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战略14:生产效率与规模
文摘
2024-10-28 07:50
陕西
在现代生产领域的复杂架构中,固定流水生产线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核心原则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生产智慧,那就是如何巧妙且高效地将各个工序协同起来,使其宛如一个紧密协作的有机整体。现代工厂制的本质核心正是协同,这种协同并非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精细且有序的整合。对于每一个单独的工序而言,它在时间维度上必须紧密连贯,就像一条无缝衔接的链条,环环相扣,不能出现任何断裂或延误。同时,各个工序在汇总的过程中要实现并行作业,它们在空间上需要和谐并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空间布局。如此一来,整体的加工对象便能够在这个精心设计的生产流程中顺畅地流动,最终顺利地从生产线产出。在这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中,所谓面向流程的效率在生产领域被设计得极具机械性。这种机械性并非是一种僵化的束缚,相反,它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赋予了生产过程一种独特的节奏和秩序。通过这种方式,生产过程能够轻易地从工艺专业化逐步迈向对象专业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加工对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能够像潺潺流水一般,自然而然且顺畅地流过各个加工工序,最终完美地转化为产品。这一整套流程,正是生产管理领域所熟知的价值创造过程。福特汽车公司,作为汽车制造业的巨头,在这方面无疑是一个典范。它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如何使整个产品的价值创造过程能够如同清澈的溪流一般,毫无阻碍地迅速通过各个加工环节。在福特的生产线上,没有令人头疼的卡脖子现象,也不存在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停工问题。各个环节之间被有效地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高度协同的面向流程的体系。这一体系,正是后来被人们所概括的速度经济的重要来源。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对生产效率和经济价值创造的全新诠释。回顾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的衡量标准主要是以规模为核心。在传统的经济学观念中,存在着一种被广泛认知的现象,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地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基于一种简单而直观的经济逻辑:当规模逐渐扩大时,固定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那么分摊到每件产品上的固定费用就会随之下降,从而引发了规模经济效益。然而,随着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随着规模进一步扩大,又会出现规模经济边际效益递减的复杂状态。在速度经济这一概念尚未被提出之前,许多经济学家和企业管理者只是模糊地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但对于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却知之甚少。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观点。其中一些观点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复杂性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协同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这种复杂性使得企业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效率受到严重影响。为了维持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和运营,内部交易成本也会不断增加,最终导致原本因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效益逐渐化为乌有,从而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尴尬局面。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无论它的根基多么深厚,它的生长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延伸到天空中去。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也不可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大规模生产模式来实现持续的增长和发展。因此,企业需要像一片森林一样,通过建立一个个事业部来实现多元化的发展,这些事业部相互整合,共同支撑起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就像一棵大树变成一片繁茂的森林,形成一个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随着对经济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速度经济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企业内部的复杂性实际上是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当分工在不断深化的同时,整个加工的能力在专业化水平上也在逐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化程度越精细,各个工序工位之间对协同的要求也就越高。为了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协同需求,生产线巧妙地将这种协同以一种机械的方式紧密地连接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逐渐学会了运用固定流水生产线以及可并流程生产线,还有柔性制造系统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来确保加工对象能够高效且准确地通过各个生产环节,既不会出现多余的环节导致资源浪费,也不会因为环节缺失而影响产品质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整个生产速度在生产线上能够重新获得回归,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回归变得更加显著。当我们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生产过程中之后,加工对象通过流程的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仅体现在生产速度上,还体现在生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上。如今的生产模式已经能够实现混流生产,即同时生产多种不同品种的产品,甚至在某些先进的企业中,已经基本可以做到定制生产方式。这种定制生产方式能够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线效率,它是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相结合的产物,代表着生产效率的一种新高度。尽管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如此显著的进步,但线效率的实现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虽然我们能够做到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依靠计算机技术,使加工对象能够快速通过各个生产环节,但我们却很难实现生产过程与另一个重要过程 —— 流通过程的有效对接。流通过程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能实现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高效对接,那么产品就无法按照生产过程所要求的流速迅速通过流程过程进入消费领域。这就好比一条河流,如果在中途出现了堵塞,那么河水就无法顺畅地流向大海。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很多企业都在这个关键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它们没有真正从生产的线效率走向流通的线效率的对接,从而导致整个价值创造过程出现了断裂。我们深知,完整的价值创造过程应该是一个无缝衔接的整体,它包括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过程,而价值实现过程中流通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认为,只有将生产过程和流通交易过程能够有效地对接起来,才能够确保整个产品从最初的加工制造,到中间的分销环节,再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都能够畅通无阻。这就是速度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它提醒我们要关注整个经济链条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在这个基础上,随着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又进一步提出了面效率的概念,也就是面向系统的效率。这是一个涉及经营方式的深层次问题。正如著名的管理学家戴明所强调的那样,今后 90% 以上的效率将来自于系统的效率。这意味着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部分经营活动的高效运作,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全部经营活动的协同整合。就像波特所阐述的总体优势概念一样,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构建一个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体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