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图书馆在一个现代城市里是不可或缺的,它显现着城市的文明进程和文化底蕴。图书馆或大或小、或老或新总是悄然地坐落在市区的一隅。与其他场所相比它不繁华热闹,也不壮观威严,而是像一方平静的池水,日复一日地汇集着源头的清泉,又一点一滴地滋养着周边人们的心灵,润物无声。只要你亲近于它,它就厚泽于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图书馆开放的门庭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自己就是这千千万万读者中的一员,六十年来亲历了济宁市图书馆的发展,追逐着图书馆一次次的变迁去读书,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的济宁市图书馆
济宁市设有公众图书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市文化馆管属之下,设立了向市民开放的阅览室,这便是济宁市图书馆的雏形。朦胧记得,在市区南门大街南首路东一处商舖;在老电影院东邻一趟新式瓦房;在太白楼高高土台上的一楼大厅,还有太白楼东墙角下一个西式方形大屋,都曾作过服务于群众的报刊阅览室。
20世纪50年代初期济宁南门大街的新华书店和群众阅览室
阅览室明亮的灯光,在老济宁市区的晚间特别引人注目,给刚有记忆的孩子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时自己约四、五岁,身为教师的父亲较早地让孩子开蒙识字;更有幸的是,我家住地一直与图书馆为邻,使自己早早地被吸进了图书馆的大门。一开始跟着父兄,后来便独自前往了。毕竟年幼识字不多,在阅览室里,最喜欢看的是带画的刊物,像《人民画报》《苏联画报》《连环画报》等。在画报里知道了中国、苏联、美国;认识了毛泽东、斯大林、朱德、周恩来;还看到了火车、飞机、轮船、汽车、拖拉机,头脑里有了更大的世界。凭借着少许认字和书中一幅幅图画,自己连萌加猜读懂了《连环画报》上刊载的许多故事,像高玉宝的《我要读书》《半夜鸡叫》等。那也许那就是自己最早的阅读经历。太白楼东墙角下的大厅,曾一度作为儿童阅览室,适宜的儿童读物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当时社会物资条件有限,图书馆还未开通图书借阅功能。从阅览室的多次变迁可以看出,当时政府部门为我市图书馆开办付出了很大努力。经过多年筹划,我市第一座规范的图书馆终于于1958年建成。那是一座具有时代特点的建筑,青砖红瓦庄重朴素,四面坡脊的大屋顶略显欧式风格,周边墙体上玻璃窗高大明亮,深跨距的左、中、右三个大厅东西一字排列,分别具有办公、藏书、对外借阅和报刊阅览多种功能。图书馆坐落在市一天门景区一弯碧水之畔,前后左右绿树成荫、花草环绕。与建设中的人民公园相映成趣,东南放眼是树木葱茏的土山,西南远眺望则是古色古香的一天门牌楼,幽静的环境正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图书馆的西邻就是我们的学校-----霍家街小学(东校区),这对求知欲正日益增强的小学生真是天大的好处。从那时起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成了图书馆的常客,课余时间图书馆阅览室是我们最好的去处。随着学业的进步和身心的成长,阅览室的刊物好像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欲望,借阅室书库里丰富的藏书一直对我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可惜因年龄小不具备办理借书证资格,我央求父亲办理了成人证给自己借书,在新的图书馆开始了自己读书的新里程。
小孩子爱好广泛,读书内容随着心智成长和社会影响变化。最先读的当然还是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大概是自己从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那时自己还特别爱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美丽的童话世界和善恶有报的委婉故事引导了自己理想主义思想和诚实善良性格的形成。很快我们长成了十来岁的少年,读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那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战斗英雄是孩子们最为崇拜的,描写革命战争的图书又成了我们的最爱。精装版的《志愿军英雄传》自己一册一册连续借阅,从头到尾读了个遍。那时正值我们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出版物的装帧好像也受到了影响,我们的课本都是用粗糙灰暗纸张印制,许多出版物也是。因此《志愿军英雄传》精美硬壳封面、壮观的彩色插图、生动的战斗故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几年流行的大部头小说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因受读者欢迎,在图书馆也不能及时借到。一旦借到手,我都是废寝忘食一口气看完,然后兴高采烈地与小伙伴们讲述其中的章节故事。
1969年一天门坑北岸的济宁图书馆照片
1963年自己升入小学五年级,人大心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疑问与日俱增。阅读历程又有了新的进步,阅读爱好转向了自然科学知识。在阅览室首选的刊物是《科学画报》。还有《科学大众》、《科学普及》、《地理知识》等。尽管对其中有些深奥的科学道理还一时难懂,但仍然充满了兴趣,迫切地想了解它。恰逢此时一套适应少年儿童的科普读物应运而生,书名叫《十万个为什么?》。十来岁的孩子正是爱发问的年龄,我们的提问有时会让家长和老师语塞,《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正好契合了我们的需求,深受少年儿童欢迎。但当时常常是一书难求,我凭着手中的借书证,不失时机借到手中,先读为快。科学之雨露滋润着自己的头脑。兴趣爱好驱使着自己在图书馆图书目录卡橱柜里不断深淘,又一本好书映入我的眼帘,那就是《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这是我国多位著名科学家专门为少年儿童写的书,向我们描述了未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前景。书中的描述激发起我们对未来世界的幻想,今天这些幻想许多都成了现实。从那时起在我所敬仰人的名目录中,又增添了钱学森、华罗庚、茅以升、童第周、张光斗等许多科学家的名字。科学畅想、科学幻想方面的读物也成了我新的阅读范围。这期间,我们还和读书馆建立了一种新关系。那是在全国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中,人们都在争做好人好事,我们班爱好读书的同学与图书馆联系,成了图书馆义务管理员。课余时间常到图书馆清理环境卫生,归整阅览室图书。对我们的热情,图书馆的阿姨不便推辞,总是微笑着给予支持鼓励。
转眼自己成了中学生,有了个人专属的借书证,以一个正式读者的身份坐在图书馆里,自我感觉良好。其实仍然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好读书不求甚解,就像江河里一条漫无目的小鱼,时而追逐着时代发展的潮流,时而漫游在个人兴趣的水湾。那个时期以《红岩》《欧阳海之歌》为代表的一大批红色经典图书,是青少年的主流读物,在我们那代人的思想注入了红色基因。但人们的个性发展、兴趣追求属于天性,常常是自发产生。在争读主流读物的同时,我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相继从图书馆借阅了《唐诗三百首》、《封神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还没来及看其他古典名著,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革命大批判的大棒横扫一切,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首当其冲,顿时被搅得混乱不堪。一批又一批的图书被扣上封、资、修帽子,经典成为四旧,名著变成毒草。面对上层政治风云变幻的高压和社会打砸抢的肆虐,图书馆不得不关门闭馆。至此而后的数年里图书馆一直在痛苦中折腾。应当感谢图书馆工作人员,他们在艰难环境里,理解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渴求,只要社会状况稍微安定,就恪尽职守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尽管图书、报刊种类那么稀少,内容是那么单调。令我们欣喜的是,图书馆的书架上,在马、列、毛著作和鲁迅著作旁还有一些科技图书对外借阅。年轻人总想在配给的主食之外另调口味,私下里手抄本小说、破四旧后散落的图书等已经悄然流行,科技图书理所当然也是我们所喜欢的。学校里旷日持久地停课,精力旺盛的中学生到处寻找自己的兴趣,同学们喜爱上了无线电技术,三五成群学装半导体收音机。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知识支持,《少年无线电》《少年电工》《半导体收音机》等书,轮流着被大家借阅。图书管理员把过期的《无线电》杂志装订成册,对外借阅,以满足青少年们的知识需求。有这些知识的支撑,我们自装收音机的技术不断进步,从单管机发展到三管机、四管机。到1969年秋我们还未能按时毕业离校,滞留期间,我协同好友又搞了一个大项目,凭着我们的技术积累和微薄的物力财力,参照图书馆借阅资料,装了一台六灯交流电子管收音机,以我们的成功告别了中学时代。
1970年我进厂当了工人,工余总还想着去图书馆看看。那个阶段图书馆常根据政治形势变化进行闭馆整顿,批林批孔、儒法斗争、批《水浒》、评《红楼》、批资产阶级法权、批经验主义等等,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一直不停。毛主席他老人家一次次的最新指示,总使思想活跃期的年轻人感到新奇,引领着我们的读书方向,我不由地对文史哲书籍产生了爱好。图书馆整顿后有了变化,书架上除许多思想新锐的批判性读物外,竟还有一些作为批判对象的反面教材出现,一时间书架的书籍好像多了许多。我把能借到的正反面资料都拿了阅读,儒家的、法家的、唯物的、唯心的、中国的、外国的、古时的、近代的,还重读了《水浒传》《红楼梦》。靠着一知半解,被选作工厂工人学哲学用哲学活动辅导员。
1970年济宁图书馆与工人俱乐部阅览室合并开放
1976年粉碎四人帮,举国上下拨乱反正。济宁图书馆终于可以堂堂正正敞开大门,尘封已久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类图书相继开放,古今中外许多名著和新书充盈书架,更多的读者涌进了图书馆。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和高考的恢复,全国形成了尊师重教、崇尚科学、学习文化的热潮。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干渴太久了,都张开双臂迎接久违的雨露。年轻人重新点燃上大学的梦想,图书馆里有关数理化、文史哲的教科书被借得难以归库。跟老三届同学相比,荒废了中学学业的我倍感恐慌和急切,补习文化是自己当务之急。凭着一证在手,获有图书馆资料的支持,我开始高中文化课自学强补。后来得以考入电视大学,也算圆了人生一梦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济宁图书馆也进入了自身发展的新里程。1982年一座崭新的图书馆在市区红星路中段路南建成。为济宁人民服务二十四年之久的一天门老图书馆,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老读者们心中永久的记忆。我们追逐的脚步踏进了新图书馆的三层大楼。这时我已过三十而立之年,读书的习惯有所改变,书籍的选择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借阅图书,更多地是为工作需要。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着个人的思想,改变着个人的思维,指导个人在工作发挥才能,为企业发展攻关解难,干出了一些实在的成绩。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不断撞出火花,激发起我把个人思想对外发表的欲望,想让更多人分享自己的经验、领悟和心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之中有十多篇科技论文和其他作品在专业技术杂志和报刊发表。这都得益于图书馆的启迪、激励和帮助。
1982年建于红星路的济宁市图书馆
成年人的时光好像过得更快,在一次次踏进图书馆大门的某一天,我也像父亲当年领着自己进入图书馆一样,牵着儿子的小手走进了图书馆。很快我的借书证也为父子二人的共用,按照儿子的要求借阅他需要的读物。都说历史有时会惊人的相似,竟在我们家庭得到了体现。但时代毕竟不同了,他们面对的图书世界比我们小时候丰富多了。小小的借书证几经验证和换证,儿子已成为一名大学生。谁能否认他的知识世界里有着济宁图书馆早期的滋养呢。
知识在现代世界爆炸式增长,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传递知识的传统模式。读者和图书馆都面临着时代浪潮的冲击,不进则退。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前,济宁图书馆与时俱进大步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1997年一个规模初具的现代化图书馆出现在市区北部常青路。老读者不舍不弃地追逐着图书馆的又一次变迁,更多的青少年读者涌向了图书馆。远远望去图书馆五层大楼穹顶高耸,济宁图书馆五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拾级而上迈进宽敞的正厅,柔和的自然光从高高的玻璃穹顶泻下,敞亮而又温馨。正厅周边分门别类环绕着着阅览室、借阅室、藏书室、讲座室。还设有儿童阅览室、残障人阅览室和饮水室,多了许多人情味。新图书馆更具大的改变是在2000年以后,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地改善着图书馆的功能。电子检索、电子阅览、电子借阅及网吧相继使用,市内各大图书馆联网,读者借书证各馆通用。
1997年在常青路建起的新图书馆
在海量的书籍面前,个人所读到的不及九牛一毛,人们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纸质书籍是引领我们学习的老朋友;电脑、网络是开拓我们广阔视野的新伙伴。与良师益友交往岂不乐乎。沉浸在绵绵的读书愉悦之中,不知不觉老之将至。2010年我从工作岗位退下,首先把读书列为退休生活的重要项目。于是更加自由自在地在图书馆翻阅报刊、借阅图书,以书为伴寻找情趣,放飞思想,修养性情;若有所得,欣喜至致,提笔挥洒情思。眼前舖一本好书,手里捧一杯香茶,静坐在图书馆大厅阅读,惬意得很。时而摘下花镜,放眼窗外,掩卷萌想,回想起图书馆一次次的变迁,回味着自己与济宁图书馆六十年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