少人合适?要知道在当时,国军的战力甚至超过四野。人放少了,四平直接崩盘;人放多了,那外围无法集中兵力进行攻势防御,最后一样大局尽失。与此同时,在何处坚决抵抗?何处主动攻击?这些一系列问题都完全取决于指挥官对敌我、对地形的充分掌握。
而在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却是这个攻势防御的思路,即在城镇居民地的防御中,指挥员亦可通过有计划的主动进攻来达成防御目标。如是,通过反击进攻方的翼侧迫使其在不利地形展开部队,又或者通过主动进攻压迫其进入我方某一预设的火力歼敌区等等。
除此而外,防御者也常常会面临无法确定敌方进攻方向的问题,那在这时候又应如何来展开防御呢?
对此,相信不少朋友已经猜到了;环形防御。
但问题的点在于应如何部署。如果环形防御圈部得过大,经常首尾不能相顾,反而白白消耗了兵力。而如果一开始缩得很小,则对于较大的城镇来说,又浪费了它的地利。
其实吧,如果我们仔细看过各城镇的区域图,那不难发现,大部分城镇多按各种不规则的圆形和矩形进行分布,毕竟说到底作为人类聚集地,总是讲规划的。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利用该点呢?
较好的办法是,以点成线,以线成圈,以多道防御圈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首先通过核心防御圈来确定最终支撑点,然后在核心防御圈外围(通常是小镇边缘)再构筑一道预警圈。如此,无论敌方从哪边进攻,我们都能从容调配兵力,而即使某一边出现问题,则我方也能有效的收拢防线。
值得注意的是,玩家尤其是指战员在使用上述办法时应注意敌我兵力对比与所在战区的城镇规模。比如,如果你只有一个班的兵力,那么在如Athira这样的城镇要进行如此铺排就很不明智了,届时敌专而我分,反而容易被各个击破。
除此而外,防御圈战线是否越多越好呢??
严格上说,是否设立多道防御圈是需要指战员结合实际敌我态势、兵力对比、地形地貌来综合决定的,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但对于一个班排级的攻防来说,通常建议所设防御线最多不应超过3条,且所选的各点应注意彼此的相互支援(包括目视LOS)。此外还要注意各点本身不能过于孤立,并应有足够的屏障来保障分队的快速转移。
在大多数情况下,外围的防御线一般承担预警作用和战时的游击,而核心的防区则应妥善布置火力点,来形成对主要来敌方向的绞杀。
有必要一说的是,由于arma环境里玩家人数总体不多,通常一栋四层以下建筑应屯驻最大不超过3人为宜。
中小型城镇的军事攻防(进攻)
也在上面,我们学习了城镇居民地的基本防御,接下来我们讲解进攻的原则。
总体来说,城镇居民地进攻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
1) 占领目标城镇周边的制高点。
2) 以制高点为依托,形成合围,孤立和阻断目标城镇的对外联系。
3) 以分割消灭的思路对城镇进行逐一清理。
在这之中,前两点相信大家已不难理解,我们重点需要讲述的是对第三阶段即对城镇本身的攻击。很大程度上,城镇进攻方常常易被己方的优势兵力兵器所蒙蔽,于是也就铸就了历史上很多城镇居民地守军以弱胜强的战例。比如最为出名的格罗兹尼战役,当年的俄罗斯就是因为盲目于己方的兵力优势而选择单刀直入,结果被车臣方各种袭击以致最终惨败。
那么,对于城镇的进攻有什么基本法吗?
答案是,有的。
在通常,对于城镇进攻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1)城镇进攻,以争夺关键建筑和枢纽地段为指导。
2)以关键建筑对核心夺占区域的敌人进行分割。
3)在孤立了敌人后,集中我之优势兵力逐一歼灭。
对于第一条来说,什么叫关键建筑呢?
其实,人们之所以喜欢抢高地是因为这里能提供战术优势。故可以说,能达成战术优势方才是我们选择高地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关键建筑即是城镇居民地中能够为我们提供优势的地方。
而这一地段,从军事术语来说也称为“关键地形”。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这里所谓关键建筑,并不一定是指非常高耸的建筑。怎么来理解呢?即譬如早年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最后一战,位于钟楼的美军狙击手尽管视野很好,但同时也很暴露。实际上现实中狙击手是很难选择此类位置的。
所以,任何时候都应谨记,所谓关键建筑,意指能对特定区域起到重要监视或能控制该地段交通的建筑。
对于这类建筑来说,它可以是高楼大厦,同时也可以是低矮平房,甚至于有时候如果能直接控制街道,那么也并不需要专门跑到建筑里面去。
即如以下图示中,黄圈位置的玩家从他当前位置可以控制街道的情况下,他是不用一开始就跑到1号和2号位置的。当然,如果班组继续推进亦或者敌方有重火力等情况下则另当别论。
那么,通过这些关键建筑我们又究竟能获得什么战术优势呢?
事实上,排除周边高地外,城镇居民地虽然建筑零落、地形复杂,但举凡人类的聚居地都有一定的道路规划和几何逻辑。为此,欲分割城镇最直接的手法即在于控制街道或者说交通线,而每一个街道除了其本身外同时亦不难找到相应的建筑(比如很多街道里贴广告牌最醒目的地方 )。
下面我们列举几张街区示意图以供玩家参考。
一旦我们占据了这些关键地域,则我们就可以用较小的兵力分割城镇并孤立敌军,最后再集中兵力逐一清理。而这,也就是城镇进攻的基本原理。
值得一说的是,事实上在进攻中也并非完全依赖人力去进行封锁,利用地雷、预设火力打击区、警戒哨加机动攻击分队亦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封锁方式,但具体如何运用就全凭指挥官们日常的训练和计划了。
需要明白的原则只是,我们夺占这些地段是为了有效达成对敌的分割,从而便于集中我们的优势兵力去逐一歼灭孤立之敌。这一点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并不需要与敌进行逐屋的争夺,同时亦是启发我们可以仔细研究城镇地形特征,以更有效的发扬我方的综合火力(比如将敌赶入建筑稀疏的地段就更利于我方炮兵的发挥)。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目标区域较大且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一般主张采用警戒与单轴突击相结合,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每次主攻方向上的兵力优势。反之,在目标区域较小且我方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则可利用几个拳头分队形成多面的向心突击,这一点在PVP中尤其有欺敌的好处,因为会使得敌人无从判断我方哪里才是主攻方向。
总言之,城镇进攻本身的核心是以抢占其中的关键地形或建筑为轴,然后再以这些地形来分割、孤立敌军,最后再集中兵力把敌军逐一吃掉。
最后有必要一说的是,不少团队热衷于在城镇进攻中以打点来标记清理过的建筑,但事实上这个做法在战时却非常低效。因为一方面城镇居民地的作战大多属于短兵相接,激战之余不利于频繁切换,且一旦地域较大需要密切协同时,点状标记十分不利于各分队的快速辨识与协同。
一个较好的办法是,指挥员在战前即对各区域进行妥善划分。如此,不仅目标清晰,且非常利于信息的传递。而实际上这也是现实中的做法。
这里是帝林,感谢您的观看
在下一篇中,我们将具体讲述步兵单位在城镇进攻中的注意事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