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双双:“白衣尚书”——任城历史的荣光

文摘   2024-12-13 10:51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任城的历史文化悠久灿烂,且亮点纷呈。在笔者看来,唐代以来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任城生活23年,留下的“李白文化”。二是明清两朝任城依托京杭大运河的繁荣,留下的“运河文化”。

那么,在唐朝李白生活的时代之前,任城的文化亮点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大诗人李白在他的《任城县厅壁记》提出了诗人自己的看法“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里。”也就是说,在李白看,任城有两大文化亮点:一个是始祖太昊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另一个是汉代“白衣尚书”的故乡。太昊被后人尊为“青帝”,与女娲氏、神农氏并称为“三皇”,且又为“三皇”之首,堪称华夏文明的始祖。据考证,目前济宁西郊的凤凰台就是古时候祭祀始祖太昊的祭祀台。太昊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什么李白在《任城县厅壁记》中说了始祖太昊“白衣尚书”并提呢?“白衣尚书”为什么这样受李白看重呢?

 据张九韶教授考证,“白衣尚书”名叫郑均,出生于任城,是东汉章帝时期的一位大臣。郑均清正廉洁,屡进忠言,生活节俭,后来因为生病提前退休。汉章帝出于对他的敬重,赐他退休后终身享受尚书俸禄。资料显示,在郑均生活的汉代,多数官员没有退休后的俸禄,只有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后才可以领到在职时三分之一的俸禄。像郑均这样退休后享受完全的尚书俸禄的情况,只是在极少数功劳很高的官员身上才会出现。

那么,为什么李白这么看重“白衣尚书”郑均呢?因为在李白生活的时代,官员退休后,“非有特敕,例不给俸”。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皇帝特殊照顾,大多数官员退休后都是没有“退休金”的。由此看来,无论是汉代还是唐代,能在退休后一直享受在职时完整俸禄的官员都是极少的,能够享受这样的待遇,那是极大的荣耀。为什么退休后一直享受俸禄的尚书郑均被称为“白衣尚书”呢?我们知道,人死之后,亲人穿白衣为之出殡,所以“白衣尚书”就是能享受俸禄一直到命终的一种别称。千百年来,历朝历代,不知出了多少尚书,但是只有“白衣尚书”最为尊贵,最受人羡慕和敬重。这大概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敬重白衣尚书郑均的原因任城历史上有郑均是任城郑氏家族的光荣、任城历史的光荣,也是整个任城的光荣。

现在济宁成立了白衣尚书廉政文化研究会,将郑均这位历史人物重新推在了世人面前,其清廉勤政孝贤的高尚品德和风范,必将感染、教育今天的干部和百姓向清廉、做孝贤,为政风、民风的正向推进必将发挥建设性作用。

投稿信箱:whjnwgzh@163.com
联系电话:13792310728

文化济宁网
宣传济宁,展现济宁丰厚的文化,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合作:1379231072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