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AP 中国中青年肝癌科创学院——菁瑞营(第六期)

学术   2024-11-07 12:56   北京  



秉承共享、开放、合作、共赢

与时俱进 勇攀科研高峰

高质量论文撰写及期刊投稿

CONGRATULATION!

2024年11月2日,CLEAP 中国中青年肝癌科创学院——菁瑞营(第六期)——高质量论文撰写及期刊投稿专题活动在南京成功举办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惠川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连新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刘秀峰教授作为主席出席。另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毕新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拥军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谭广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文涛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许国辉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立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鼓楼医院余德才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应杰儿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赵海涛教授作为导师莅临参加。

同时,《NEJM医学前沿》副主编、NEJM AI责任编辑赵剑飞博士、北京协和医院赵海涛教授,以及Elsevier 大中华区首席医学官姚怡心博士作为讲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金仁安博士、东部战区总医院成远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徐达副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张伟副主任作为主持,和与会的近40名中青年专家嘉宾分享及探讨高质量论文撰写与期刊投稿的策略与技巧。


传承与创新,助力肝胆科研未来


在此次中国中青年科创学院菁瑞营的开幕致辞中,孙惠川教授首先回顾了上期“全领域基础医学研究公益项目”(菁瑞科创基金)的评选成果,他指出优秀学员的表现为大家树立了标杆,希望所有学员继续努力,以饱满的状态争取在下一轮评选中脱颖而出。同时,孙教授强调,本次活动很可能是今年菁瑞营的收官之作,他期望这一机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知识、启发与成长。

刘连新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传统临床科研培养模式的反思,并高度评价了菁瑞营在推动临床科学研究上的独特作用。他指出,过去我们传统的培养模式往往缺乏深度的临床科研训练,而国际上许多高校已开设临床科研相关专业的硕士课程,菁瑞营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积极响应与有益补充。刘教授期望菁瑞营能在孙惠川教授的引领和企业支持下,助力更多中国优秀才俊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为临床研究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从而推动治疗方法的革新。

刘秀峰教授回顾了自己早年在秦叔逵院长的指导下踏上科研道路的历程,从学习临床研究设计到撰写论文,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却也收获颇丰。他感慨道,如今在孙教授的引领下,科研进程显著加速,当前的目标是推动高质量论文的撰写与投稿。他将菁瑞营比作“黄埔军校”,认为这是中国临床研究的科班摇篮,六期的系统训练为学员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环节的主持人金仁安博士代表大会感谢本次活动的全体导师,并邀请首次参会的三位导师许国辉教授余德才教授以及应杰儿教授发表寄语。


许国辉教授表示尽管首次参加活动,仍会尽全力为学员们提供支持。余德才教授则结合自身经历,强调了“传帮带”在青年医生成长中的关键作用,并表示将尽心做好教学工作,期待与年轻医生共同成长。而应杰儿教授回顾了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感到在菁瑞营这个平台上,学员们定能收获颇丰,实现学有所成。三位教授的到来为活动注入了新的能量,为青年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双环节促进学术创新与精进



本次菁瑞营活动延续了备受欢迎的“热力前沿”和“百炼成钢”两大环节的设计。


首先在“热力前沿”环节中,NEJM AI责任编辑赵剑飞博士带来了一场充满创意的跨学科知识分享,内容涵盖了人工智能在医学前沿的应用,为临床医生在新领域中开创性地尝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灵感。该环节鼓励学员们大胆设想、勇于跨界,不断拓宽专业边界。


接下来的“百炼成钢”环节则更为实用,由北京协和医院赵海涛教授与Elsevier大中华区首席医学官姚怡心博士担任讲师,重点讲解了如何在科学论文写作中开展有效的团队协作、回应审稿人意见,以及设计投稿的策略思路。这个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年轻学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帮助他们提升科研成果的展示与发表能力。


AI创前沿,实操践精研



在“热力前沿”环节,赵剑飞博士以《NEJM AI: Bridging Current Innovations and Future Applications》为题,为学员们带来了关于人工智能在临床研究中应用的独特视角。


他强调,临床医生在参与AI研究时,需始终以临床需求为核心,利用AI解决实际的痛点,切实提升工作效率与患者获益。

而作为NEJM AI 杂志的编辑,他了解到,目前杂志偏好具有创新性和实际影响力的研究内容,特别是能够推动医疗领域应用发展的研究类型。比如,杂志关注严谨的临床级AI评估,确保AI技术在医疗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共享的社区基准和数据集有助于建立通用的AI标准,提升技术的可比性。随着推动新临床应用的技术进步,具有潜力的新兴技术更易获得青睐。杂志还重视对算法偏差的创新评估,确保公平性和伦理性。对新兴问题的深思熟虑观点则帮助引领行业趋势。上述内容均是 NEJM AI 在创刊至今持续关注的领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金仁安博士、河北省人民医院魏宇森医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锦滨医生参与了这个环节的讨论。


陈锦滨医生率先发言,他提出,人工智能虽然在筛查和检测中能够发现一些早期症状或小病灶,但过高的敏感性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干预和医疗资源的浪费。AI诊断需要合理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平衡,才能避免引发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问题。

金仁安博士则进一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诊断中的衡量标准。他认为,仅凭诊断准确性推动AI在临床的应用还不够,患者的临床结局才应是AI成功的关键指标,这和现代医药行业一般用于判断药物、器械疗效的有效性上的原则是一致的。而由于现时的AI诊断工具往往无法评估其对患者带来的真正获益,因此,医生可以利用AI诊断工具提升其效能,但在诊疗决策中仍应注重人性化关怀和医生的专业判断。

魏宇森医生的讨论聚焦在关注了人工智能诊断工具的临床评估模式。他指出,AI诊断工具的开发需要像新药临床试验一样,进行严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以确保其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安全可靠。AI作为医疗辅助工具的推广必须符合伦理、法律规范,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和质量控制,确保其诊断一致性和普适性。他呼吁加强对AI数据质量和算法的监督,确保其适用性和安全性。
在本次菁瑞营关于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讨论中,四位导师分别发表了深刻的见解。

四川省肿瘤医院许国辉教授强调了AI在筛查方面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影像科医生,他认可AI在降低影像漏诊方面的潜力。然而,他也提醒,AI的敏感性必须慎重管理,以避免筛查出不必要的病灶,从而导致医生的额外负担。浙江省肿瘤医院应杰儿教授也表示认可AI在早期筛查,如肺结节诊断上起到显著的参考作用。她相信,AI技术未来在基层医院的覆盖度和影响将逐步扩大,带来更广泛的技术更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王文涛教授指出,AI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AI应在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应用,作为诊断的辅助工具,而非独立作出决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毕新宇教授则认为,AI的定位应是辅助医生决策,而医学的温度和人文关怀不可或缺,最终诊疗决定需由医生作出。


四位导师的观点丰富了学员们对AI在医学应用的理解,强调了技术进步与人性化医疗之间的平衡。


从审稿视角优化设计



北京协和医院的赵海涛教授围绕“从审稿意见回看研究设计”这一主题进行分享。他指出,研究设计是科学研究的基石,而审稿意见则是提升研究质量的宝贵资源,帮助研究者发现不足并优化设计。赵教授强调了正确理解审稿意见的价值,通过分析意见中的建议,可以改进研究设计,常常有提升投稿结局的情况。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少见的情况,审稿意见可能存在主观性或不同的角度,需理性对待,找到平衡。

在讨论审稿过程中,赵教授列举了几类常见问题:例如研究问题不明确、研究方法与目标不匹配,以及样本代表性不足等。特别是对于回顾性队列研究,他指出可以通过现有数据和疗效反推统计学的检验力(power值),如果结果超过0.8,说明样本量足够。伦理方面的问题常常容易让人忽略,特别是涉及人类遗传资源或动物实验的伦理规范,需高度重视以保证研究合规。

最后,赵教授结合了免疫时代的胆道肿瘤转化手术策略,以及肠道菌群对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展望两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在研究设计上融入审稿人的意见,通过认真回应审稿人意见,可以使得研究最终有更好的投稿结局,也从侧面说明了审稿人意见对最终发表论文的重要性。


亚洲地区医学论文的成功之道



Elsevier大中华区首席医学官姚怡心博士从科学出版的文化背景入手,深入探讨了提升高质量医学论文写作和投稿成功率的策略。

姚博士通过一张Nature的图表分析了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在科研论文发表中的接受率差异,指出语言文化的障碍常导致非西方学者的文章在初期投稿时被拒。她以日本为例,说明通过深入理解西方学术文化并调整写作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论文接受率。

在具体写作方面,姚博士建议论文结构应遵循清晰的逻辑,尤其是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她提到,许多工科背景的学生在医学论文写作中,常忽略数据来源、模型验证等关键细节,使论文显得不完整。

而对于年资较浅的研究者,比如硕博学生,应从自己最熟悉的研究细节入手,先写方法和结果部分,逐步整理出论文的整体结构,再通过前言和讨论清晰呈现研究的独特性和价值。此外,她指出,AI工具虽在写作上提供了便利,但需避免碎片化写作和引用不准确的问题,这些错误会在审稿时给评审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


选刊策略:编辑标准与研究匹配度



在本次活动的百炼成钢环节,由姚怡心博士进行简单的选刊思路分享作为引导,并由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郑和健副主任医生和贵州省人民医院朱立夫医生进行了两个案例投稿策略的分享讨论。

姚怡心博士的引导发言中,围绕期刊选择策略提供了实用的见解,特别是在理解编辑决策和研究匹配度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姚博士指出,期刊编辑的职责是跟随指南制定者,以确保所发表的研究具有足够的证据级别,最终能影响指南的更新。因此,研究者在投稿前应充分了解各期刊对证据级别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刊物,从而提高文章的接受概率。

另外,很多研究者误解编辑经常对样本量进行挑剔,实际上,编辑在审核时更看重统计学效能(power)而非简单的样本量,并重视试验的临床注册合规性。她建议,在选择期刊时,应根据研究设计的证据级别匹配合适的期刊层次。姚博士的分享帮助学员们理解了如何有效选刊,以最大化研究的发表潜力。

姚怡心博士一个晚期肝细胞肝癌二期临床研究为例,强调了研究应在设计阶段纳入了可靠的参考标准和重要的前期研究,形成了一个严谨的逻辑闭环。姚博士的分析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清晰的选刊思路:在期刊选择上,需确保研究设计符合期刊的证据级别要求和终点设定,以提高论文的接受概率。

在讨论环节中,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的郑和健副主任医师在TRIPLET研究的分享中,详细解读了《Camrelizumab (PD-1抑制剂)联合阿帕替尼 (VEGFR-2抑制剂)及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肝癌》这篇二期临床研究的选刊思路和设计亮点。郑医生指出,该研究定位于探索性,聚焦于中国晚期肝癌患者的独特人群特征,如高HPV感染率和年轻患者的比例,这一定位有效解释了样本量较小的问题。研究在治疗节点的设计上格外讲究,通过第8天和第25天的靶向药物给药,优化了肿瘤细胞抗原的释放效果并保护了正常肝组织。

徐立教授在点评中强调,研究设计应注重贴近指南,尤其是双药或标准治疗方案的联合,能提升文章的发表层级。而研究注册中每一个数据和细节都需谨慎,特别是观察期和终点设置,细节的疏忽可能影响期刊编辑的评价。此外,徐教授提醒研究者应严格遵循诚信标准,不应随意填报前瞻性或回顾性数据,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发表成功率。

贵州省人民医院的朱立夫医生尝试就《mFOLFOX7方案全身化疗联合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和阿帕替尼治疗肝细胞癌合并Vp4型门静脉癌栓的疗效》进行选刊思路的分析。朱医生指出,该研究创新地采用了mFOLFOX7全身化疗联合免疫疗法和靶向药物,对肝癌复杂病例(如合并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采用了回顾性分析方法,以有限样本展示了初步疗效,为未来的前瞻性试验奠定了基础。方案的合理性是研究成功的关键,这种三药联合不仅增强了患者的耐受性,同时也在治疗效果上优于传统单药或双药疗法,因此,该研究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适合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尤其对于西部地区资源有限的医院具有参考价值。在选刊策略上,他建议将研究的创新性与疗效数据作为重点,以提高文章的科学性和临床指导意义,同时充分利用关键词和主题性文献检索以拓宽研究的引用和讨论范围。


总结



姚怡心博士对上述两篇案例表示了肯定,指出尽管发表期刊和影响因子有差异,这些研究为消化道疾病的诊疗带来了宝贵的新证据,亦揭示了研究设计与选刊策略的关键点。她期待在2025年看到更多研究者的论文能够顺利发表在顶级期刊上,为临床科研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余德才教授谈到自己既往在国外接受的专业临床研究训练及学位经历,他深刻体会到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设计在推动研究进入顶级期刊上的关键作用。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又在所有研究中尤其独特的重要性,因此,他鼓励研究者在临床研究的落实上坚持。

谭广教授在会议总结中则重点诫勉大家,临床研究要始终以专业水准作为工作基石,涵盖设计、写作、伦理等多个方面,力求赢得同行审稿人的尊重。即便未被期刊录用,审稿意见也是宝贵的改进资源。通过今天活动,大家对精准选刊的重要性有重新认识,因此建议大家根据文章实际水准选择适合的期刊,避免因期刊与内容不匹配而影响审稿效果。另外,在AI时代,量化与诚信是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关键因素,AI在科研中的应用应结合实际需求,利用其辅助功能提升研究效率,但不能代替临床医生的核心判断。


2024年菁瑞营临近尾声,本年度从科研选题、方案设计、研究管理、撰写投稿全方位深度分享,助力青年研究者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建立研究圈层,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展望2025年,菁瑞营将继续致力于高水平临床研究的推动,与青年研究者共同成长。借助AI赋能科研,助力更多优质成果改变临床实践、入选顶级期刊。

NEJM医学前沿
《NEJM医学前沿》由《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与嘉会医学研究和教育集团(J-Med)联手打造,通过精品内容、线下培训、在线课程和学术会议等方式,助力中国医生,提升中国临床科研水平。NEJM内容由NEJM集团独家授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