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是一种幻想

文摘   2024-10-31 23:03   内蒙古  


当人们都在对父母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时,指责谩骂都是一边倒。孩子有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是时候说相反的话了。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这才是解决方案。把视角转到当事人身上,问题才能解决。有一句话暗含了这种视角。羊毛出在羊身上。这话的意思是别人给你的,实际上是你自己的。我们可以从这句话的反面切入。你受到的伤害也是你造成的。这话当然不好理解。尤其是在别人伤害你的情况下。对别人有敌意是在为自己开脱。他人是你的挡箭牌。这就是来自大他者的保证。你当然不觉得自己不理解这句话。那是因为只有在关键时刻你才能看到你究竟有没有理解。但这时候已经晚了。关键时刻将决定事情的成败。对于他人,我们仅承担有限责任。对方如果屡教不改,那与我们就没有任何关系了。因为说到底,我们并不能改变他人。能改变他的,只有自己。对于伤害你的人也一样,你让对方认错也是一件多余的事情。而且如果不是具体的人,而是群体,或者是制度的时候,你连伤害你的人都找不到。所以最终的结论将是危险的:你受的伤都是你的错。这很容易将伤害演变为一种自我惩罚。因此这话只在事后成立。在伤害还没发生前是不成立的。亲情关系就是一种债务关系。你欠父母的,永远无法偿还。父母会把他们自己的问题传递给你,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做分析是一种责任。你不解决自己的问题,你的问题就会在关系中显现出来,结果就是害人害己。这已经是作恶了。享乐就是恶的。人的本质更接近于恶。但解决恶不是放弃恶。你也放弃不了。解决恶得更加恶。原本你的恶是朝向别人的。更加恶意味着恶得朝向自己。因为说实话,问题不在关系中也能显现。但问题是你处理不了。大部分人都处理不了。因此需要通过做分析来解决。你真的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吗?你当然知道。但你面对不了。为什么面对不了?因为你还远远不够邪恶。对别人邪恶不算什么本事,对自己邪恶才是本事。对自己邪恶不等于惩罚自己。那些惩罚自己的人还不够邪恶。因为惩罚总是一种逃避。因为不需要惩罚自己。需要的是承担后果。弗洛伊德在《文明中的不满》中说,冲动没有被满足,就会产生负罪感。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因为当冲动被满足以后,负罪感才会真正出现。没有被满足,只会更加渴望满足。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弗洛伊德并没有错。因为没有被满足也是一种满足。当这种没有被满足被满足以后,负罪感就出现了。负罪感也是一种享乐。你不应该有负罪感。因为你有罪。负罪感是一种逃避。产生负罪感的满足不是真正的满足。因为满足是不可能的。



回到精神分析
回到自己,但什么才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