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方苏:“五巴棍儿”教出来的礼

文摘   2024-12-26 14:32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济宁地区有一民间故事广泛流传。说是一外地年轻人来济办事,打听道路,碰上一拄棍儿老人,上前便问:“哎,从这到某某村还有多远?”。老人抬头看了看年轻人,抬起棍儿,转身向后一指:“还有五把棍儿”。年轻人好奇了,“咦?五把棍儿是多远?你们这里路的远近,怎么按把棍儿,不按里呢?”。老人微微一声嘲笑,责怪中带着善意,一语双关地说:“按里?按礼你总该喊我声什么吧?”。小伙子顿时明白了,为自己的失礼感到脸红。老一辈济宁人常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对老人要尊敬,对他人要讲礼貌,出门在外尤为重要。早年,山东省还有一句独特的谚语,叫做:“多喊二哥少跑路”。在各地区都有流传,话虽简单,含义却是多层次的。一是人们出门在外做事,人生路不熟;只有嘴勤、嘴甜多多求助于他人,才能少跑冤枉路,尽快把事办成。二是求助于他人,与人沟通,要会称呼人家。过去,多是男爷们儿出门在外做事,“二哥”是山东大汉陌路相见常用的称呼。因为二哥在山东有崇高的威望,隋唐的秦琼秦二哥,梁山的武松武二哥,都是响当当的山东人。在山东喊二哥是尊称,人们初次相见尊称对方,是一种文明礼貌。但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强的地域性,称谓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果换了地方,或在现代生活里,还继续随便地称人二哥,就可能不是那么礼貌,甚至是犯了忌讳,惹人厌烦了。

纵看历史发展,人们相见时打招呼的称谓,这件日常小事,真的在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巨大变革发生着耐人寻味的变化。尤其近二、三十年,多变的称谓确实困扰了许多人,对于平时就讷于言的人,有时更是不知如何开口。如果到处喊同志,肯定会被人家暗中笑话。现在人们对他人的称谓也太多了,有些传统的还在使用,但已不占主导地位。更多的新潮称谓在流行。这或许是个好现象,在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里,人们打招呼也没必要那样单调同一。中国人丰富的语言让我们有足够的选择,甚至还可以采用外国话。不同的称谓好像更有针对性,更能符合你所处的场景,给生活增添了新鲜活泼的色彩。但形形色色、参差不齐的称谓,能否都被人们接受就不一定了,因为其中许多已经违背了正常人际交往的本意和要旨。盛气凌人者有之,自恃高贵者有之,装腔作势者有之,戏谑不恭者有之,虚伪奉承者有之,卑微乞求者有之,口粗词糙者有之。广大人民群众的良知和道德底线,积极向上的社会不容忍这样的称谓长期存在。人们追求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平等和相互尊重。没有对他人的尊重,好好的称谓也被喊的变了形;老师变成了老师儿,高贵的小姐变成了低贱的职业。敬人者,自敬也。当你对他人的称呼已出口,自己的身份、教养和品位也已显现。相互尊重是人们交往中称谓的本质。

如果与人初次见面,你便能给对方一个得体的称谓,这就是进一步沟通的良好开端。这个称谓表现出你的智商和情商,使双方迅速都处于合适的位置,降低了互动成本。交往中谦恭一下没有什么不好,自谦不是自贱。孔老夫子都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在与人交际中如一时找不到其他合适称谓,多喊老师是没错的。虚心学习的精神,没有人可以小嘘,只能使自己见识更广,修养更深远。日常人们生活中相互之间一声短短的称谓,彰显着地方的文明和文化内涵。我赞赏在相互尊重前提下的多样性。对陌生人多些尊重,对熟悉人多些亲切,对年长者多些孝敬,对孩子们多些爱戴,对青年人多些鼓励,对辛勤的劳动者、工作者多些赞赏。得体的称谓让人人都得到生活的愉悦。


作者简介:梁方苏,原山东防爆电机厂退休高级工程师,业余喜欢研究济宁地方风情文化和写作,喜欢用漫画、文章记录生活。有上百篇漫画和文章在《济宁日报》《中国机电日报》《发明与革新》等刊物发表。
投稿信箱:whjnwgzh@163.com
联系电话:13792310728


文化济宁网
宣传济宁,展现济宁丰厚的文化,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合作:1379231072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