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庆:回味童年往事,苦涩与甜蜜,点滴在心头(之三) 住和行
民生
小说
2024-12-23 00:02
河南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回味童年往事,苦涩与甜蜜,点滴在心头(之三)
住和行
作者 | 王全庆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前边两部分,说了吃和穿两方面,现在说一说住和行方面的事。
从我记事起,我家主屋是三间朝南向的半旧瓦房,左边一间灶火屋(厨房),门朝西,草房子,屋里靠墙角盘了一个大锅灶,带后锅的那种,通着屋外的烟囱,挨着大锅还有一个小锅灶,都是柴火锅。院子很大,院外的空场更大。主屋的外墙,下边垒的砖大概有一尺多高,上边全是土坯墙。有次夏天刮大风下暴雨,把土坯墙面冲刷掉了一层土,墙体也打湿了,父亲怕有危险,就在好天墙干了以后,用泥巴在外墙上沾满了一层刷子茅(脱粒后的高粱穗,多用来扎刷子),就像人穿了蓑衣一样,不怕雨水冲刷了。当时我家有父母、姐姐、三个哥哥和我,就三间房子,屋里还放有几个装粮食的大泥巴缸和荆条娄子,以及其它家具物件,能放床的地方少的可怜。家里只有一个老旧木床,其他的床,是用土坯垒起来三道矮墙,上面铺上箔(高粱杆编织而成),箔上铺稿荐(麦秸秆编织而成),再铺上席子,就可以睡人了。毕竟地方太小,在大嫂嫁过来占了西屋后,二哥三哥就只得每晚上打地铺。再后来姐姐出嫁,二哥当兵,三哥才睡到靠前窗的小床上,我很大了还挤在父母的床上睡觉。随着哥哥们逐渐长大,盖房的事刻不容缓。因为没钱买太多的砖,就需要大量土坯。自己和泥脱坯,费时费力,关键家人都还没空。于是,就选了南地一条浅沟,杂草茂盛,草根密实,加上土质粘性好,于是就在后秋时节,请了一群劳力,套上牛,拉上石磙,在这沟里来回碾,直到碾压瓷实了,用犁刀竖横划开,再从底部铲起来,就成了土坯,只是大小不一,没有用模子脱的坯规则,好在人多力量大,几天就搞定了。经过几年啃苦巴力的筹备,砖瓦物料备齐了,木料是放的自家树,择了个盖房吉日,给生产队队长一说,全生产队的劳力都来干活(生产队给大家记工分)。大家分工合作,十来天时间,在老房子前头,四间新瓦房就落成了。盖房这几天,平日里只需要准备些茶水、“白河桥”烟。那时候最流行“白河桥”烟,每盒2毛(后来涨到2毛3),不太好买,谁家盖房起屋、红白喜事招待客人,要是不用这烟,即使买更贵的烟,别人也笑话他“老鳖一”。上梁这天上午,放了一大挂鞭炮,贴上大红对联(上梁感谢毛主席,立柱不忘共产党)。中午摆上酒席,款待参与建房的所有人员,父亲和哥哥们喜笑颜开,挨桌给大伙儿敬酒。对老父亲来说,像是完成了一件重大使命似的,如释重负般,开心的不得了。说起来建了新房,但说实话质量不咋地,墙的主体还是土坯墙,大梁、檩条、椽子都是勉强凑乎,不过,能建起来,已是很不错了。有人给两个哥哥说媒,父母就夸口说有房子了,有点腰杆挺起来的感觉。新房子盖好后,我十来岁,才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张床,尽管还是土坯床,但已是非常知足。当时就想到成语“一席之地”,难道说的是我这种情况,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张睡席那么大的地方?自从自己单独睡觉,感觉特好。可是,夜里再没人叫我起床解手了。好几次夜里做梦,要么正在干活、要么跑着玩或是上学时,有尿憋的难受,可就是四处找不到厕所,急头怪脸地找呀找,哎,终于找到了,赶紧痛痛快快地放水吧。刚没有爽过,就感觉屁股下热乎乎的,糟糕,尿床了!这事接连发生了好几次,自己也羞的不得了。慢慢的,自己也注意了,夜里有尿了就会醒,不再尿床了。新房盖好后,和我三哥玩得好的一个邻家哥哥就在三哥住的小屋里铺了个床,解决了他的住处问题。他家更差,一家七口人,五个男孩,就一间住房,一间小厨房,老大、老二都到了结婚年龄,可就是盖不起房子,谈何结婚?那时候,村民的住房普遍不好。在我的印象中,好多家庭,住的还是草房,那些住瓦房的人家,大多是“老破小”。能住上像样一点瓦房的没几家,一般都是家里有人挣工资。住房,是那时候困扰农村家庭最大的难题,没钱盖房子,孩子结婚就是大问题,多少适龄男青年就因此打了光棍!那时候盖草房用的草,是赶着牛车跑到桐柏山里拉回来的黄背草,大约4、5尺长。拉回来拢齐整,铡成尺把长,均匀密实地苫(读“善”)到屋顶,在一圈边沿处固定好,不但防水效果好,而且经久耐用,能支应好多年,比起用麦秸秆苫屋顶强的太多了。所以,人们会赶着牛车,颠簸200来里地到桐柏山里,辛辛苦苦地拉黄背草回来盖房子。主要是山里的草不值钱,买不起瓦,只该泼着自己摔,出力流汗费腿脚了。记得1975年8月份,就是泌阳板桥水库决堤那阵子,连下几天瓢泼大雨,眼见得好多人家的破旧房子倒塌,有好些房子虽然没倒,但也漏雨不止。柴火都淋透了,无法生火做饭,家家艰难度日。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助呀,由此想起诗人杜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是多么的伟大!夏天睡觉最好办。一到晚上,附近的劳力、男孩子,一个个抱着稿荐、凉席、床单,到院外开阔场地扎堆打地铺。大家聚拢在一块儿,或仰观天上星象,或听大人们胡喷乱侃一阵子瞎话,或打闹嬉耍一阵子,然后呼呼大睡梦周公。好多鬼故事、黄段子、歌谣、轶闻趣事,稀奇古怪的,像牛郎织女、嫦娥玉兔、王二小砍柴等等,好多好多,大多是在这种场合听来的,其中倒是有不少启蒙和启智的东西呢。小时候最怕过冬天。感觉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冷,彻骨的冷。村中的河面结的冰很厚,我们一群小朋友常在上面打陀螺、滑冰,都没问题。现在的冬天,再也见不到那么厚的冰了,甚至大多数的河里,连水都没有了。天气寒冷,可是大多数家庭缺棉被,或者棉被薄、破,不保暖,一家几口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是常事。屋里生上一盆火,满屋烟气,呛的嗓子不舒服,甚至咳嗽。在那特别难熬的冬夜里,我就成夜卷曲着身子,被窝好像就没暖热过。后来,我考上了学,毕业分到高中任教,有了一间住室,随后又有了一间小厨房。对我来说,吃上了商品粮,住上了公房,腰里挂个钥匙串,小时候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幸福感足得很呐!直到我42岁那年,才在南阳市区买了一套120平的单元房,尽管借了一堆债,终究是有了自己的住房,跻身有房一族。如今这世道,有的人房产多多,不知王二哥贵姓。也许是咱这平头百姓自我安慰吧,我总觉得,有一个温馨的家,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人生,无衣食之忧,有天伦之乐,足矣。困于物欲之中,未必活的开心,光有豪宅不叫家,有温暖有欢乐才叫家。住的情况就不多说了,下边说一说“行”这方面的情况。那时候的人走路的功夫特别好,一天走上百把里路根本不在话下。我记得有一次大哥要去南阳城里买东西,天色黑黢黢时就动身,拉着架子车步行60多里跑到南阳城,办完事,天黑时拉着一车东西回到家,一天跑个来回。那时候,还有很多人,拉着架子车,去平顶山甚至禹州煤矿拉煤,连跑几天,往返数百里,拉回一千多斤煤,辛苦之极。我也挺佩服那时候的人们,真是能跑能吃苦呀。从十来岁起,春节去舅家走亲戚,成了我的差事。十六里地,用大包单包上三家的礼物,背一会儿、挎一会儿,抱一会儿,硬是靠11号交通工具(两条腿)走到舅家,下午再步行回来。跑路倒不怕,就是途中路过几个村子,老怕村上乱跑的狗追着咬。有一次,路过一个村子,忽然从旁边窜出一条狗,嗷嗷叫着冲我而来,吓得我瞬间懵圈,急中生智,猛想起大人平时的交代,立马俯身摸地,装出捡砖块的样子,吓得大狗停身不前,我一边往墙角退,一边大声呼叫,终于有人出来,撵走了狗,我才得以脱身,仓惶而逃。有个族家哥在南阳运输公司开解放牌大卡车,那可是当年很风光的职业,有一句顺口溜叫“手术刀、营业员,怀里抱个方向盘”。这个哥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开着卡车回村里。每次回来,成群的小孩,甚至大人,争抢着爬到车厢里,让司机哥哥拉着大家在村里转上几圈。要是人多了,还得分几批转,大家为能坐上大卡车兴奋不已。记得那年去舅家走亲戚,闲扯之间说自己坐过大卡车,竟让表哥羡慕不已。可坐大卡车毕竟只是一时的满足,平时是指望不上的。一般来讲,要是没有啥大事,人们干活、出门就靠两条腿。要是遇到像闺女回门、小孩“挪骚泊”(孩子满月娘家要把母女或母子接回来住几天)、或者老年人有事出门等重要的事情,就会央请队长,派生产队的牛车出行。就像现在,遇事租用豪车一样,显得气气派派,很有面子。那时候,要是赶上本队牛车出去,能顺路坐上一段,或随车赶个集,高兴地不得了。这赶车的牛板可牛气了,他要是看你不顺眼,或者与你家不和,就是不让你坐车,你也干气白瞪眼。再说说自行车的事。生产队时,大家都穷,买不起自行车。印象中,就村卫生所有辆自行车,供医生出诊或进药使用。包产到户后,人们日子好过了,才陆陆续续有人家买起自行车来。当初只有带大梁的笨重款式,就这,可是当时农村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名牌自行车如“凤凰”“永久”、“飞鸽”是紧俏货,普通人买不来,只能买杂牌自行车。邻村一个人,出国支援修建坦赞铁路,从非洲当地带回来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无论式样和做工,明显比平时见到的永久自行车强,让人羡慕不已。谁家要是买辆自行车,金贵的很,用黑胶带把车子横梁、斜梁、后座都缠好,擦的锃亮,平时不舍得骑,更轻易不会外借,进家就用布单子盖住。有一家为了娶儿媳妇,买辆自行车,包好挂到墙上。媒人给他家介绍个媳妇,“过定物”(订亲)那天,女方一看自行车挂墙上,认为这家人小气,自己舍不得骑,更不会借给外人骑,是个“老鳖一”人家,于是婚事告吹。又介绍一家,女方一看自行车挂墙上,认为这家人爱惜物件,会过日子,婚事遂成。角度不同,观点不一,你说谁对谁错?小时候听说的一个事。附近村上有个当兵的,在部队当通讯员,复原回家,去县武装部交接手续,工作人员问他:“你有啥特长?”他仔细想想,实在想不起来有啥特长,就顺口一说:“别的不会,就会骑自行车”,那人说:“好,我这有辆自行车,你骑骑让我看看”,说着领他去到另一间屋里,推出自行车来,他就在院里骑起来,很稳很熟练。工作人员对他说:“那你去邮局,当个邮递员吧”。本来他应该回乡务农的,结果因为会骑自行车,竟意外地谋了一份正式工作。那年春节,大年初二,正是新媳妇回门省亲的日子。村上大人小孩很多人,吃罢早饭,聚在村口大路旁说笑玩闹。一对新婚小夫妻,骑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过来,男的骑在前,女的坐在后,边骑边逗笑,骑到人群近处,几个小青年猛然起哄,可能是这男的刚学会骑车子,不由得紧张失控,拐拐扭扭,扎进路旁水沟里,成了落汤鸡,惹的围观众人哄堂大笑。笑过之后,又觉得玩笑过头了,大人们纷纷离去。小夫妻从沟里出来,狼狈不堪,这回门省亲搞得如此狼狈,不知俩人咋收场?小孩儿们眼看大人骑自行车,羡慕之极,特想骑,但是个子小,坐不上去。不知是谁灵感闪现,找到了适合小孩子骑车的方法。就是左脚踏在左侧脚蹬上,右脚从大梁下伸到右边去蹬脚蹬,开始半圈半圈地蹬,熟练了满圈蹬,身子在左侧悬着,重量压在左脚上,骑时间长了,可累人了,可是,兴致高,骑上跑多远不嫌累。我也学会了这种掏腿骑车,逮着机会,就骑上一阵子过过瘾。要是大人让我骑车走亲戚,或上街买东西,那更是欣然应允,乐此不疲。过了几年,才有了斜梁轻便车,也就不需要掏腿骑自行车了。但是,当年掏腿骑自行车的经历,是一段珍藏在心里的美好记忆。上高中时,一个“右派”平反的老教师给我们讲,解放前,他考上河南大学,去报到时,带上行李物品、背了一袋子蒸馍,就朝着东北方向出发了。边走边问路,饿了,就吃馍,找水喝。走了几天,馍也吃完了,就沿途要饭,舍不得花钱买吃的。历时十几天,饥肠辘辘,精疲力尽,才走到开封。上大学四年期间,未曾回过家。1980年高考,我和我们村另一个同学过了分数线,学校头天傍晚电话通知到我村大队部,让我俩第二天8点前赶到学校,一同坐车去社旗县城体检、报志愿。结果接电话的人一忙给忘了,第二天吃早饭时才想起来,慌忙通知我俩。我两个急急忙忙往学校赶,20里地,跑到学校,车早走了。我俩只得沿着公路步行去县城,又走了20多里地,中午才跑到地方,连饿带累,疲惫不堪。可是,我兴奋,我终于到县城来了!我冲动的想喊出来。县城啊,这是我至今走的最远、去的最大的地方!我充满了好奇心,两只眼好像不够用似的,一直不停地饱览四周景观。那时候,我心中的天地就这么大。结束后,师生们一起到汽车站,坐票车回学校。我才见识了县级汽车站的票车,竟然是这样子的:在解放牌卡车的车厢上,支起几道钢筋,架起个帆布篷,车厢里放了几条长板凳。坐在长板凳上,汽车一开动,一颠一晃,很不舒服,更不安全。想想现在,几乎家家有轿车,外出可以坐飞机、高铁、公交、地铁,骑共享单车,出行再不像当年那样作难,既快捷方便,又舒适享受。更重要的是,因交通方式的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半径无限扩大,不再囿限于某一个小天地里,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快速地到达任何一个地方,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各类生产生活要素活跃起来,社会才得以高速发展。小时候,记得有一段描述共产主义光明前景的顺口溜“楼上楼下,洋犁子洋耙,电灯电话,洗脸盆会说话,开着车跑天下”,当年人们觉得这是遥不可及的梦,如今不仅都实现了,而且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大超出了人们当初的想象。由此想到,当年红军长征,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历经千难万险,硬是靠两条腿走完两万五千里路程,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怎能完成如此伟大的人类壮举!你不得不佩服当年的共产党人和人民子弟兵,正是有了他们艰苦卓绝的牺牲和奋斗,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同龄的兄弟姐妹们,既然如今出行这么便捷,何不趁现在人未老,腿未衰,大脑不迟钝,赶紧出去溜达溜达,逛一逛大好河山,尝一尝天下美食,览一览风土人情,也不枉来人世间走一遭,别等到将来能说不能行的时候,徒生悔意,抱憾终老。【补第二部分——“穿”一段,应放在原文“穿绒裤”和“逮虱子”两段之间】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候,有次搞活动,老师要求学生们都要外扎腰。那时,外扎腰刚时兴,把布衫下部装在裤腰里,扎上腰带(那时很少有皮带,大多是帆布带),显得神气十足。可这事让我做了难,因为我没腰带,我是用一根布条子系着裤子,外扎腰露出来多难看,丢人呀。于是就编个理由找老师请假,老师不准。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我只得说出实情,并且掀起上衣让老师看,同时不由自主地用劲往外鼓了鼓肚子。这一鼓不打紧,这根布条子不争气,早不断晚不断就这会儿断,裤子瞬间落地。裤子落地本是小事,关键是我还没穿裤头,没穿裤头也不要紧,问题是面前站的是位女老师!这一下羞得我无地自容,提起裤子跑了出去。回家哭着见母亲,想让买个腰带。家里没钱,就让三哥把腰带借我一天,参加完活动再还给三哥。就这一天,外扎腰,又神气又心酸。中间上厕所,越着急越是解不开腰带扣,憋的难受,喊刚进来厕所的一个同学帮忙,才鼓捣开。过后,没办法,还得用一根布条子系裤子。一条裤腰带,都是人生奢望啊。
王全庆,男,汉族,1963年生,本科毕业,南阳市社旗县人。先后在社旗县第五、第二高中任教,后调入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工作,已退休。
喜诗文,爱书法,厚德向善,淡泊名利,随缘自在,遂心而安。如今每天过着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心存诗与远方,安于散淡日常,偶尔为文弄墨,打发余年时光。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 ◆ ◆
原创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