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货币政策新变化

财富   财经   2025-01-13 07:31   上海  

2024年12月27日,央行召开2024第四季度例会,会议上对于货币政策表态新变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降准降息表态方面,相比之前的表述,本次央行例会提出“择机降准降息”、“增强货币政策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对于货币政策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复盘2022年以来的降息节奏,可以发现:①基本面走弱是触发降息的决定性因素,②海外美联储的降息步伐会对我国降息节奏产生一定影响。
(2)信贷投放上,相比之前的“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本次例会上明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更加重视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
(3)资金调控方面,本次会议上增加了“防范资金空转”的表述,或预示央行将阶段性收紧流动性,资金利率上行概率较大。1月10日,央行公告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也正呼应了这一表态。
(4)外汇市场管理方面,本次会议上新增表述“增强外汇市场韧性”、“加强市场管理,坚决对扰动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稳定汇率决心明显更强。目前正处特朗普上台前夕,加关税政策担忧加剧,同时美联储释放鹰派信号,人民币贬值压力上升。
在汇率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央行目标或更侧重“稳汇率”。我们认为这对债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利率或阶段性收紧;二是货币宽松节奏可能推迟。

近期,央行对于债市监管趋严,债市利率出现调整。同时,2024年12月27日,央行召开2024第四季度例会,对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进行说明。
央行对于货币政策表态有哪些新变化?对于债市又有何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1、货币政策表态变化

(1)降准降息表态方面,整体基调仍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相比之前的表述,本次央行例会提出“择机降准降息”、“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对于货币政策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复盘2022年以来的降息节奏,可以发现:
①基本面走弱是触发降息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地产销售情况、通胀水平、融资需求。在地产成交面积同比下行、挂牌价持续下跌、通胀走弱、融资需求减弱时,容易触发降息操作。
②海外美联储的降息步伐会对我国降息节奏产生一定影响。2022年3月-2023年7月,美国处于加息周期,期间我国降息时点都避开了美联储加息的月份。2024年9月19日,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目标利率下调50BP,随后9月24日,我国便降息20BP。
(2)信贷投放上,相比之前的“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本次例会上明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更加重视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实际上,2022年以来央行屡次降准降息,但信贷增速仍持续下行,且目前尚未出现拐点,背后症结或在于财政。2025年要看到信贷投放改善,需要财政加力、货币配合。
(3)资金调控方面,本次会议上增加了“防范资金空转”的表述。该表述并非首次出现,2023年8月,央行就提到类似表述“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随后2023年9月起央行抬高资金利率中枢至逆回购利率以上,增强对资金面的掌控力度。
因此,本次例会上重提防范资金空转,或预示央行将阶段性收紧流动性,资金利率上行概率较大。1月10日,央行公告“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也正呼应了这一表态。
(4)外汇市场管理方面,本次会议上新增表述“增强外汇市场韧性”、“加强市场管理,坚决对扰动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稳定汇率决心明显更强。
特朗普上台前夕,加关税政策担忧下,人民币贬值压力上升。1月20日,特朗普将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市场担忧上台后将推出新的关税政策,加剧贸易摩擦。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即期汇率向上突破7.3,贬值压力较大。
另外,2024年12月美联储释放鹰派信号,未来降息节奏或放缓,也对汇率造成一定压力。2024年12月19日,美联储虽降息25BP,但释放鹰派信号,决议中的利率点阵图显示,预计2025年美国将降息2次(9月预测为降息4次)。1月10日,美联储释放暂停降息信号,据CME预测,2025年1月不降息的概率高达93.6%。


2、对债市影响几何?
在汇率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央行目标或更侧重“稳汇率”。我们认为这对债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资金利率或阶段性收紧。短期内美联储降息节奏放缓,加之关税冲击的担忧,维持偏高的资金与短债利率,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压力。从历史上看,在人民币即期汇率与中间价差值大幅升高的时段内,资金利率易上难下。2024年11月以来,该差值迅速上升,资金利率也同时上行。
②货币宽松节奏可能推迟。一方面,根据上述分析,美联储降息节奏放缓,会对我国降息的时点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年初地方债供给压力有限,央行实行宽松政策、配合财政的必要性下降。考虑到特朗普上台后政策的不确定性,我国政策也需要留有后手,短期内降息落地受汇率压力掣肘。

风险提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不及预期,金融监管超预期,利率波动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胀超预期,信贷超预期,流动性波动超预期,估算结果仅供参考,以实际为准。
相关报告
1、《信贷开门红能否再现?
2、《跨年后,资金面怎么看?
3、《存单能否迎来补涨行情?
4、《中美利差倒挂,如何影响债市?
5、《“超常规”在何处?
6、《跨年行情如何演绎?
7、《地方债供给压力几何?
8、《2025年出口将如何演绎?


相关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关注货币政策新变化》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1月12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靳 毅 SAC编号:S0350517100001

联系人:

马闻倬 SAC编号:S0350124070011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布平台,只是转发国海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且须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及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海证券认为可靠,但国海证券不对其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国海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国海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对任何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任何一切后果或损失,国海证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国海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海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海证券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本报告的风险等级定级为R3,仅供符合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的客户(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客户及/或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短信提示、电话推荐等只是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需以本公司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司接受客户的后续问询。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和征价。本公司及其本公司员工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服务。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履行披露义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本公司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

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未经本公司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或协议约定,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的任何内容进行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报告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否则均构成对本公司版权的侵害,本公司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靳毅投资思考
国海固收•靳毅团队
 最新文章