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毋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范、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度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竭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桓公A问于B管仲曰C吾欲使D酒腐于爵E肉腐于F俎G得毋害于H霸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回来,与《论语》“天下归仁焉”中的“归”,意思不同。
B.如,到……去,与成语“度日如年”的“如”,意思不同。
C.趣,催促,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意思不同。
D.除,授官,与《陈情表》“除臣洗马”的“除”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出猎见虎见蛇,认为是不祥之兆,但晏子不以为然,并借机劝谏景公。
B.孔子认为,导致范氏、中行氏灭亡的原因是轻视贤人,亲近小人。
C.唐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政事的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事,这些事都合唐太宗的心意。
D.马周机敏善辩,擅长陈奏,太宗和他短时间不见面,就会想念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2)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治国要知贤、用贤、信贤,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3分)
参考答案
10.C E G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原句为: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毋害于霸乎?”意思是: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砧板上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
11.D【解析】两个“除”都是指授官,意思相同。
12.B【解析】“原因是轻视贤人,亲近小人”错,由原文“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范、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可知,范氏、中行氏灭亡的原因是“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
13.(1)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
(评分参考:“何如”,怎样;“贱”,轻视;“不肖”,没有才能的人。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
(2)唐太宗对他的才能感到很奇怪(惊异于他的才能),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不是我想出来的,是臣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
(评分参考:“怪”,惊异,感到奇怪;“非”,不是;“……也”,判断句。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
14.①唐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②唐太宗认为马周忠诚,亲附自己,决定借助他共同办好政事,这体现出“任而信之”。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山遇见老虎,下河遇见蛇。(齐景公)回去后召见晏子问他:“今日我出去打猎,上山遇见老虎,下河遇见蛇,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祥之兆吧?”晏子说:“国家有三种不祥之兆,您说的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士而不了解,这是第一种不祥之兆;了解又不能任用,这是第二种不祥之兆;任用却又不信任,这是第三种不祥之兆。人们所谓的不祥之兆就是这三种情况。如今您上山遇见老虎,那是(因为到了)老虎居住之地;下河遇见蛇,那是(因为到了)蛇的洞穴。前往老虎居住的地方,前往蛇的洞穴而看见老虎和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材料二: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砧板上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种过分的做法虽然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怎么做会危害霸业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却不能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却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齐桓公说:“好的。”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范氏、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它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范氏、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怨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摆在他面前,范氏、中行氏即使想不遭受灭亡,能办得到吗?”
材料三: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他到京师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讲政事的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二十余件事情,让常何上奏朝廷,事事都很符合太宗心意。唐太宗对他的才能感到很惊奇,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我想出来的,都是臣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职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称赞。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