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战略15:生产与流通的协同困境
文摘
2024-10-29 08:30
陕西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活动整合至关重要。我们沿着流程效率,来深入探讨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并非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的效率层面。实际上,在生产环节,部分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有些企业能够做到在 19 秒的时间内生产出一台彩电,这无疑展示了其在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面的能力。然而,这些企业却在将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遭遇了重大挫折。它们无法以同样高效的速度,即 19 秒,将一台彩电卖给消费者。这种现象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企业普遍缺少将线效率从生产过程顺利延伸到流通过程的能力。正是由于这一能力的缺失,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不得不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经受严峻的挑战。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有效地实现产品从生产线上快速转移到消费者手中,那么这个企业的生存就会面临巨大的威胁。历史上,中国曾经拥有 129 条彩电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在当时被寄予了厚望,代表着中国彩电产业的崛起希望。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令人失望,这些生产线所涉及的企业,如陕西的黄河、如意、海燕等,都未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这些企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们只关注到了线效率的一个方面,也就是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创造环节。在引进生产线时,很多企业采用的是 “交钥匙工程” 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企业在生产环节上能够快速实现一定的效率提升。企业却忽视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价值创造出来之后,还需要一个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与流通环节的有效对接。对比国外的情况,我们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流通领域就已经相当发达。商业活动和贸易往来已经初步兴起,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而此时,美国的商业系统能够非常顺畅地与工业进行对接。这种良好的对接使得商业资本不断壮大,其影响力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凸显。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像沃尔玛这样的商业巨头,其商业资本的强大实力令人瞩目。相比之下,中国的商业资本发展则相对滞后。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是个体经商的个体户,这些个体户在经营规模和经营能力上都相对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通领域也逐渐兴起了一批企业。其中,苏宁、国美、顺电、三联等企业逐渐崭露头角。然而,尽管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流通业的发展,但它们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以苏宁为例,它一年分销电器十大品牌的销售额仅为 40 亿人民币左右,而像 TCL 这样的生产企业,其整个销量所对应的销售额却超过了 100 亿人民币。这充分说明,在苏宁、国美等企业尚未真正崛起之前,中国的整个流通业从改革开始就处于一种不发达的状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凡是不能有效地打通流通过程,无法实现流通线效率的企业,如果仅仅依赖生产过程,最终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倒闭的命运。这是因为这些企业无法天然地获得流通领域中大量商业资本的支持,从而难以完成产品的交易过程。松下公司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松下在起步阶段就敏锐地意识到了生产与流通协同的重要性。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深刻地认识到,大量生产必须以大量销售能力为前提。基于这一理念,松下在发展初期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策略。它首先致力于控制流通环节,通过与流通领域建立紧密的联系,确保产品能够顺利地进入市场。然后,松下反过来利用在流通环节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源,深化其生产过程,不断提升生产制造作业过程的效率和质量。松下公司最初是从和一个专卖店老板建立合作关系开始的,这种脚踏实地的起步方式为松下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正是从追求效率的起点开始,如何全面地理解生产效率,进而深入研究什么是流通过程的线效率。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能否立足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