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伯和:我陪冯骥才先生在济宁采风寻故

文摘   2024-11-28 08:53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虽然己经过去33年,但那个秋季的一周,是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一周。

对冯先生早有一些了解,也读过他的部分作品如《神鞭》《三过金莲》等,他的《珍珠鸟》《挑山工》也早被选入中小学课本,为人们所熟知。但在这之前,我们却从末谋过面,他在我心中,只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偶像。整整七天,我和我的偶像,著名作家,画家,民俗专家一起,遍访了济宁市的大街小巷,浏览考察了济宁城区几乎所有名胜古迹,这不仅让我有机会对我居住了近20年的济宁有了进一步了解,更为珍贵的是为我提供了最为宝贵的学习机会,结识了我最好的老师、兄长、大名家。

那是1991年秋天,冯骥才先生与母亲、妻子、姐姐四人相伴来济宁,既是为了考察济宁的民俗文化,也是为了圆他母亲心中那段关于故乡的梦。作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冯先生的身份无疑让这次访问充满了特殊的意义。两天前,山东省文联就通知我们济宁市文联,冯骥才先生将耒济宁,让我们做好接待工作。有幸的是,我是冯先生一行的接待者。

他们一行抵达运河宾馆,安顿好后,我便前往他们的住所,准备进行一次简单的介绍。房间内,冯先生和他的家人正围坐在一张圆桌旁,气氛温馨而亲切。我自报家门后,冯先生开口便对我说:“咱们都是文联系统的人,你还是我们协会的全国会员,是一家人。”我一时愣住了,连忙说,冯主席您有什么要求尽管说,您在济宁的日子全由我陪伴。他微笑着俯视着我,咱俩同岁,是兄弟。啊?我心中更充满了惊讶与感动。这位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人物,竟然对我的年纪和身份了如指掌,一时我竟不知道该怎么回话。他似乎看出了我眼中的迷惑,忙说道:“在来济宁之前,我让工作人员查阅了全国民协会员名单,发现了你的名字和你的简介。”他的话让我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温暖,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让我对这位名人更加敬佩。后來我才知道,冯先生生于1942年3月,我是1942年9月,他比我大半年,难怪他称我们是兄弟。

冯先生一行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走访济宁的古街巷,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老遗址和老建筑。更重要的是,冯先生母亲戈长复的此行是为了寻找她在济宁的家。冯先生的父亲是浙江宁波人,母亲是济宁人,很小随父亲去了天津。寻故这个目标在冯先生和冯母的心中重若千斤,而我则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第二天一早,我们迫不急待地开始了探寻。济宁街道两旁的老房子在晨光中显得格外静谧。冯先生的母亲在车上显得有些忐忑,偶尔低头沉思,似乎在回忆着什么。我知道,这段旅程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回访,更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寻。我们首先从东门大街的水口子往南行,因为出了运河宾馆不远就是,顺着这条古老的小巷来到了一天门,这条小巷是济宁的老街区,那些古老的巷弄依旧保留着一些昔日的风貌。冯先生的目光在街巷两旁的建筑上游走,时不时停下来拍照或记录。他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在这一刻展露无遗,仿佛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些历史的痕迹赋予新的生命。

我们来到繁华的南门大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种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生活的交响乐。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目光不时被那些五彩斑斓的商品吸引。冯先生时而停下脚步,细细打量每一件商品,仿佛在寻找着什么。时而又微皱起眉头,似乎对这繁华背后的变迁感到无奈。

 济宁小闸口,是运河的一重要节点,河水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故事。冯先生驻足在桥边,凝视着水面,脸上流露出几分惆怅。他轻声说道:“多少资料介绍,这里曾经是繁忙的水运中心,如今却变得如此冷清。”我能感受到他心中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仿佛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不远处便是东大寺。这座古老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雕梁画栋间透出一股古韵。冯先生在古庙的东大门前静静地观察,思索。他轻声说:“这座寺庙见证了多少风雨,如今却鲜有人津。”我默默点头,心中也对这份文化遗产感到心痛。历史的沉淀在这里显得格外厚重,却又如此脆弱。

从西大门走出,便来到了竹杆巷。这里曾是济宁著名的手工业聚集地,往西,往南,巷子两旁原本是望不到头的卖竹器的店铺,如今却变得面目全非。冯先生走在巷子里,神情愈发沉重。尽管几家竹器店依旧开業,但出售的却多是铁器家具和塑料制品,昔日的竹制手工艺品及生产生活用品几乎消失殆尽。冯先生不禁叹息,喃喃自语:“破坏,婉惜,赶快抢救,不然祖宗和子孙后代都会骂我们。”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在为那些消逝的文化而悲鸣。

在竹杆巷的尽头,我们停下脚步。冯先生俯身看着路边的青苔与杂草,眼中闪烁着泪光,他轻轻抚摸着一扇破旧的门,仿佛在触摸着历史的脉搏。他说:“我们不能让这些文化消失,不能让后代只在书本上了解我们的过去。”我们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走过了历史的痕迹,感受到了文化的脉动。冯先生的声音再次响起:“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怀念,更是行动。”我点头赞同,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与责任。

沿着运河缓缓前行,耳边传来水流的潺潺声,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与沧桑。我望着冯先生,心中也涌起一阵阵感慨。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与经济的飞速进步让我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与遗忘。那些曾经承载着无数记忆与情感的手工作坊,手工艺品,如今被冷冰冰的机器制造的商品所取代,那些江南风格的建筑变成了一个个火柴盒,令人心痛。

冯骥才先生的热情和亲切让我感到意外而温暖。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一同探索了济宁城区大大小小十数条古街巷,走访了许许多多老建筑和遗址。冯先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深厚的知识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不仅仅是个作家和画家,更是一个用心去感受和记录生活的人。

我们走访了太白楼,潘家大楼,声远楼,铁塔寺等名胜,更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冯先生在太白楼前驻足,眼神中闪烁着对历史的敬畏。太白楼不仅是纪念李白的地方,更是济宁文化的象征。我们在楼上俯瞰城市的全景,微风拂面,仿佛能听到李白的诗句在耳畔回响。在铁塔寺,我与冯先生共同感受了佛教文化的洗礼,寺庙的宁静与肃穆,让我内心感到一阵平静。冯先生告诉我,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在这里我们不仅是游客,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人民公园的小土山上,我们一起爬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观偿着公园的美景。冯先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询问着每一个故事,他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对这座城市文化的深刻探讨。那些天,我们早出晚归,除了吃饭,其余的时间都撒在了济宁的大街小巷。

冯先生的母亲因为离开济宁时年纪很小,只记得小时候的家在济宁北门附近,可济宁老城墙老城门早己不見了踪影,许多年轻人其至连城墙城门的位置都不知道在哪里.,冯母见人就问老北门在哪?北城墙在哪?经过访问多位长者,在时任太白纪念舘舘长徐君先生的引领下,我们來到了原济宁军分区的北大门,终于找到了冯先生姥姥家的原址一一戈家大院,也就是现在的济宁军分区机关大院。冯先生的母亲仔细端详着, 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她轻声说道:“终于找到了我的家。”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同时又有失望,却又无比坚定。冯先生则在一旁静静地陪伴着,目光中流露出关切与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近了冯先生母亲的记忆深处。她开始回忆起妈妈的模样、性格以及那些温暖的瞬间。冯先生则在一旁认真记录着,他用文字将这些珍贵的记忆一一保留下来,为母亲的情感赋予新的表达。他知道,这次的寻访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家庭情感的重塑,要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归属感。可谁能知道冯母找到老家的心情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尽管没有了原有的一堂一房,甚至看不到一砖一瓦一花一木。回到宾馆,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竟像孩子似的痛哭起来。

 在济宁的这几天,我们不仅仅是游览了这座城市,更是在历史的脉络中,重新连接了彼此的情感。冯先生的母亲在寻找姥姥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根。而我,也在这段旅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共鸣,仿佛与这片土地的灵魂产生了共振。冯先生领略了济宁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家族记忆的珍贵与重要。通过他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记录历史,以及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这次陪伴他的旅程,成为了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他爱人对我说,白天冯先生和您四处巡走考察,晚上他又总是加班到深夜整理材料,撰写关于济宁文化遗产保护的报告。冯先生费了几个晚上的心血,终于写好了关于济宁市文物保护的报告,並递交给了济宁市委,随后又提交给了省里有关部门。他的报告不仅包含了济宁文化遗产的现状,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冯先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守护者。

 多天的采风探巡结束了,冯先生一家人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了归程。而在我的心中,这段经历却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永远铭刻在了记忆深处。冯骥才先生与我之间的兄弟情谊,也在这次寻访中悄然生根发芽。

作者与冯骥才一家人合影

 在后來的日子里,我们频繁的书信往来。我给他寄去了嘉祥县农民织手织出的鲁锦和我与同事汪林先生合作编写出版的《孔孟之乡民间故事集》,而冯先生不断寄来他的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他的书法如同他的性格,刚劲有力而又不失温柔。他写给我的书法作品是“上山之道在于徐行”,八个大字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也让我从中深思,人生的旅途就如同攀登高山,需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冯先生给我寄来了他的纪实文学作品《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百个人》,通过真实的故事,记录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人们,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坚韧。这种对历史的关注与反思,让我更加敬佩他。后来又陆续寄来《三寸金莲》、《神鞭》等著作,让我的书架上不断增添更有份量的财富。

 记得在他回天津后的第二年,来信告诉我,他在欧洲举办了个人美展,反响很大,这是他多年来努力的成果,也是他对艺术的追求与坚持。在美展上,他展示了自己的画作,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的故事。年底,他又寄来了精美的月历,每一幅插图都是他亲手创作的精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他的艺术结晶,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执着。

 频繁的交往,使我与冯先生的友谊愈发深厚。我们互相诉说着家事,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他对我女儿遭遇不幸的关心与慰问,令我感受到无比的温暖。在我最困难的时刻,他寄来了一封封长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关爱与鼓励。他在信中说,知道了您的遭遇后,“我非常难过,我有一种被打击的感觉。我能理解你的心。但是……生活给我们什么,我们都得承受。我们从生活中失去的,也只有从生活中取來补偿。”他告诉我,要振作精神,接受现实,走出阴影,重新拥抱生活,“别沉没下去,用顽强的精神顶住它!”可以说,冯骥才先生给了我力量和勇气,给我指明了走向新生活的方向。对冯先生的感恩感激,我无法言表。    

 

  在济宁的这段日子,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冯先生与我共同描绘着这幅画。每一个景点,每一次交流,都成为我们友谊的见证。对我來说,济宁不仅是一个城市,更是一段记忆,一种情感的寄托。冯先生的执着与热爱,让我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在生活的旅途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更在我心目中,竖立起更高的形象。

 我常说,冯骥才有“三高”:才高、名高和个高。

一是才高。冯骥才是有名的多面手,诗文书画样样精通,这样的才具在当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

二是名高。作为一位有担当的文化学者,他在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方面厥功至伟,被称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2018年,冯骥才获誉“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可谓实至名归。

 单说这第三高,冯先生一米九多的身材,和他说话时,我总是要仰着头。他的身材如同他的才华那样的高大。他曾是天津市篮球队的队员,这让我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冯骥才还是一名篮球运动员》的文章,发表在了《济宁日报》文艺版上,文章记录了他在文学与体育领域的双重成就。这不仅是对他的致敬, 也是对我们友谊的见证。 

 如今,尽管我们身处不同的城市,但我们的心灵始终紧紧相连。每当我翻阅冯先生寄来的书画作品与书籍,都会感受到那份温暖与力量。在 未来的日子里,我期待着与冯先生一起,继续探索济宁这片文化的沃土,共同书写我们友谊的新篇章。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还会再度相聚,接续那段未完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杜伯和,国家二级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原理事,济宁市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

投稿信箱:whjnwgzh@163.com 

联系电话:13792310728

文化济宁网
宣传济宁,展现济宁丰厚的文化,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合作:1379231072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