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这是一个寒意仍然料峭的春夜。
独对杜伯和先生新近结集的《心殇》影视文学剧本集,我的内心却暖意荡漾。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杜伯和先生早期创作的5个文学剧本的合集。该合集写的都是“大哥大”时代发生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阶层,不贪不沾不欺压百姓的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的主流意识,对不良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和鞭笞。杜先生依靠自己朴实无华的文风,通过对各类小人物的描写,映照出了人生应有的高度、社会应具有的正义、江湖一以贯之的险恶、人性不同阶段的善恶美丑,彰显了作者铁肩担道义、努力治愈“心殇”的力量和勇气。
对《心殇》的拜读和对杜先生一直的仰慕崇拜之情使我无法不观望杜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我与杜先生的交往。
杜伯和先生出生于黄帝诞生地一一曲阜市城东旧县村(宋代仙源县城,明朝用十年功夫由此搬到现在的曲阜即明故城)。在他的出生地不远处就是有中国唯一金字塔之称的少昊陵以及中华始祖黄帝诞生地。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高高的少昊陵用肃穆陪伴着陵前神道上的古柏,孕育出了作家杜伯和先生打造出的孔孟之乡影视文学剧本创作的一片高地。
杜伯和先生作为早期就开始剧本创作的著名作家,在1986年济宁市作家协会成立伊始就出任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之职,接着就扯帆扬鞭开始了在剧本创作上的披荆斩棘的不平凡的征程。先是和唐焕新一起创作了当年轰动全国的电视剧《OK,旅游车》,随后用一系列颇具分量的剧本引起了业内和社会的关注。作为笔者,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对先生一生不变的景仰之旅,杜先生也就因此成为了我一生不变、一直亦步亦趋的老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济宁市作家协会还坐落在市委前面的那坐小院里。杜先生的办公室里经常有前去拜望学习的后生,笔者就是其中一位。那时杜先生每次都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文学讲人生。他不仅严于律己,更是把振兴孔孟之乡的文学创作作为己任,不仅从文学上真正起到了带头人领军者的作用,更从生活上给我们这些文学后生以无微不至的关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笔者离开机关前去海南创业,杜先生除安排给我送行外,第一时间亲自送来了市作协开出的介绍信,为笔者后来和韩少功先生、蒋子丹女士的交往铺下了坦途,也为我后期的文学创作真正起到了助推力。可以这样毫不愧言的讲杜先生作为孔孟之乡当之无愧的作家,对后进的奖掖和扶持一直促进着孔孟之乡文学天空的灿烂。正是由于杜先生的身体力行和他朴实真切的人格魅力,才让他用为人和创作的成就让圣地广大文学爱好者仰慕。
放在我面前的这本就要出版的文学剧本集《心殇》无一例外的从小人物着手,依靠其朴实、清芬的文风,在对世态的静静地观察之中,体现出了先生直面现实的从容不迫和关注平民的宅心仁厚,在他热心、丰饶地去深入生活和探讨人物的内心流露及其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依据“戏里面多一点实生活,实生活里面少一点戏”的原则,从内到外尊重事实、环境和人物言行的必然性与合乎情理性,一切依据现实和人性本来的状貌,掌握准确的分寸感,既不做无益的呐喊,也不做恶意的隐瞒,颇具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那种“简练”和“隽永”的风格。“静静地观察世态”,正是透过《心殇》让我看到的杜伯和先生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严格讲是真正的平静而有为的现实主义。
杜先生的《心殇》主题上注重历史深度、社会广度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技法上立足匠心独运的生活细节;人物上围绕亲情、良心,强调道德品格;结构上努力打造经纬交织的戏剧化结构,真实地反映改革初期阶段的新矛盾和新变化,着力塑造出了改革大潮中各种小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其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年就为我国的影视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真正体现了杜先生一生坚守的质朴、通俗、明快、平实的语言特点。由于影视文学剧本是供拍摄影视用的,所以剧本要重视视觉的造型性,这样才方便剧本中的文字转化为银幕上的视觉形象。杜先生熟谙这一创作规律,故其剧本十分注重一些可视性细节的运用,既以此凸显人物的个性,增强生活的真实感;又借此传情达意。贴近生活,这确确实实是杜先生作品真正打动我的支点所在。
杜先生的作品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注重扬善惩恶。古人云:“有德而后有言”。作家要真切写出人性善恶,讴歌真善美,首先自己要能分辨善恶,追求真善美,只有善良的人,才有良知,才有同情心。杜先生是善良的,他的作品弥漫着一个善良作家的本意,这也许是杜先生能成为孔孟之乡作家高地的基础。
不可回避,历史是发展的。读者面对杜先生就要出版的《心殇》也许会感到有太多的时代印迹,和现实的剧本创作体例有所不同,放到以后也许很难搬上银屏,但敢于记录历史正视历史,这正是杜先生剧本的意义所在。杜先生用他的如椽之笔忠实纪录了那段历史。能让人记住过去,这就够了。
阅读杜先生的《心殇》,在被其作品深深拨动心弦的时候更让我想到当年的济宁文坛。如果没有杜先生为济宁文学创作培训做出的贡献,真的让人难以想象今天济宁文坛会出现什么景象。
杜先生现在年事已高,仍然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在他不断推出新作佳作的境况下还能不忘把旧作结集,这种情怀这种勇气,其实正是我们后进写作者真正应该具备的。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杜先生为济宁文坛营造的高地是一块永远不老的高地,他和他带领下的济宁文坛群英们创造了一个属于济宁曾经的文学辉煌时代,正像少昊陵前的松柏,无人能及,永远常青。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