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我看过很多前人经历,达到一个目标再设置一个更高的目标,这是很多人下意识的选择:
有的伙伴原计划离职,但达到本金数字以后发现没有自己想得安心,又多攒了几年;
有的伙伴达到一个数字后发现还是不自由,又定了更大的数字,周而复始……
所以我几年前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达到 500 就把目标改到 1000,那达到 1000 呢,再改成 2000?久而久之,这个目标是不是就失去意义了。
生活中有个对照组——考驾照。
我学驾照那会儿科目三要求在教练的带领下,开够至少 300 公里。那个阶段,我开车的目标真就是公里数本身,去哪不重要。
但当我掌握驾驶技术、拿到驾照以后,公里数就不再是个目标了。大家不会说我今天开车是为了开够 10 公里,更重要的是我们开车想去的地方。公里数当然也在同步增加,但这只是顺便的。
财务自由也是。我们会有一个阶段把本金数字作为目标,培养理财技能、理顺自己和财富的关系。但接下来,本金数字就未必再是下一个目标了,更重要的是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财富是通往目标生活的桥梁,不要住在桥上。
但生活也不能没有目标
不过,有一两年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我矫枉过正了,走了另一个极端——从不再设一个层层加码的本金目标,变成了「不需要目标」😂
所以读到这句话时又很有共鸣:
成长是通过追求具体的目标实现的。
2024 年我重定了这个目标,允许奇迹发生。很简单,每个季度去一个地方,每天读一小时书就好。
结果,今年真的充满奇迹。
一个我最开心的变化,变快的时间又慢下来了——提起一本书,感觉已经过去好久,但一看读书记录才几个月。感觉很奇妙,认知迭代的速度变快了,时间流逝反而变慢了。
很巧的是,就在那几天我读到了这条谚语:
时间流逝得并不比从前快,只是我们更匆忙地度过它。
更巧的是,就在同一天,有伙伴分享了这条书摘:
它们出现在同一时间,这本身也是个奇迹~
生活不要只有一个幸福感来源
上周五我和小酒馆新录的一期播客上线了(大家快去听 ),聊的话题是「不仅投资,生活方式也要穿越周期」
傅老师有个感受大家很认同——考虑家庭财务时,把关注点从收益率一个维度拓展到更多,比如储蓄率、现金流、本金增长、备用金、保险等等多个角度上,会更安心、更幸福。尤其是行情不好的时候。
心理学上也有这个观点,人的幸福感来源越多元,这个人外在看来就会越强韧。这些年有的伙伴也在经历一个变化,以前幸福感主要来自工作(升值加薪),现在也开始来自生活。
并非财富数量不重要,而是幸福感来源不能只有这一个维度。
当我们把目标从一个数字改到一个更大的数字时,也在暗示自己,好像生活里重要的事儿只有钱。但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一个幸福感来源的无限叠加(ta 的效果会钝化),而是更多幸福感的来源。
实证账户更新 2024-12-03
被动收入观察 👇 从投资中获得的「累计被动收入」目前还在「累计日常开销」曲线的下方,但曙光已现。
注:这张图的思路来自第 30 期实证,长期跟踪财务自由的可行性。家庭开支曲线里,我没有算买房首付、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剩下大家能想到、想不到的,房贷月供、家具、家电、旅行、保险、医疗什么的,每一笔都算进去了。
……
最后例行提醒大伙,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钱生钱”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人生钱"。
关于这份实证
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再到今天,已经走了 5、6、7 年。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 预计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但后来发现钱不需要那么多,开销变少,本金变成了 20 倍),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 10+% 的年化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我的具体目标数字是 500 万,但这个数字大家没必要参考,还是要以自己的生活开销为准)
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
2017 年,计划正式开始,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现“钻石坑”机会;
2019 年,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
2020 年,新冠股灾,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
2021 年,自由目标基本达成,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
2022 年,遭遇自由后的第一次账户大幅回撤,但也是港股 6 年后、A 股 3.5 年后的又一次钻石坑,期待后续……
也是同年,我搬去二线过想要的生活了,买房钱从计划中扣除(自住房我会看作消费而不是资产);
2023 年,被市场教育,终于开始重视资产配置。不要收益最大化,要痛苦最小化;
2024 年,第一次,500 了;
慢慢播种,等待市场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