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友 樊叔岷:拜谒唐河县的都堂墓

民生   文化   2024-12-24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拜谒唐河县的都堂墓




作者 | 陈国友 樊叔岷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明朝末年,唐县出了个总督大官(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五年九月戊申1632年任蓟辽总督),此人名叫曹文衡,百姓们都管他叫曹都堂。
沿唐河二桥西行,过了河便是唐河有名的西大岗,据县志记载这里过去叫“凤凰山,位于老县衙西南八里,明洪武初土人时闻仙乐音,后京师观象台望其地有王气,遂掘其龙脉。”可见西大岗过去就被人为的截断过。
顺路再西行至岗顶,就到了立有中流砥柱的十字路口,在其东北方向岗顶上有一个村庄叫“老鸹窝”。
从村子向北走去,有一条乱坟岗,曹都堂的坟茔就坐落在岗的尽头,村上的居民都叫它“凤凰头”!老百姓们说西大岗是“凤凰地”,曹家坟就坐落在“凤凰头”上。

站在岗头举目望去,四周都有了现代建筑,就连都堂墓的脚下也早被当年的炮兵驻军建了一座圆墩型的水塔,左右两侧的山坳里则是炮团团部当年的营房,虽历经风雨,还保持着旧时的模样,仿佛还在护卫着都堂大人的坟茔。

据乾隆《唐县志》中内阁学士、礼部侍郎邓州人彭始博撰写的《明少司马曹薇垣先生传》和唐河贡生、县志编修曲耀辰的《少司马曹公墓志铭》记载:曹文衡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农历乙酉年(公元1585年),字镜玉,号薇垣,唐之龙潭人(今唐河县龙潭镇曹庄村人),祖籍金陵,为明初江南移民。
其祖父曹伦,为人谦和,教子有方,邻里都敬重他;其父曹三俊,很年轻就出任灵寿知县。巧的是笔者的先祖也是明初移民,南京上元人士,并且七代祖陈于佇生于1571年卒于1644年,也是明末的知县,大致和曹文衡一个时代,可能是出于好奇,总想弄清有关曹文衡的来龙去脉。

曹少年时代就失去了祖父、祖母和父亲,其母常氏含辛菇苦把他抚养成人,并延请名师,在瓦灯寒窗之下陪其读书,盼其成为国家栋梁。所以当其母逝世时,曹身穿孝服打着赤脚送殡,脚被刺破鲜血直流也全然不顾。
曹在《哭母文》中写道:“……母誓九死,保儿一生,母咽万苦,儿博一鸣……”对慈母的恩情溢于言表。

曹文衡亦不负众望,“稍长,慨然以天下为任,不屑经生家言。弱冠,补博士弟子员,每试必首诸生。”当时县令黄茂(四川富顺人)非常器重他,在文衡父亲去世时,“出俸鬻河西地一区,以葬司马公。”
即县令自己出资在唐河西岸给曹文衡的父亲买块墓地。“卜既协,谓公曰:欲上乎?欲下乎?上发速,恐叵测,下则迟而久,终无风波惊。”
县令对曹文衡说:“我给你父亲选了一块吉地,你是想让你父亲葬在岗头的上方哪,还是葬在岗头的下方?埋上方发达迅速,但是容易发生意外之事,埋在下方发达较迟但能持久,自始至终没有风波。”
公慨然曰:“大丈夫遭遇明主,虽刀锯鼎镬亦所不惜,又何论祸福乎?遂定于上。”文衡回答说:“大丈夫遇到明君,即使刀砍斧劈,鼎镬水煮也在所不惜,又何必论福祸呢?”于是就把父亲曹三俊葬在了凤凰山岗头之上。
明朝南京少詹事(少詹事,官名。掌皇后、太子家事,唐之后总东宫内外庶务)姚希孟在《曹氏先茔神道碑铭》中写到:“尔乡步武维钧阳(钧阳宫即上古时大禹在靡山建邑时的濯龙城遗迹,后称濯龙宫,在今禹州城南的钧阳宫村),三公爰出牛眠岗”,赞叹曹氏坟茔是可出文武大臣、类似于卧牛地的风水宝地。

《先生传略》描写到:曹文衡“仪容魁伟,长七尺有咫,丰颊广额,美髭髯,两目炯若晨星。”他是万历乙卯科(1615年)考中举人,万历丙辰科(1616年)考中进士。历任大理寺评事、东昌知府、兖州知府、东兖兵备副使、山东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江南巡扶、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等官职,县志中多篇文章都记述了曹文衡的事迹。

曹在任东昌知府时,正值白莲教起义,当地的很多官员都主张兵剿,曹说:“此岂反者耶?不过良百姓为饥寒迫耳!”遂力主安抚的方针,他派得力助手左良玉将负隅顽抗的首领孔玉德擒杀之后,仅带一名老吏,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义军驻地,向众人申明大义,劝其解散回家,并向大家保证不予追究,义军们被曹的真诚所感,数万人纷纷放下武器,含泪跪拜,自觉遣散,自此后东昌便安定下来了。
在兖州他仍以东昌之法,兖州遂安,于是朝廷擢升任曹为东兖兵备副使。曹遂上奏章,请求皇上拨国库银十万两,赈济东兖饥民。按照大明吏律规定,道级以下的地方官员是没有资格直接上奏章的,然而因曹政绩卓著,皇上破例准奏,这在明代十分罕见。

曹在任江南巡抚的第二年(1629)年,江南一些府、县连续发生严重的水、旱灾荒。曹一方面加强社会治安、打击不法奸商、严惩鱼肉百姓的官吏;另一方面竭尽全力救灾、开仓赈济饥民,同时还上了一道奏章《条请蠲灾疏》,再三请求皇上对灾区百姓的赋税,分别予以减、缓、免;对每年额外加派在江南百姓身上的四十余万两饷银,永久取消。
曹在奏章中写道:“……目击灾伤,心切痛裂……今灾伤处所,田庐荡扫,妻子仳离,已尽之肉之堪重剜,无髓之骨何能再敲?!缓一时之追逼,即缓一时之死亡。予一分之宽仁,即予一分之生路……”情词恳切,感人肺腑,皇上准奏。遂使受灾百姓在大灾之年得以安养生息。

大明政权初建时,倭寇就开始危害东南沿海地区,嘉靖中期,倭寇更加猖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分别率领训练有素的戚家军和俞家军,经过三年浴血奋战,将绝大多数的倭寇予以歼灭,但逃亡到远海岛屿上的余孽,继续危害沿海部分地区达60年之久。

针对倭寇余孽和陆地匪患两害并存的混乱局面,曹能审时度势,给皇上写了《扶吴疏草》的奏章,然后他先坐镇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城),把数县中的土匪清剿干净,以除后患。
崇祯三年(1630年)冬,曹冒着霜雪,亲自领兵,“旌旗猎猎、骊驷骎骎”。还不畏惊涛骇浪,远渡重洋,直捣倭寇巢穴,将寇首天皇、大王(倭寇头目的绰号)、等一一戮杀,使持续了二百多年的倭患得以彻底铲除。

当曹带兵凯旋时,崇明百姓们欢呼雀跃,夹道迎接,一致赞叹说:“二百年来仅见此牙纛(古代军队中的大旗)按部之迹,公真可谓知兵矣哉。”
将士们给曹修建祠堂,竖立《大中丞曹公生祠碑》,请著名书画家、南京礼部尚书的董其昌,撰文画像,将曹当神敬之。董其昌在碑文中写道:“……公所居唐、邓间,即忠武侯(即诸葛亮)把膝南阳故处……公之治吴,与武侯治蜀,恩威无异。此方将士尸而祝之,社而稷之者,又宁有异也?!……”董将曹文衡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可见评价之高。

在明立国后的二百六十余年中,文官能建武功者,曹当首屈一者。故于崇祯四年(1631年)升任曹为兵部右侍郎。任命刚下达,皇上又派太监特召曹速入京都,并赐座询问应对关外清军方略,曹答十策,受到皇上称赞,赐曹白金二十两和鞍马及绸缎衣料等。

时值清军围困遵化,战事吃紧,而蓟辽总督一职又空缺,吏部推荐数个人选,皇上俱不准,特命太监于崇祯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晚上二更天,将手敕(皇帝亲笔写的诏书)送至曹家中,任命曹为蓟辽总督。
并授尚方宝剑,行京外天子之权。当时曹已寝,起床接诏后,即刻星夜离京赴任。皇帝下旨,鸣炮为曹送行。皇上用任命宰相那样的庄严的仪式对曹委以重任,在明史中实乃少见。

曹一到任,便饮血誓师,犒赏将士,整饬军纪。当时有一道级运粮官,自恃官场有人庇护,多次运粮误期,曹下令将其处斩。行刑时,运粮官大声呼喊:“我有书”,并拿出了相国某某(此相国是明末的高级官员,而不是宰相。
因洪武帝废除宰相后,其子孙沿袭祖制,朝廷中一直没有设宰相)和与曹同榜举人某某的讲情书信,曹看后把书信扔到地上说:“我以国家安危为重,决不能徇私枉法。”遂将其斩首。

于是,全军上下,人人震惊,个个奋勇。曹更是身先士卒,披坚执锐,冒着矢石,亲自擂鼓,指挥战斗。白天拼死防守,夜晚进行偷袭,与清军在遵化城血战了几进几出,终获全胜。

在作战过程中,凡险要之处,曹必身到、足到、口到,一丝不苟亲临督导。并把判断出的敌方军事动向,密报皇上,让其它城池的明军及早防御,致使清军无隙可乘,罢兵而退,东北边境得以稍安。

曹为官期间清廉廉洁,刚正不阿,爱国爱民,从不为我,堪称近古时期名副其实的官吏楷模。史载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在朝专权,杨涟、左光斗等很多大臣得罪魏而横遭惨祸,曹对魏非常痛恨。
曹任东兖兵备副使时,各省追随魏的死党都在忙着筹款为魏建祠,歌公颂德。他们让曹捐款时,曹分文不捐;祠堂兴工上梁时,官吏们都去庆贺,惟曹不去;当魏的檀香木雕像站立在船头上出京向南方巡游时,巡抚、巡按、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州、知县等大小官员,皆依次摆香案跪拜,惟曹不拜。
曹下属的一名老吏,跪在地上哭着劝曹说:“大人这样做,是要招来大祸的,还是随大溜吧!”曹将他搀扶起来,笑着给他说:“你对我的爱护我很感激,可是,我从开始做官,就已经把身家性命交给皇上了,我只能跪拜皇上,纵然掉脑袋,也决不去跪拜一个太监。”
说罢,进入公署内对夫人吕氏诀别说:“你多保重,把孩子们照看好,魏随时就会让锦衣卫来谋害我,我誓死保持自己洁净的身躯。”谁知到后来崇祯皇帝登基,魏忠贤畏罪自杀,为魏筹款建祠的官员皆被诛之,惟曹不附权贵,受到皇上表彰,并赐御宴,以示殊荣。皇上还特别指示吏部说:“曹是忠臣,此忠臣当大任之。”遂升曹为陕西按察使。
然而山东父老挽留曹不让离去,经皇上应允,改任曹为山东按察使。刚上任一个月,又升任曹为江西布政使。当皇上得知江南巡抚一职空缺时,便又指使吏部说:“非曹不可”。
于是,曹的江西布政使未到任,遂于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二十日就任了江南巡抚之职,并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曹一年内连升了三次官,明史中亦无他例。

曹任蓟辽总督时,皇上派太监邓希诏当监军,前任总督对监军出城迎接,设宴款待,而曹不效仿。
当曹的下属们劝其照老规矩办时,曹面带怒色说:“在魏忠贤那样专横的太监面前我就不屈服,我岂能惧怕他个邓希诏吗?”由此邓对曹产生怨恨。进而双方相互弹劾、指控对方。曹参邓犯有“五罪”、“九奸”、“十六怒”,甚感出恶气,而邓越发恼恨。
因二人一个是皇上的内待亲信,一个是皇上器重的大臣,故皇上态度含糊,不予明断。于是,曹便赌气请求辞官回乡养老,经多次请求后,皇上无奈,只好许可。
曹遂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月辞官还乡,离任时,除把军饷如数交给继任总督傅宗龙之外,还将自己的傣禄全部捐给了边关将士。

曹回故乡后,居住在城关大槐树口的东南边,其后花园有一眼吃水井,被人们称之谓“曹井”。当时,地方上匪患严重,有股匪徒攻破了某乡寨,烧杀抢劫。唐县知县因收受匪之贿赂,既不剿匪救民,又不上报匪情,曹因指责知县的渎职行为而与其发生矛盾。

曾经给运粮官讲情的相国某和提升到通政司任通政使之职的那位同榜举人,因仇恨曹当年没给他们面子,便乘机对曹进行报复。他们唆使知县反咬一口,诬陷曹与匪有染。曹与知县俱向朝廷控告对方,那位通政使只转吴知县的控告,而将曹的控告悉以扣压。知县有咎却逃避治罪,而曹无辜竟受到诽谤,曹极其愤慨。
当时曹已听到关于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即将席卷全国;同时也看到明王朝的黑暗腐败,联想到明室将要走向灭亡,于是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四月十一日吞金自尽,一代廉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卒年五十二岁。
也有民间传说更是神乎其神,说是曹家的坟地正对着河对岸的双凤山(竹林寺的位置),那里的有人认为被曹家坟蹬着不利,于是就请高人指点在对应曹家坟的地方偷偷埋下了一个黑脸关公,据风水先生说红脸关公是代表的公平正义,忠义当头,为人消灾祈福、升官发财;而黑脸关公是草莽英雄,受人香火,草菅人命。所以曹家被人破坏风水后,曹督堂很快丢官返乡,含冤而死,曹家迅速败落......总之曹督堂的确是命运多舛的!

《少司马曹公墓志铭》记载,曹卒之后,夫人吕氏(封淑人)相继卒殁。曹有子七人,均已“凤”字作为字派,盖因曹家祖坟是所谓的“凤凰宝地”,取吉祥之意。即长子凤祯,崇祯癸酉科(1633年)举人,曾随父在蓟辽参与军事,其谋略无不奇中。
回唐后从不自夸,深受邑里敬重。当李自成起义军转战到唐县境内时,他曾向宁南侯左良玉献策,未被采纳。义军攻占县城后被捕,因拒绝投降而被杀害。著有《霞园诗集》行世。次子凤翀、三子凤惠、四子凤图,均系清代庠生。
五子避家难改姓鲁,为弘光(南明福王的称号)时将军,在抗击清军时阵亡,六子凤玺,顺治庚子科(1660年)举人。公元1673年考授知县,改任许州学政,赠文林郎。七子凤鸣,从事学习儒家经典。

曹有孙辈十六人,仅凤玺就有七子,具有清代庠生。凤玺次子世璞,天资颖异,读书一览成诵。康熙癸酉科(1693年)考中举人,康熙甲戌科(1694年)考中进士,任黄梅知县。公元1702年任科举校阅试卷房官,很多品学兼优的入仕者均是由他选拔的。曹世璞的名字至今还在山西皇城相府陈廷敬的“点瀚房”榜文中陈列。

纵观曹文衡的一生,是古代知识分子恪守儒家传统,积极入世,兼善天下的一生。他少之时发奋苦读,及其第也,匡扶天下。他平内乱,荡倭寇,抵御外侮;他安黎民,守边疆,确保了大明江上的稳固。从其著述《汉书评》、《小史论》、《抚吴疏草》等书中,可以看到他具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仕大夫情怀。
曲耀辰在编撰乾隆唐县志中评价“公有韩范之望(韩应琦、范仲淹),独存傲骨,曾无媚容,热肠怜才,冷面疾恶”。清代纂修明史时,在天启和崇祯年间的《名臣录》中,南阳郡惟曹一人。明清之际,因曹有功勋,皇上按“三世等荫制度”累赠其祖父、父亲为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御史。

吴阿衡之父吴弘道之墓志铭,东兖兵备副使曹文衡书丹。

所以在清代时唐县城关内大十字街,立有都御史曹文衡、赠都御史曹伦、赠都御史曹三俊的祖孙父子中丞坊(俗称大牌坊);在东门大街立有曹文衡的布政坊;在所署西立有曹三俊妻常氏的贞节坊;在大街立有曹凤祯的举人木坊等,对曹门予以旌表,曹氏一门曾显赫一时。曹家自明至清,四世居官,都是靠奋发读书步入仕途的,这种自强自立的优良传统,至今仍是很可贵的。

站在都堂墓前,向其脚蹬方向的唐河对岸望去,对应的正是过去的“双凤山”——竹林寺——现在是唐河县第一高中的位置,那里曾有涂总兵的墓地。
在清朝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福建漳霞人涂孝臣因率部屯兵于唐南闽营,其后升任两广督标副将(即协镇)、云南曲靖罗平援剿右路总镇,并死于任上,其子陈明扶柩归唐,葬涂总兵及正室余夫人于竹林寺。
传说雍正年间,南阳府官为献好邀功,言称唐县有龙、凤、虎三座宝地,凤地已被曹督堂所居,虎地又被涂总兵占有,若是龙地在被人占居,真龙出世,天下必乱,更有术士牵强附会,禀告朝廷:夜观天象,南方有王气之气升腾,对我大清将不利。皇上遂下密旨,派京官来南阳府到唐河查实。
来人一看,只见在唐地河东河西,皆有连绵起伏的大岗,且两两条岗上皆有一座高大的墓塚雄踞岗首,目前左右高岗并峙,脚下沘水环绕,对岸横岭成峰。树木掩映,竹林葱茏,京官术士看后深信唐县有王气之象。
遂拟定方案:在龙地建寺庙、凤地建仙音楼,虎地建镇虎塔(又称追虎鞭),于是在唐县府衙西北便有了竹林寺,从此唐河又添了景观,但是却把县治周围的丘陵挖得一塌糊涂。
《乾隆唐县志》中关于山川的记载中就有:“后京师观象台望之有王气之象,遂掘断其脉”,足见在私家王朝时代,这种事情司空见惯。

前后两朝两位武将,一个是江南巡抚、蓟辽总督,一个是屯田大将云南总兵,都是从外省迁入而落户唐州,都是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为各自所处朝代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建功立业。他们都看准了与凤有关的风水宝地,都看中了清澈悠悠的唐河水,把那里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然而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涂总兵坟墓安在哉?
据说涂总兵的后人在1953年就把涂总兵和余夫人移葬于闽营其副室陈太君的墓地。然而曹都堂的坟墓在1958年大炼钢铁中扒掉之后,现存的高塚还是昔日的模样吗?据说当年住在都堂墓脚下的炮团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现存炮团的营房已改作它用,不过团部的大门上还留有济南军区的标志。
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想起唐朝诗人的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历代衣冠成古丘。”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仿佛在耳边回响……
古人说:“死而死则鬼之,死而生则神之。”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曹都堂虽然逝世三百七十六年了,但他的事迹与风范将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作者简介


陈国友,河南省唐河县人,1982年参加工作,先后教过书,从政数十年,曾担任副镇长、副书记、局长、党委书记、党政部门负责人。2015年转岗后先后在昆山台湾致公党沃华资本集团任总裁办主任、中和农信唐河分支机构主任、燃气公司副总经理,企业人事行政中心主任。现居深圳。


樊书岷,男,生于1944年9月。唐河县上屯镇北冯庄村人。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在《唐州风》季刋发表文章20余篇;《漫话唐河》一书中有8篇入选。



往期精选



1、从唐邑人口外迁看清末“丁戊奇荒”的灾难

2、戎马倥偬的舅父  作者陈克俭

3、陈国友 :岳父说家史-峥嵘岁月 (上)

4、陈国友:岳父说家史-峥嵘岁月(中)

5、陈国友:岳父说家史-峥嵘岁月(下)

6、陈国友:抗战记忆 ——高冢寺亲历日寇暴行

7、陈国友:从“逞能”一词见证宋代“南水北调”

8、陈国友:靖希周和他的家人们——唐河县上屯镇靖希周的传奇故事

9、陈国友:情系林场中学

10、陈国友:根植宛都古邓国花开莞香第一村从雁田邓氏看中原文化的南迁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