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可归就是家

文摘   2024-11-09 22:26   内蒙古  


但分离不是必须的。为了分离而分离是有问题的。仅仅因为和父母的关系相处不来就离开,难道不是一种逃避吗?你并不能避开所有糟糕的关系。离开这些麻烦的人,寻找那种没有麻烦的人,这只能是一种奢望。像人们经常会说的,我遇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我遇到的人都很糟糕。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人们总是倾向于和比自己厉害的人交往。总是想融入更好的圈子。但佛教已经说了,真正的修行不是剃度出家。而是在生活中修炼。这并不意味着不离开。但不能仅仅因为离开是一个要求而离开。为了修行而修行永远也无法修行。修行是一种态度。但分离不是态度。分离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直接完成不可行。为了完成而完成也不行。分离只能作为第二目标出现。实际上,只要你想干一件事情,那它就得成为第二目标。那第一目标留给谁?谁都不留。空出来。越是在情况紧急的时候,越要保持冷静。如何做到这一点?放空自己。第一目标消失以后,思考的空间就出现了。因此,受害者需要找到第三个人。除了施暴者和受害者之外,还有第三个人。那就是受害者自己。因为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身份是当事人赋予的。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庄子的无用之用。但不是庄子的本义。庄子的无用之用指的是,因为无用,所以它没有派上用场,因此得以保存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它的反面。庄子的无用之用是在为消极辩护。但无用之用也可以是积极的。简单来说就是,从有用中看到无用。从无用中看到有用。积极的事物蕴含着消极,消极的事物蕴含着积极。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并没有。如果只停留在这儿,那就是马克思批评的只解释世界而不改变世界。很多人不都在说这种不痛不痒的话吗?反正事不关己。因此,没有人关心你。而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你又读不懂他们说的话。享乐是顽固的。你注定和某些人合不来。因为双方谁都不愿意做出让步。在这种情况下,分离就是必须的了。分离最终就是享乐的分离。因此,分离总是一种失去。我们都知道,享乐是很难放弃的。因此分离也很难。大他者的欲望可以作为你的享乐。但这种享乐是被动的。因此会出现做了又后悔的局面。问题想不清楚是因为有享乐。克服享乐只能通过爱。爱是对享乐的替换。这是精神分析中的等价交换。有意思的是,马克思也谈到了从享乐到欲望的转变。也就是从权力到权利。社会的本质就是权力。一部分人主宰另一部分人。而所谓的权利就是给这种主宰披上合法的外衣。因此非法的享乐需要变成合法的欲望。最终所有人都得被支配。精神也服从权力法则。这是人的命运。这时候还能改变命运吗?不理解就是不接受。问这种问题的人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但接受已经是改变了。你还想怎样?



回到精神分析
回到自己,但什么才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