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盛大节日,说举国欢庆一点也不为过,孩子们无疑是节日中最欢乐的一群。孩子们离不了欢乐的春节,春节更不能缺少爱热闹的孩子,没有孩子们的欢笑,节日的喜庆劲儿将大减。孩子们喜欢过春节是因为春节里有好吃、好喝、好玩的,有新鞋、新帽、新衣服,有鞭炮、花灯、压岁钱……即便是在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年代,老百姓也秉承“穷年不穷节”的理念,尽力为孩子为家人营造节日的喜庆。
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与新中国一起成长。那时国家刚刚迈进新社会,人民的物资生活条件还不算很好,但历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他们心里想的多是美好的事物。自打三、四岁记事开始,传统的节日文化就在幼小心灵中植入了根苗。到了八、九、十来岁,心里就产生了对节日的期盼。热闹火红的春节更是他们向往的,每年进入农历腊月孩子们都会数着天地盼过年。腊八过后,年味渐浓,街头巷尾会冷不丁地响起鞭炮声,那一准是急着过节的孩子们放的。待到学校放了寒假,人们的生活就正式转入过节的程序,小城里已到处弥散着春节的气息。孩子们撒欢地跑向大街小巷,但很快就被家长叫回了家,并委以重任——去排队购置年货。
挨号排队购置年货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春节的一大特点。在我们那一代人心里,那是春节过大年的一景,就像农村年前的大集,必不可少。因多年如此,行成了儿时最深刻的春节印象。排队挨号需要的是等待和时间,忙碌的大人们哪有这么多功夫?放假的孩子被派上了用场,煤店、粮店、蔬菜店、肉食店、水产店、百货店,东南西北挨个跑。所到之处都是挨号购物的人群,排成的队伍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长。人们前涌后挤,争争吵吵,孩子们的参与更是增添了场面的热闹。大人了解孩子们贪玩的天性,支派孩子去购物时一再交代:千万别弄丢了钱和票证。票证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之一,除了钱之外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还必须持有票证。票证种类繁多,有:购粮证、购煤证、副食品证;有:粮票、油票、肉票、鸡蛋票、豆腐票;有:布票、棉花票、肥皂票……那些年多亏这些票证,保障了人民生活物资的基本均等。过节过年时正是这些票证集中使用的时候,一旦丢失这个节可就不太愉快了。正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们不辱使命,一连几天周转与各个商店。拉起车子买煤,背起口袋买面,提起瓶子打油,起篮子买肉,端起筐子买豆腐……哪一种食品弄到家也得半天功夫。有时当天东西卖光了,第二天又得重来。挨号排队确实是个大麻烦事,久而久之人们也想出一些办法。有的提前去挨号,天不亮就赶去排队,去到后却又傻了眼,商店门前早有筐筐篮篮排成了一队,有人更早地在上半夜就以物代人抢占了优先位置。孩子们另辟蹊径,小伙伴结对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你帮我排队打油,我帮你排队买面,这一来购物效率果真快了很多。最差劲的人是夹楔子(有的地方叫插队或加塞),别人都按次序排队等了好久,他来到后却要硬硬挤进队伍抢先购物。于是遭来群众一片谴责。小孩子现场编起儿歌骂他们:夹蝎子,夹蚰蜒,找难看,不要脸,吃到肚里不舒坦。(小孩子还不知道夹楔子中楔子是哪两个字,误认为是蝎子,自然就延伸到同类的蚰蜒)
不管怎样,通过几天折腾,忙得不亦乐乎,总算把能买的都买到家了。受到大人奖励,衣袋里多了些零花钱,兴致大增。接下来更加热情地帮助大人加工过节食品,当娘的是家里的主厨,孩子们打起下手。呱哒呱哒拉起风箱蒸馒头;呯啪呯啪挥起菜刀剁馅子;吱啦吱啦支起油锅炸丸子……这一下就忙到年三十。这时,笸篮里装满了馒头、豆包、花糕;席篓里装满了丸子、焦叶、麻花;锅里红烧肉、冻豆腐香味四溢;大年夜的饺子也早早摆满了锅拍。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做上这样一些节日食品太不容易了。(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馒头做成了包皮卷子,豆包馅则是煮熟的地瓜干加糖精)大人们为过年没少动心思,孩子们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春节前这一阵忙就是传统的“忙年”,尽管忙但却快乐着。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仅表现在改善物资生活方面,还有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追求。这方面家庭的男主人往往担当主角。记得父亲每年春节都要买来许多有着鲜明中国红特色的纸张,裁成条幅和斗方铺在方桌上,挥动毛笔饱蘸浓墨,书写出一对对应时的春联,和一个个大大的福字,赠给邻居和朋友。父亲书法功底好,在当时很有名气,多次在济宁市举办的迎春美术书法展览中获奖,写出的春联当然很受欢迎。一到这时我们兄弟几个俨然成为父亲的小书童,为父亲铺纸、研墨,抻展晾干写完的春联。父亲高兴了还教我们学写春联,把我们写的福字、春联贴在自家的大门上。有时还教我们动手扎糊简介漂亮的小灯笼。春节的喜庆劲越发浓郁。
春节是传统的,但不同的时代又会有不同的特点。可能人们都会对儿时的春节记忆最为深刻。节日的愉悦不一定只在节日的那一刻,更在于筹办节日的全过程,小小的孩子能够参与和操办春节,比坐享其成地享受更快乐。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不变化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梦想的追求,是那一片鲜亮鲜亮的中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