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方苏:老济宁的“婆婆车”

文摘   2024-12-23 11:14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说起婆婆车,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为何物。就是上了年纪人,恐怕也早已淡忘无几。算起来,这种私家车大概有四十多年没在公众视野中出现了,“婆婆车”这颇具特色的名字则消失的更早。

今年初秋的一天,邻居搬家,他正在院里与一收废品的商谈旧物的处理。我下楼时一眼瞥见了其中有一架婆婆车,不由地一阵心动,赶紧上前观看。可不嘛,这架木头打制的车子虽然油漆斑驳,但结构依然很好,老模老样地混在一堆杂物之中,还真是有点稀罕。久违再见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抓住车把推了推,车轮已不太灵活了,大概有年头没上路了。收废品的为了压低价格,极力贬拍,说现在早没人再使用这种既土气又笨重的老物件了,放在家里䞍占地方。邻居和我听了都有所不快,马上列举出当年婆婆车帮人们担负的一项项重要家务和他争辩。这位中年的收废品人一脸的不以为然,接话说到:说的再好,也是过时了的东西,不值钱,既然你们看着好就继续留着,卖不卖随恁。一句话噎得我们老哥俩够呛。乔迁新居,孩子们不同意把旧家具搬进上了档次的新楼房,看来这架婆婆车难逃被作为废物处理的命运了。

事过之后,怅然之情久久不能散去,心头升起许多感慨。难道这又是所谓代沟产生的问题?年轻人总觉得老年人对家中的旧物过分留恋,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拽,已经不值什么钱的东西却仍当成宝贝。他们哪知道老人们对某些物件那份感情,特别是那些与我们共同经历艰苦岁月,帮我们干过无数事务,发生过触心故事的老物件。它们是我们无声的伙伴,好像有着生命,人对它好,它对人好,忠实地为我们服务。

婆婆车就是其中之一。四十多年前,济宁市区的大街小巷和居民院落里还常看到婆婆车的来来往往、进进出出,车的乘坐者就是各家的宝贝娃娃。那时车的名字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人叫它娃娃车,有人叫它婴儿车,还可能有人会叫它元宝车或小推车。但老年人依旧叫它婆婆车。婆婆车是老济宁传统的称呼,其他地方是否也这样叫法?尚没做过考查。比较其它称呼,婆婆车这个名字似乎更有故事性。婆婆车自是和婆婆有关系,不然怎么会起了这个名。婆婆这个专属的身份是相对儿媳妇而言,指的是公公的老伴,丈夫的母亲,孙子的奶奶;日常婆、媳相见还真没直接喊“婆婆”的。婆婆是家庭主妇,在众多的家庭事务中,帮助儿媳照看孙子那是必须的。照看孩子这个活倒不用很大力气,但需要精细入微,特别费心缠人。若全被孩子的吃、喝、拉、撒、褓、抱、哄、睡缠住身,家中另外那么多事务怎么办?勤劳的人们总是会想出办法,这时聪明人便发明了一种专门护理婴儿的车子。这个发明者可能就是婆婆,要不怎么会以“婆婆”命名呢?至于是哪个朝代,哪个具体的婆婆就说不清了。发明者也可能是生了孩子的儿媳,她看婆婆辛苦,自己也有繁忙事务缠身,于是便想出做一个车子能像婆婆一样照顾孩子,减轻大人负担;因此把此车叫作婆婆车也合情合理。不管是谁,我想那一定是富有爱心和智慧的母亲,如果没有亲身照看婴幼儿的体会,怎么会把婆婆车设计有那么多体贴周到的功能呢。

婆婆车大多为木质结构,四边花棱结构的框架,围成了长约三尺、宽约两尺、高约两尺半的车身,整体又可分成上、中、下三层。下层中部是脚踏板,前后两端是两个矮矮的储物箱。箱子的顶板即是小车的中层,与车子前、后框架组成了两个相对的座椅。两椅中间用一活动木板搭通便组合成一个小床。活动木板取出,放进车子上层的卡槽里,则又形成了

两张椅子间一方小小的饭桌,正适合幼儿坐着吃饭。车子底部装有四只车轮,后部装有加高的车把,方便大人推、拉。就这样一架简单的小车,可以承担起婴儿到幼儿期的许多护理事务。做摇篮,做小床,做座椅,做饭桌,做学步车,等等。小孩成长过程中学爬、学坐、学站、学吃饭、学走路,在车子的护卫帮助下都变得舒适、安全;大人们也分外省心、省力、省事,不仅可以放心做其他家务,甚至于可以用小车推起孩子到外边遛弯、串门、买菜、购物,方便极了。

咱们济宁竹器业发达,竹竿巷竹器店也有用竹子做的婆婆车,和南方运来的藤条编制的婆婆车;功能和木制婆婆车相似,结构轻巧,从两侧看车子上宽下窄,呈元宝形,因此被叫做“元宝车”,表达出人们对下一代富贵吉祥的祈愿。在济宁使用这种车子的多是教师、医生、机关干部等家庭。

相比较,普通市民还是最喜欢的木制婆婆车,应为它宽大、结实、方便、耐用,除照管小孩外还可干更多的家务。使用过程人们还对婆婆车不断改进,从最初的类似摇篮原地不动,到装上轮子变成了车子。后来车轮又不断进步,早先转起来吱呦作响的木轮变成了咕噜噜转的铁轮,又从铁轮发展到车圈、辐条结构的橡胶轮。轮子直径的加大和新材料的采用,使车子推拉起来更为轻便;在车子底盘和轮轴之间还增加了减震弹簧。改进后车子让人们逐渐放弃它婆婆车的原名,自那起便叫为小推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推车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必用品,不仅用来照看孩子,还用来买菜、买粮、买煤。有的家庭甚至推起小车装上货物沿街叫卖,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夏卖冰糕,秋卖水果,冬卖烤芋头,春卖蜗螺牛,成为老济宁街头的一景。改革开放后,小推车装了更多的物品出现在市场上,放置不用的婆婆车一时又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人们就业、创业的原始工具。

如果说起对婆婆车最深刻的记忆,还是当年在老市区的街道上,每天一早一晚上、下班时刻,一个个女工们推着婆婆车载着孩子、装着铺铺垫垫、瓶瓶碗碗,匆匆赶路的场景,那也是小城的一道风景线。可以说,不断改进的婆婆车不仅减轻了人们照看孩子的劳累,还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许多年轻女性纷纷就业,走向工作岗位。家中幼小的孩子怎么办?家中有人照看还好。无人照看怎么办?现在没孩子,将来结婚生子后怎么办?解决这些问题,婆婆车还真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家为了照顾女职工,在工厂企业普遍建立了托儿所、娃娃室;女职工上班前把车子和孩子一起交给托儿所,便可回到岗位安心工作了,中间还有规定时间去给孩子喂奶。那时人们生活条件普遍低下,但就这一点来说,是够好的了;这时婆婆车可真起到了“婆婆”的作用。带着小孩的职业妇女够辛苦的,有的工厂离家十多里,当妈的需要起个大早,用车装上孩子一步步推着去上班。有的工厂三班制生产,轮上中班、夜班,大夜里也要推着小车上、下班。当丈夫的心中不过意,想尽千方百计抽出时间去接送妻儿,于是街道上出现了丈夫骑自行车带着妻子,妻子牵着婆婆车载着孩子,一家三口组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车队。若没有婆婆车帮助,生活岂不更麻烦。

我结婚后妻子怀了孕,深知此事重大,便老早动手自力更生打了一架婆婆车(这时应叫小推车了),那副车轮还还专门托人从上海买来的,车子有模有样轻便灵活。后来夫妻二人用这架小车推着儿子,早早晚晚、风风雨雨、往往复复、上班下班,把孩子一天天抚育长大。你说能对这车子不亲切吗?当时哪家的婆婆车好用、好使、好看也挺引人注意,亲戚、朋友、邻居常会借用。我做的车子后来送给了亲戚,亲戚使用后又转送给了他人。听说自己亲手做的东西一直被使用着,心里挺高兴的,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是多好的事啊。

婆婆车的故事里蕴涵着深切的母爱,小小的婆婆车寄托着我们那辈人的感情。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车子无疑是发展最快的。不需往远处说,就我们济宁如今大街小巷上奔跑着的现代化车子,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多的难易数清。各种新功能、新结构、新型式的车子还再层出不穷不断上市。老式车子的淘汰是必然的了,但对有些具有时代特点和铭心故事的老物件,我们不能忘得无影无踪,真希望在广阔、漫长的历史画卷某处还能有婆婆车小小的身影,还有人能说起婆婆车的故事。人们怎能忘记他从哪里长大,忘记曾经的人生摇篮呢?

作者简介:梁方苏,原山东防爆电机厂退休高级工程师,业余喜欢研究济宁地方风情文化和写作,喜欢用漫画、文章记录生活。有上百篇漫画和文章在《济宁日报》《中国机电日报》《发明与革新》等刊物发表。
投稿信箱:whjnwgzh@163.com
联系电话:1379231072823

文化济宁网
宣传济宁,展现济宁丰厚的文化,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合作:1379231072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