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方苏:老伙计,乘着公交赶集去

文摘   2025-01-20 10:57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最近这些年,城市的公交事业快速发展,车次增多,车型更新,新的公交线路不断开辟;环绕市区的,往返乡镇的,通向周边县、市、区的,一辆辆色彩光鲜的公交车驰骋在济宁地区十四个县、市、区相通相连的宽敞大道上。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城乡居民都受益多多,其中最得其惠的可算是老年人。他们六十岁可享受半价,六十五岁以上则完全免费,一卡在手便可乘车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上车还有人让座。老人们快乐极了,扩大了活动范围,仗着空闲时间多,趁着腿脚还利索,乘着公交到处游玩。一年四季,济宁周边远远近近的旅游景点都有他们的身影。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大爱好,就是乘车到市区周边十里八乡赶集。

每年中秋、春节等中国传统佳节之前,都会形成几次赶集的高潮。尤其是春节大集更值得说道,这时集市规模显然大了许多,整个集市上一派红红火火的节日气氛,各色年货应有尽有。吆喝声、嬉闹声此起彼伏,集市的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住在城市的人也去凑热闹,过春节赶大集已形成地方春节民俗传统习惯,那些老年人更不会缺席。

赶集曾是农村生活最传统的一件事,农家的男女老少、大人孩子哪个没去赶过集呢。在一年四季丢下锄头就是耙,忙忙碌碌的庄稼活隙间里,能抽空去赶集既是对生活节奏的一个调剂,也是每个家庭所必需的。赶集的人往往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集两档事为一身,卖掉自家生产的、尚有富余的农、副产品,买回自家需要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这种原始性的贸易形式一直延续着。尽管后来专门从事贩卖东西的商人不断增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但农村集市上自产自销这种特点依然存在,赶集的风俗经久不衰。老祖宗们当初造这个词时,就抓住了事物的特点,一个“赶”字用的十分贴切。一是这件事的必要性,家庭生计催赶着必须去,无论是买或是卖;二是这件事的时间性强,不能贻误时机要赶紧去,错过了日子就不是这个集了;三是这件事的群体性、欢愉,逢集的日子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兴冲冲、争先恐后地赶向一个地方去凑热闹;第四就是到集上去,少不了要跑腿赶路,一大早人们就推着车、担着担儿、提着篮、背着篓,从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以外,把农、副产品运到约定俗成的地方,稍有耽误便会“起了个早五更,赶了个晚集”。这些特点,全国各地农村几乎一样,只不过有的省份叫作赶场,有的省份叫作赶圩,总归离不开一个“赶”字。

如今,时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正加速着城市化进程。一个个乡镇都变得像了城市,交通发达,街道宽阔整洁,各色商店沿街林立,现代化生活的商品也应有尽有。但这些竟没能挡住农村集市的依旧存在,传统力量真是太大了。但赶集的人群毕竟发生了变化,集市上真正种地的农民渐渐减少,特别是年轻人少得更多;城里的赶集人却有所增加,特别是退休的老年人成了赶集人的新一族。城市的人去赶集当然只买不卖,他们看中的是集市上农村人自产自销农副产品,他们称这些农民兄弟为“自卖头”。他们的货物可谓土特产品,货真价实;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交易,更像老朋友在交谈。城里的大爷、大妈,大多以前就到乡下赶集的经历。在过去生活物资匮乏,城市副食品供应不足的时代,也曾到农村集市上买点农副产品,改善或贴补一下生活。像鸡蛋、活鸡、鲜鱼、杂粮是最常买的。那时下乡赶集颇为不易,骑着自行车在乡村土路上颠簸二、三十里;来回两趟,到家后已是疲惫不堪。现在生活物资不缺了,超市里几乎各种主、副食商品都有。老人们却还是愿意去赶集,坐车方便是主要原因之一,更主要的还是对传统的留念。那里有许多趣味吸引着老人们。

济宁市区周边的乡镇几乎都有集,并且约定俗成安排好了赶集日子,每旬两次,相隔五天,分别逢农历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开集,相邻的乡镇不会同一个日子开集。对此,城里这些爱赶集的老人记得门儿清。每逢到了某乡镇赶集的日子,在通往该乡镇的公交车站点,准会多出许多拎着购物袋、拉着购物车的老头、老太。车一到站,他们前呼后拥地挤上车,公交车几乎变成了这些赶集老人的专用车。对此公交车司机最有感受,他们说每逢赶集的日子,都要满满拉上几趟赶集的老人,数量不下二、三百。这下可给乡村集市带去了活力,老人们购买力极强,他们买鱼、买鸡、买牛羊肉;买瓜果梨枣、买新鲜蔬菜、买五谷杂粮,全是富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据说市区周边的集市上羊肉都被买的涨了价。

我退休后没几年,便被吸引到这支城市老人组成的赶集队伍里,社区的老王头是我加入赶集大军的引路人。他是有名的集市通,八十来岁,身体硬朗,十几年里不仅把市区周边集市跑了个熟,还常跨界到嘉祥、汶上、兖州、邹城、金乡去赶集。对什么地方什么日子是集;集上有什么土特产品,什么价钱;乘几路公交,换几路公交到达,等等一清二楚。常见他的购物车拉来了李营的山药、黄屯的地瓜、王因的玉米、石桥的粉条、喻屯的甜瓜、东邵的羊肉、太平的煎饼……等等等等全是物美价廉之物。还有山楂、大枣、菱角、莲子、鸡斗米、鲜虾活鱼等特色产品。邻居们羡慕地向他询问打探,王老头热情地介绍着。不久便一起去赶集了。

我乘在赶集的公交车上,看着满车有说有笑的老年人,他们好像都很熟悉,相互交谈着。妇女们多谈家务事,这个问:到集上买点什么?那个说:转转呗,什么合适就买什么。要是有好的山药就多买些,山药滋补人,多吃点有好处。另一个接着说;可不,现在人吃东西都讲究营养,我就想买点羊肉,大冬天里,烧锅羊汤一家人喝,暖暖和和的。男爷们常聊的是时事新闻: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的军事的,打老虎的拍苍蝇的。一旦谈到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颁布的那些惠民利民的新政策更是兴奋,齐声称赞习近平主席有思想、有魄力;治党、治国、治军有方。历经沧桑的老人更是能切身体会到新时代带来的幸福感。老人们乘着现代化的环保节能汽车,专门到尚保留着农村旧时传统的集市上,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往日的购物场景,是一种复杂的情愫。老年人难免怀旧,但也不会放弃对现代化的享受。


作者简介:梁方苏,原山东防爆电机厂退休高级工程师,业余喜欢研究济宁地方风情文化和写作,喜欢用漫画、文章记录生活。有上百篇漫画和文章在《济宁日报》《中国机电日报》《发明与革新》等刊物发表。
投稿信箱:whjnwgzh@163.com
联系电话:1379231072823

文化济宁网
宣传济宁,展现济宁丰厚的文化,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合作:1379231072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