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R/ABL1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一系或多系骨髓细胞异常增殖的造血干细胞疾病,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MPN的中位诊断年龄为60~72岁,年轻患者(≤40岁)约占8%~12%。尽管年轻人群MPN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其肩负的社会职能、生存预期较老年患者有很大的不同,在生活质量、生存期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治疗需求,亟待关注和重视。国内大样本分析数据显示,中国MPN患者中18~40岁组占比达26.2%;其中PMF患者无论哪个年龄段,芦可替尼均是使用比例最高的治疗手段。
第9期“骨髓纤维化病例专栏”带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玉敏、孙玲教授分享的1例年方25岁的早期PMF青年患者诊治经过,供广大读者临床工作参考。
患者男性,25岁,因“头痛、纳差1年余,加重20余天”于2021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就诊。
患者1年余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5℃,伴头痛、纳差。于当地县医院查血常规:WBC计数26.8.4×109/L,Hb为161 g/L,PLT计数907×109/L。予以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发热症状较前好转,未进一步复查。院外间断头痛、纳差,未进一步治疗。20余天前头痛、纳差较前加重,在外院查血常规显示:WBC 13.58×109/L,Hb 167g/L,PLT 771×109/L。为进一步诊治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住院。
患者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
血常规:WBC计数27.5×109/L,红细胞计数5.18×1012/L,Hb 157 g/L, PLT计数811×109/L,红细胞比容(HCT)0.39。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乳酸脱氢酶(LDH)、肝肾功能、血脂、C反应蛋白、铁蛋白、风湿相关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腹部超声:脾脏厚径43 mm、长径136 mm,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脾静脉内径约6 mm。脾门处可及范围约21 mm×17 mm的类脾样回声。
外周血涂片:中性晚幼粒细胞1%。
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未见原始细胞增多;粒系增生明显,以中晚幼及以下阶段细胞为主;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阶段细胞为主;巨核细胞增生活跃,巨核细胞>200个/片,以颗粒巨核细胞和成熟巨核细胞为主(图1)。
图1. 芦可替尼治疗前骨髓涂片结果。
骨髓流式细胞学:(1)淋巴细胞占11.4%,比例减低。其中CD3+T细胞占65.4%、比例正常,CD4/CD8=1.41、比值正常,其余T系抗原表达大致正常;CD19+B细胞占10.4%,比例正常;CD56+NK细胞占16.4%,比例正常。(2)CD34+CD117+早期髓系细胞占0.1%,比例正常,表型正常。(3)粒细胞占76.4%,比例增高。主要为成熟粒细胞,表型大致正常。(4)单核细胞占4.1%,比例正常。主要为CD14+CD64+成熟单核细胞,表型大致正常。(5)嗜碱粒细胞占0.5%。
骨髓穿刺活检:骨髓组织增生明显活跃,粒红系增生活跃,各阶段粒细胞及幼红细胞可见;巨核细胞大小不一,核浆比例不一致,染色质浓集,成簇分布。Gomori染色:MF-1级。考虑MPN,需鉴别ET与早期PMF,形态学倾向于早期PMF,请结合临床特征。
图2. 芦可替尼治疗前骨髓活检显示MF-1。
二代测序:JAK2 V617F 突变频率为24.17%,未见其他基因突变。BCR/ABL融合基因阴性。
染色体核型:46,XY。
2.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纤维化前/早期(pre-PMF)(IPSS中危-2,MIPSS-70中危)。
预后评估可谓诊断与治疗中间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采用疾病特定的预后评估工具,预测患者危险程度和中位生存时间水平,并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指南[6]推荐的PMF预后评估工具包括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动态国际预后积分系统(DIPSS)或DIPSS-Plus预后积分系统,其中IPSS适合初诊患者,而DIPSS和DIPSS-Plus则适合患者病程中任一时点的预后判定。此例患者采用IPSS评估为中危-2,得分项包括有体质性症状(1分)、WBC计数>25×109/L(1分)。
表1. MIPSS-70评分项
此外,采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TSS,简称MPN-10)评估患者症状负荷也是PMF全程管理的重要内容,用于评价疗效、监测病情变化。本例患者治疗前MPN-10评分为36分(疲劳8分、早饱感4分、腹部不适2分、活动力不佳6分、注意力不集中3分、夜间盗汗4分、皮肤瘙痒3分、骨痛2分、发热2分、体重下降2分)。
由于PMF患者面临一系列临床问题,如贫血、脾肿大、体质性症状、症状性髓外造血等,现今PMF的治疗策略制定主要是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前述临床问题,结合预后分组给予适当处理。此例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不仅包括脾肿大,还有体质性症状。伴有脾肿大的PMF患者一线治疗手段有芦可替尼和羟基脲,各有其适用指征。指南[6]指出,芦可替尼可作为有脾肿大的IPSS/DIPSS/DIPSS-Plus中危-2和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对那些有严重症状性脾肿大(如左上腹疼或由于早饱而影响进食量)的中危-1患者亦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指南的推荐主要是基于COMFORT-1和COMFORT-2这两项大型3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其确证了芦可替尼在缩脾和改善MF相关症状方面的优异疗效,并证实了芦可替尼与传统的MF治疗药物相比,可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OS)[8,9]。此例患者为有脾肿大的IPSS中危-2,显然应选择芦可替尼作为一线治疗。
而关于体质性症状的治疗,指南[6]特别强调:PMF患者的体质性症状可很严重,须视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指征。针对脾肿大的治疗常可部分缓解体质性症状。芦可替尼可显著改善PMF的体质性症状,那些MPN-10评分>44分或难治且严重(单项评分>6分)的皮肤瘙痒、超预期的体重下降(6个月下降>10%)、不能解释的发热等情况时,芦可替尼也可作为一线治疗。可以看到,芦可替尼也是合并严重体质性症状PMF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此例患者存在不能解释的发热,同样符合芦可替尼一线治疗指征,且MPN-10评分已很高(36分),疲劳、活动力不佳已≥6分,对于一名正处于繁忙学业中、即将奔赴大好前程的青年而言,无疑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和学习能力,是非常难以接受的疾病状态,尤为迫切需要有效、安全的治疗。而芦可替尼在临床研究和既往真实世界实践中展现出的缩脾、控制甚至逆转MF、改善症状、延长OS等多方面的显著获益为黑暗中的青年点亮了希望之光。
2021年3月,患者启动了芦可替尼一线治疗。根据起始剂量选择原则,治疗前PLT计数>200×109/L,故采用20 mg每日2次足剂量起始。足量起始至关重要。COMFORT-1研究的分层分析结果表明,患者OS与脾脏缩小程度呈正相关[10]。因此,应尽可能采用最大安全剂量起始,以避免剂量不足造成的疾病进展。
用药期间,患者定期返院复查需要监测的指标,依从性良好。治疗仅1周时,WBC计数已从治疗前的27.5×109/L降至11.34×109/L,症状明显减轻。总体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1年时复查,WBC计数(9.69×109/L)已降至正常范围,PLT计数(364×109/L)接近正常水平,脾脏大小由治疗前的厚径43 mm、长径136 mm缩小至厚径41 mm、长径103 mm,JAK2 V617F突变负荷由治疗前的24.17%降至16.26%,MPN-10评分由治疗前的36分降至17分,一切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治疗2年时,WBC计数、PLT计数、Hb、红细胞计数均正常,脾脏进一步缩至厚径34 mm、肋下未及,JAK2 V617F突变负荷保持稳定,MPN-10评分进一步降至9分。治疗3年时,血象、脾脏体积、JAK2 V617F突变负荷均保持稳定,MPN-10评分进一步降至4分、基本无明显不适;更加令人惊喜的是,患者MF-1已完全缓解,骨髓活检未观察到MF证据(图3),意味着死亡风险将大幅降低。截至本文发稿时,患者仍在继续接受芦可替尼维持治疗,有国家医保的加持,其经济负担亦在家庭可承受范围内。
图3. 芦可替尼治疗后骨髓活检未观察到MF.
此例青年男性患者于2021年2月因低热、乏力、纳差1年余,外院查WBC、PLT计数大幅升高,来院进一步诊治。完善专科检查,提示脾肿大、巨核细胞增生、MF-1、JAK2 V617F突变(+)、BCR/ABL(-)等,综合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纤维化前/早期(pre-PMF)(IPSS中危-2,MIPSS-70中危)。2021年3月足剂量起始芦可替尼治疗,WBC计数快速降低,症状快速缓解;治疗3年时,血象、脾脏大小均恢复并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JAK2 V617F突变负荷由治疗前的24.17%降至17.2%,MPN-10评分由治疗前的36分降至4分,MF完全缓解,生活质量基本恢复正常,有望长期生存、进入慢病化管理。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版权信息
本文由《NEJM医学前沿》编辑部负责翻译、编写或约稿。对于源自NEJM集团旗下英文产品的翻译和编写文章,内容请以英文原版为准。中译全文以及所含图表等,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NEJM集团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nejmqianyan@nejmqianyan.cn。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